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翠
【摘 要】文言文詞匯多是單音節,雖則簡練,但一字往往多義,讓學生有效率地理解、記憶文言注釋是學生提升遣詞造句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從高中文言文注釋分類和當前的缺陷、高中文言文注釋高效教學的措施兩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文言文 注釋 高效率 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B-0121-02
眾所周知,大多數中學生接觸文言文均是通過教科書。高中教科書入選的每一篇古詩文都是經過千錘百煉和時間檢驗的,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大約1/3,可見優秀古詩文對語文學習的重要性。文言文詞匯多是單音節,雖則簡練,但一字往往多義,并且時過境遷,今人理解不易。因此讓學生有效率地理解、記憶文言注釋是學生提升遣詞造句能力的重要手段。下面是筆者對高中文言文注釋高效率教學的一些探討。
一、高中文言文注釋分類和當前的缺陷
(一)高中文言文注釋分類及授課要點。高中《語文》共有文言課文38 篇,設置了2009個注釋。可簡單概括為釋篇題、釋詞語、釋語法、釋句子、釋文字假借、釋典例風俗、注音、補充歷史八個方面。
例如,《游褒禪山記》注釋為:選自《臨川先生文集》。說明了此文選自哪部著作,這屬于解釋篇題。“臣之壯也”譯為我壯年的時候,這屬于整個句子注釋。在《蘭亭集序》中有“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書中解釋“一:把……看做一樣;齊:把……看做相等,都作動詞用”,這屬于解釋語法。另外還有解釋文字假借、注音等注釋種類,不一而足。根據筆者經驗,建議教師在分類注釋時,注意以下方面:
1.不同注釋種類難易程度不同,不能等量齊觀。如解釋篇題多是釋出處、釋人名、釋地名、故事情節概述,而解釋詞語牽涉詞性分類,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往往一詞多性,所以解釋詞語、解釋語法、解釋句子之類的注釋應該著重剖析,而其他的可以淺嘗輒止。
2.注釋通假字要注意區別“通假”“古今”和“異體”等。古人提筆寫字時,一時想不起原字的寫法,便用一個與原字音同或音近的簡單易寫的字代替,久而久之產生了通假字。在《語文》文言文的注釋部分將通假、古今、異體都囊括在內,需要區別對待。例如“說”通“悅”、“無”通“毋”,這種應是狹義上的通假。《燭之武退秦師》中的“共”通“供”,應該是古今詞原因。《勸學》中的“參”通“叁”,這屬于異體字。不同的通假法產生原因不同,不可一味小看古人。
3.釋典例風俗摒棄封建迷信思想。文學作品的靈感來源于生活,我國古代人民對自然認識膚淺,認為神鬼橫行,因果報應,這些對青少年有一定價值導向影響,需要教師強調,摒棄迷信思想。例如《歸去來兮辭》中有“帝鄉不可期”,“帝鄉”指神仙居住的地方。而現代科學證實有神論是錯誤的世界觀,必須去偽存真,讓學生警醒,遠離神鬼學說。
(二)高中文言文注釋缺陷和授課要點。即使2007版高中《語文》對2003版進行了修正,但筆者分析,高中文言文注釋仍有一些缺陷。
1.以文言釋文言。在極少數注釋中,可以看到以文言釋文言的現象。例如《鴻門宴》中“孰與君少長”譯為“與君孰少孰長”。《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譯為“以國家之急為先,而以私仇為后”。用這些高度概括的書面性語言來解釋原文,對于文言基礎比較薄弱的高中生來說,有些勉為其難。
2.訓詁術語使用存在不規范之處。高中《語文》文言文所用到的訓詁術語多為對通假字、古今字和異體字的注釋。而同為古今字,使用的訓詁術語卻不相同,一部分詞釋為“某,通某”,一部分詞釋為“某,古某字”。例如《燭之武退秦師》中“秦伯說,與鄭人盟”。說,通“悅”。《過秦論》中“贏糧而景從”。譯:景,古“影”字,“說”和“悅”以及“景”和“影”都是古今字。但在文中說法不一,極易使初學者混淆,建議教師對此強調。
3.注釋重復。例如在同一篇課文中出現同通假字的兩次相同釋義。《寡人之于國也》中“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譯:無,通“毋”,不要。另外有“無失其時”。譯:無,通“毋”。兩個“無”在同一篇文章中,相隔距離較近,且關系密切,完全可以推論出第二個“無”通“毋”。如此重復累贅注釋,可完全忽略。
