黃廣鳳
【摘 要】《醉花陰》是李清照的代表作,本文選擇這篇詞文的教學為研究對象,從情感的引導、細致的品讀、圖文的結合、詞文的類比等多個角度入手,結合教學實際案例,探析了應該如何讓詞文課堂教學充滿情感與激情。
【關鍵詞】《醉花陰》 李清照 詞文 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B-0119-02
詞是中國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中語文教材中不乏經典的詞文,它們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情操的陶冶、健康人格的塑造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師應該提高對詞文教學的重視程度,將美的欣賞滲透到每個環節中,促使學生在學習詞文的同時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本文從《醉花陰》的教學出發,就引導學生的情感發展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以情感人,激情導入
詞的教學,本就是以充滿魅力與韻味的語句觸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能夠在情韻之中帶入自己的思維,隨著一詞、一句而牽動自己的情懷,為細節或喜或悲。因此,在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必須要采取恰當的導入方式,用詞中的情感染每一個學生,走入詞人所締造的世界。
李清照創作《醉花陰》于重陽節令,因此詞中才有“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的凄涼。在這首詞中,李清照還描述了對丈夫的凄愴情緒,通過“莫道不消魂”、“人比黃花瘦”等含蓄的詞句表述了濃郁的相思之情。《醉花陰》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其中既有愁思,也有一絲對自然的喜愛,“有暗香盈袖”可見詞人對生活的熱愛。為了讓學生能夠深入體會、感知詞人的這些情感,筆者在課堂上選擇了以詞導詞的方式,先讓學生欣賞了李清照在前期的另一篇作品《如夢令》,在該詞中,李清照形象地描繪了無憂無慮的少女生活。學生通過對比領略到《醉花陰》在情感上的凄涼,從而初次步入布滿愁緒的世界;這時筆者再配以古樂《流水》朗誦《醉花陰》,將詞中的情感盡情地釋放出來,也帶領學生品味每一個字詞的感情。在對比與朗誦之下,學生對《醉花陰》有了自己的情感體驗,這時筆者再敘述李清照當時所處的背景,實現情感在學生心中、在學生之間的流動。
教師應該認識到情感的導入既能夠拉近學生與詞文之間的距離,也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對此應該靈活利用聆聽、欣賞、鼓勵學生進行交流的方式,借助多元導入方式,將激情導入到詞文學習的過程中,使學生能夠保持高昂感動的情緒。
二、以讀為主,讀出韻味
詞的朗讀能夠通過讓學生“發聲”,在誦與聽的過程中找到欣賞的感覺、讀出詞文的味道、感知詞人的情趣。教師必須認真去聽每個學生的朗誦,并組織學生互相朗誦、互相聽取、互相品味,對朗誦中每一處停頓、重音、輕讀、延音、語調、速度以及節奏進行細致的點評,通過精確的指導、個性的演繹,讓學生穿越古今,貼近詞人的心靈。
通過前期的導入,學生的情感已經被進一步地激發,產生了自己朗誦《醉花陰》的興趣,這時筆者提供給學生充足的機會,讓某位學生伴隨著背景音樂為全班朗誦這首詞。隨后,筆者又請一位學生對其進行點評。該學生指出,前一位同學在字音上十分準確,但是節奏較快。這時筆者讓這位學生再次朗誦《醉花陰》,選擇其他學生進行點評。學生評價,第二位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缺乏情感。筆者再順勢讓學生談談,《醉花陰》一詞表述了詞人怎樣的情感?學生回答:“傷心、思念。”在評析與品讀的過程中,筆者繼續以小組的形式,讓學生互相朗讀、互相評價,再由小組派出代表來進行朗誦,并對朗誦的結果進行評價。但是對詩詞的朗誦并不是局限于教學的某個階段,否則就會造成讀與思、品與悟的斷裂。因此,在領略李清照的情感時,筆者主張學生去讀。在分析《醉花陰》的詞句時,筆者引導學生去讀。在整首詞學習完以后,筆者仍然注重學生去讀。
