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高一政治教學中的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民主集中制”為例,探討參與理念下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微課例,并就課堂教學實錄進行展示和反思,提出對參與式課堂教學的看法和思考。
【關鍵詞】參與理念 微課例 課堂教學 反思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B-0085-03
如何更好地利用課堂40分鐘,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提高政治課堂效率是高中政治教師需要探討的問題。2014—2015學年度廣州市第六十五中學開展了“參與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研究”課題課例研修活動,筆者是政治教研組的試點教師。在本輪的課例研究中,我們通過使用量表來觀察教師的提問、學生的活動、學生學習傾聽互動等形式,進行了“一課兩輪式”的課例研究,通過“第一次上課—反思—第二次上課—再反思”的模式,改進了教師的課堂教學,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學習能力和參與能力。本文以高一政治教學中的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民主集中制”為例對微課例進行探討。
一、微課例研究開展的具體措施
(一)量表的選擇
1.教師問題設計:教師提問效度檢測表、教師提問分析及量表設計。
2.學生的活動量表:學生活動參與度評價表、學生活動觀察表。
3.課堂教學時間分配量表。
(二)微課例研究的開展
1.研究主題: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課例的選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民主集中制。
3.上課:4月15日,筆者第一次上課。組內老師進行分工,孫老師負責錄像,蘇老師負責教師問題設計及記錄教師提問效度檢測表,李老師負責學生活動記錄表和觀察課堂教學時間分配。4月16日,課題教研組全體成員進行研討并提出修改建議。4月20日,筆者第二次上課。組內老師進行分工,孫老師負責錄像,蘇老師負責教師問題設計及記錄教師提問效度檢測表,李老師負責學生活動記錄表和觀察課堂教學時間分配。課后教研組全體成員再次進行研討。
二、課堂教學實錄
教學設計總體思路是:本節課是關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要求學生通過學習,能通過具體事例說明民主集中制及其表現。為此,本節課的設計理念是:以新課改的基本理念為指導,讓學生在“溫故”中知新,在“探究”中學習,在“合作”中增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具體思路是,采用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思考、討論、探究中學習理解民主集中制,引導學生分析總結,自己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教學重視學習過程和能力培養,以展示思維過程、掌握方法、發展能力為目標,充分體現課程的三維教育功能。
(一)第一次課堂教學實錄
教師播放視頻:2015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視頻。提醒學生認真聽和看,觀察與會的主要國家機關領導人的活動。
學生認真觀看視頻,引發思考,發表見解。
教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什么國家機關?
學生: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教師出示視頻中我國部分中央國家機關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周強、曹建明)的照片。設疑:你知道他們都是誰、擔任什么領導職務、是怎樣選舉產生的、代表哪些國家機關嗎?
學生: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教師:回答很好,這些國家機關之間有什么關系?
教師出示教材第60頁中央國家機關組織簡表并稍作講解(橫向和縱向)。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已學知識回答各國家機關的性質、地位和關系,并指出這些國家機構的關系其實反映了我國政權的組織形式即政體——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面我們來學習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
教師講解教材內容:民主和集中的含義及兩者關系、民主集中制的含義、表現。
學生看書傾聽、做筆記。
教師展示幻燈片:背景材料(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視頻主要內容)。
2015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各階層的代表齊聚北京,代表人民行使神圣的權力。大會審議并批準了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審議并批準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會議還表決了關于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決議,表決了關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的決議。
上述材料體現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什么樣的組織和活動原則?這一原則在材料中是如何體現的?
學生開始思考,并分組討論(時間3分鐘)。
學生成果整合展示……
教師點撥總結。
【課后反思】
1.關于民主集中制的表現這一重點沒有得到突出,關于民主和集中的含義講解的知識點是自己補充的,這是不需要的,加大了學習難度,過多地占用了上課時間。
2.課堂環節的銜接與過渡基本流暢,個別環節的銜接與過渡略顯生硬,課堂語言應該更精練更明確一些。
3.教師講得太多,學生的參與度不夠,沒有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沒能真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
(二)第二次課堂教學實錄
教師播放視頻:2015年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視頻。提醒學生認真聽和看,觀察與會的主要國家機關領導人的活動。
學生認真觀看視頻,引發思考,發表見解。
教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什么國家機關?
學生: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教師出示視頻中我國部分中央國家機關領導人(習近平、李克強、張德江、周強、曹建明)的照片。設疑:你知道他們都是誰、擔任什么領導職務、是怎樣選舉產生的、代表哪些國家機關嗎?
學生: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教師:回答很好,這些國家機關之間有什么關系?
教師出示教材第60頁中央國家機關組織簡表并稍作講解(橫向和縱向)。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已學知識回答各國家機關的性質、地位和關系,并指出這些國家機構的關系其實反映了我國政權的組織形式即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面我們針對這次會議的內容來進行合作和探究學習。
教師展示幻燈片:背景材料(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視頻主要內容)
2015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地、各階層的代表齊聚北京,代表人民行使神圣的權力。大會審議并批準了李克強總理代表國務院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審議并批準了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工作報告。會議還表決了關于201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決議,表決了關于201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5年中央和地方預算的決議。
上述材料體現了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什么樣的組織和活動原則?這一原則在材料中是如何體現的?