4.部分注釋有待商榷之處。例如《孔雀東南飛》中“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教材中“諾諾復爾爾”的注釋為:“連聲說:是,是,就這樣辦,就這樣辦。諾諾,答應的聲音。爾爾,如此如此。”在《詞典》中“爾爾”的一種義項是:答應聲,猶是是。《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媒人下床去,諾諾復爾爾。顯然,孔雀東南飛中不需要解釋為“如此”,爾爾的意義諾諾重復。建議教師不要畫蛇添足,增加學生理解難度。
二、高中文言文注釋高效教學的措施
(一)增強自身專業能力,不停留在似懂非懂階段。高中生閱讀理解文言詩詞的難度遠遠大于閱讀現代詩歌和散文,大多數學生閱讀古籍的基礎較為薄弱,必須借助注釋才能得以展開。對于教師也不例外,尤其是非語文專業出身的教師。由于文言文是雅化的書面語言,離現代社會很遙遠,隨著時代變遷,很多靈活表達方法和實詞,生活中已不需要使用。脫離了使用環境,很多語文教師面對文言文猶如一門外語,這種狀況是自身專業能力不足的表現,需要引起重視。
筆者畢業于財經院校的經濟類專業,通過考取教師資格證和教師編制,進入中學教學語文。早些年非常力不從心,非但不會背誦經典段落,有些學生提問,自己也無言以對。為此,筆者利用一切業余時間,背誦名篇段落,買來古典漢語詞典經常查閱,更注冊了“古典詩詞學會”等諸多相關論壇,通過基礎功練習和全國各地語文專家交流,目前筆者不僅能背誦所有必背篇章,還能對書中任何一個典故娓娓道來。如此,文言文注釋教學效率提高了不少,至少學生問到某個注釋何解,筆者不會留在下一節課解答。
(二)教會學生“六書”分析。“六書”是戰國以后的古人對漢字的構字規則進行分類,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實際上只有前四種產生新字。在教學中,倘若我們能結合“四書”分析和解釋,會收到良好效果。
如歸有光的《項脊軒志》中的“諸父異爨”的“爨”字,對于學生來說,既難念又難寫,但它是個會意字,把它的每個構件分拆開來識記,非常容易理解。又如《岳陽樓記》中有“至若春和景明”一句,其中“景”表“日光”。學生往往對此感到疑惑,教師此時可以引用《說文》的解釋,“景,日光也。從日,京聲。”它是個形聲字,以“日”為意符,意義與“太陽”有關。
學生理解最根本的原則,才可能舉一反三,就如數學學習,必須先學公理、再學基本公式,最后學演變公式。最復雜的公式也是由最簡潔的公式演變而來,最復雜的漢字也是由表示單個意思的部首組合而來。知其所以然才有利于學生靈活運用。
(三)教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要重視誦讀。因為無論是文言實詞、文言虛詞,還是文言句式,只有放在具體語言環境中,才容易理解含義。其次要學會積累。準備摘抄本或者下載實用學習軟件,像學習現代文一般記錄佳句、佳詞,反復聯系、歸類、比較擴大積累。最后還要養成使用工具書,主動查閱資料的好習慣。文言文學習常用工具書有《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古漢語虛詞詞典》、《古漢語句法舉隅》、《說文解字》等。這是透過現象找到文言本質的必經途徑。
筆者在文言文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都有智能手機,因此推薦他們下載詩詞軟件,在軟件中玩游戲,背誦古詩詞,然后分享到朋友圈,這種形式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也方便學生結合誦讀、摘抄和使用工具書,因為學生一旦遇到疑問,輕松復制字詞,粘貼至瀏覽器便可搜索海量解釋。如此,比紙質字典更便捷。
總而言之,高中語文文言文注釋教學是一項艱澀而又浩大的工作,常年奮斗在一線的語文教師對這項工作殫精竭力也未必能登堂入室,但是找到好的方法便能事半功倍,青出于藍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作者簡介】傅 翠(1986— ),女,廣西師范大學畢業,本科學歷,玉林市陸川縣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