但是,教師在引導學生朗讀課本的過程中,應該讓學生在讀的同時,反復思考語言文字中的含義、情味,這樣才能加深詩詞在學生腦中的印象,使得學生能夠受到美感與氣質的雙重熏陶,讓《醉花陰》等優秀古詩詞的魅力沉淀、內化到學生的骨子里。
三、以圖入境,獨辟蹊徑
古詩詞在表達詞意、抒發情感上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很多學生只能從抽象的角度領略此文的情感與含義,但是卻無法將其具體化為一副生動的場景,如果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運用詞句解析進行品讀,必然會造成課堂教學的枯燥乏味。因此,應該適當引入圖畫等形象性的資源,為詞文教學找到全新的突破口,也讓詞文品讀能與圖相伴,為學生自主學習另辟途徑。
在圖解《醉花陰》的過程中,筆者先讓學生結合詞文觀察書本上的插圖。有的學生說,書本上的插圖只符合最后一句詩詞“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另外也有學生指出,書本上的插圖對情感的表達較弱,從中只能看到一個消瘦的女子站在窗前,不能看出她的憂愁、她的等待與期許。還有學生說,《醉花陰》中有“東籬把酒黃昏后”,但是從這幅圖中看不到“黃昏”,也看不到詞人的“借酒消愁”。筆者肯定了學生的大膽分析,同時也給予了學生自我創作、思維發展的空間:“同學們,既然書本的插圖有這么多不足,那么如果你是插圖畫家,會對圖畫作出哪些變動呢?”有學生表示:應該將場景布置在一個靜謐的庭院中,兩邊是怒放的菊花,天邊是燒得旺盛的夕陽,而李清照形單影只地坐在一個青石凳上,面前的石桌上有一壺清酒。絕大多數學生都表示,由于《醉花陰》創作于秋季,因此應該通過植物表現出蕭瑟之感,這樣也能讓景情更加交融,襯托出李清照心中的悲苦。
教師在利用圖片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主動去探尋詞文中的意境之美,應該通過放手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進一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語言運用能力,也讓學生敢于質疑課本,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
四、以詞解詞,學會類比
通過不同詞文的對比,能夠讓學生在自主分析的基礎上,加深對詞文的理解與分析。教師在此過程中應該盡量選擇具有類比價值的詩詞,讓學生把握“詞眼”,從而實現以詞解詞,深化詞文理解的目的。
《醉花陰》的教學是由《如夢令》導入的,這首詞與《醉花陰》同屬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但是在詞的運用與情感表達上卻有著顯著的差異。在引導學生把握兩首詞的情感的基礎上,筆者向學生提問:“你們是通過文中的哪個詞了解李清照的情感?”學生回答:“在《如夢令》中,是通過‘興盡、‘爭等詞匯感受李清照卓爾不群的情緒與活潑開朗的性格。在《醉花陰》中,是通過‘愁、‘涼、‘銷魂、‘瘦等詞匯感受到李清照心中的絲絲愁緒。”這時筆者再對《如夢令》在情景上的描述、詞語上的使用進行了分解:李清照在《如夢令》中描繪了一幅日暮醉酒,暢游于溪亭的場景,兩個“爭渡”既反映了與友同游的歡樂,也打破了詞的沉悶,讓整首詞顯得更加活動、富有情趣,將“誤入藕花深處”的焦慮襯托得淋漓盡致。最后,筆者再使用類比教學,讓學生分析兩首詩在情景描述、詞語使用等多個方面的差異,也提供機會給學生,學習之前教師解詞的方法,對《醉花陰》的詞句進行深入、自主的解讀,為學生打開一扇解讀詩詞的窗口,讓他們深入領略詞文中的精彩。
教師在類比教學法的使用上,不僅應該讓學生領略到詞文在創作上的差異,也應該讓學生學習到解讀詩文的方法,促使學生能夠把握解讀的重點,進而把握詞文的文脈,并對文味進行詳盡的細品。
總而言之,詞文教學不能脫離情感的支持,需要教師的激情導入;詞文教學不能脫離誦讀的陪伴,需要學生的反復閱讀;詞文教學不能脫離多維的理解,需要學生的圖文共賞;詞文教學不能脫離類比的分析,需要詞文的細致分析。教師應該把握詞文教學的每一個細節,為學生理解詩詞、感知情感打下良好的基礎。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