教師指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第59頁第三段—— 61頁第一段。
學生開始邊看書邊思考,并分組討論。(時間3分鐘)
學生成果整合展示……
學生結合背景材料回答,指出民主集中制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組織和活動原則,其含義是在民主的基礎上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相結合的國家制度。其表現為三點,即人民代表大會和人民的關系上、人大和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上、中央和地方國家機構的關系上。教師點撥并適當講解。
教師:(拓展運用)下面我們來體驗分析一道試題。
教師展示典型例題(幻燈片):
(2013年安徽高考題)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批準了《政府工作報告》,依法選舉和決定任命了新一屆國家機構領導人員。由此可見( )
①我國人大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
②人大代表享有選舉權、審議權和決定權
③全國人大決定國家的一切事務
④其他國家機關必須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學生回答,教師點撥,提醒學生易錯選擇肢,澄清易混知識點,如人大的權力、人大代表的權利和公民的政治性權利等。
【課后反思】
本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把不必要的內容刪除能更好地突出重點。
與第一次不同之處主要在于調整了“民主集中制的表現”這一教學內容的順序。即教師先拋出探究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閱讀教材,思考、回答自己對民主集中制的理解,并通過組內探討嘗試去解決情境設置的問題,然后再由老師總結。這樣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加深了學生對于這部分內容的印象,而且避免了教師講得過多、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此外,在探究之后設置了一道典型例題,有利于知識的拓展運用,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三、微課例研究小結
經過一學期的課例研究活動,筆者對參與式教學有了許多新的認識與看法。
(一)重塑師生關系,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作為一個現實的、主動的、具有創造性的生命體,帶著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及靈感參與課堂教學。參與式教學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課堂的中心是學生。教師在課堂中要積極創設各種教學情境,給學生提供學習的平臺,學生要主動參與、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不是統治者或權威者,而是作為學生的指導者、交流者和合作者,與學生共同探討問題,一起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啟發學生,與學生一道探究尋找真理,最終由學生自己獲得解決問題的正確答案或思路,而不是老師傳授現成的答案或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教研組的老師就反復強調要讓學生多說一些,讓他們主動探究獲得知識。在第一堂課上,大多是筆者在講授,學生的參與度不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經過修改后,筆者刪去大量自己講授的內容,增加了一些學生參與的活動,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出結論,學習新知,課堂的氣氛由此變得很活躍,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凸顯。
(二)合理預設是促進課堂參與成功和知識有效生成的前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焙侠矶浞值念A設,是課堂教學成功的保障。教學是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要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教師必須進行充分的預設。就此次課例而言,筆者在預設這節課時,第一步是情境導入,通過視頻展示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新聞實況,用學生普遍關注的時政熱點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很快得到提高,通過視頻的聲音、圖像、文字等多種信息讓學生整體感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第二步是再現視頻中大家熟悉的國家領導人的照片,讓學生猜測他們分別對應哪些國家機關,用直觀的方式讓學生了解我國國家機構體系的橫向和縱向劃分結構,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設置是從學生身邊的時政即生活邏輯入手,在教學上實現從實踐到理論的過渡。一方面讓學生溫習上節課的知識,另一方面為本節的“民主集中制的體現”相關知識做教學鋪墊。第三步是讓學生針對這次會議的內容來進行“合作和探究”學習,研究民主集中制的含義和表現。本教學環節中,筆者不斷鼓勵誘導,學生開始表現出主動探究知識的欲望,改變了以往教學中的被動局面,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加強,語言表達能力也得以訓練提升。學生用自己探究得到的知識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加深了對“民主集中制”這一教學難點的理解和把握,使抽象理論具體化。第四步是知識的拓展運用,通過做題,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通過設置干擾項,檢測學生對知識的運用程度,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的審題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得到培養,學習效率得以提高??傊?,預設是教學的基本要求。只有課前精心預設,才能促使學生有效參與課堂,促進知識在課堂上有效生成。
(三)充分合理地利用生成的資源,可以全面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被灌輸的對象。因此,在參與式教學中,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進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構、自我生成,即要讓學生依據既有知識儲備根據自己的體驗并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重新組合信息,去創造出相關的知識或發現規律,而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動記憶課本或教師傳授的知識。長期以來,很多教師都因為擔心學生的思維無法控制,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或影響教學效率,因而把課堂預設得環環相扣,井然有序,學生在教師設計好的“套路”中平靜地學習,“順理成章”地直達“目的地”。這種做法的結果往往導致課堂教學機械、死板、單調,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以充分體現。事實上,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是動態的過程,生成也是動態的過程。課堂上出現偏離“預設”情況,恰恰是學生與老師、與文本知識碰撞而得出的個性解讀,其中不乏有價值的成分。如果教師能充分發揮教學機智,適時適度加以合理引導和點撥,不僅能使學生通過互動探究獲得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也有利于情感的體驗、個性的張揚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因此,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動態生成,充分合理地利用生成的資源。在本節課的第二次教學中,課堂互動實際上不是非常有效,生成的信息也并非一帆風順,甚至存在無效生成的信息。但較第一次教學而言,在調動學生運用已有知識進行知識探索和建構,提高學生參與性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方面,還是有很大進步的。對教師來說,如何發揮教學機智,及時捕捉并準確利用這一過程中生成的信息,從而促進學生發展,則需要今后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積累、反思、總結和交流。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作為老師不僅要不斷學習新的教學思想、教學理念,更要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學校通過課例研究為教師搭建了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平臺,教研組成員通過共同參與研討在參與中成長,在互助中發展,相信通過這樣的形式,教師的教學水平一定會得到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備課·上課·聽課·評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葉朝義.論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有效結合[J].考試(教研版),2012(11)
【作者簡介】郭利敏,碩士研究生,廣州市第六十五中學教師,中學一級教師。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