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葵
管理是對組織自身結構和行為方式、組織與環境交互作用途徑進行設計和調適的過程。城市管理是根據城市經濟社會活動的主體對城市環境的需求,對城市管理部門的體制、運行機制、工作方式進行設計和調整,對城市管理部門與其他服務組織交往方式進行設計和調整,對城市管理組織與服務對象的服務方式進行調適的過程。
北京市西城區的城市管理不僅面臨了中國的城市管理具有的特殊性,還要面臨西城區作為北京的首都職能核心區的特定問題。中國的城市管理的特殊性是指城市管理的外部環境,這是地方政府選擇城市管理模式的基礎條件。中國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是一個有城市有鄉村的區域。行政建制的城市由中心城市、郊區城市、郊區城鎮和周邊農村組成。行政市的管理不是單獨的城市管理,而是城市管理和鄉村管理組合而成的區域管理,區域內的地方管理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標準;而中國的城市現代化建設,并沒有采取建筑生產工業化的模式,或者說城市建設沒有采取全面產業化的模式。城市的建筑物、構筑物的設計標準化、生產的工業化、裝配的現代化沒有實現。這使城市的運行、維護和管理面臨紛繁復雜的境況,帶來各種各類的任務和較高的成本,管理精細化是個難題;再有我們國家的權力配置方式是通過“條條”來實現的,而城市區域管理的責任主體是落在條條末端的屬地之“塊”上。條條的法規、標準是面向全國或行政市的,位于末端的塊,既要執行上邊各個條條的要求,還要把林林總總的要求綜合起來,形成符合該屬地實際的管理服務方式,所以地方的管理的統籌也是個難題。
同時,西城區作為北京的首都職能核心區,承擔著服務首都政務區的特有職能。同時,西城區也是著名旅游景點、大型公共服務設施集中的地區。西城區的城市管理者既要優先滿足中央政務活動的特殊要求,為旅游者和各地來京辦事人員提供管理服務,還要盡力滿足城市基礎運行的常規要求;西城區在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區位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先天和后天優勢,形成了類型豐富的城市功能區域。區域內既有中央政務集中區、首都文化精華區、舊城文保區、金融商務功能區、中心商業區,還有極富特色的公園、風景休閑區、線性休閑帶、城市廣場等公共空間,這使城市管理服務長期因應對變化形成了多種管理方式。
在這樣的前提和背景下,西城區自進入新世紀以來,不斷探索在首都體制下的城市管理模式,經過長期探索、實踐、總結固化、推廣的過程,西城區形成了一套符合區域實際的管理方式。西城區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實踐,從2010年開始推行分類分級的管理模式,近兩年更在這一模式的基礎上進一步推行標準化、精細化的作業、管理、監督方式,形成了具有西城區特色的綜合標準化管理方式。
西城區分類分級綜合標準化的管理方式,是由一個管理模式和一個實施方式構成的。管理模式可以稱作分區分類的差別化綜合管理;實施方式是分類分級的標準化流程管理。分區、分類、分級、分工是管理學的基本方式,是管理組織應對不同管理對象、處理不同管理問題、從事不同專業作業的基本方法,而標準化、流程化管理,是現代科學管理的基本原理。因此,西城的這一管理模式,其基本理念、原理、方法是對中國城市區域普遍適用的通用管理方式,同時,這種管理模式為地方管理預留了多種特色空間,為量身打造各具特色的地方管理方式,提供了模仿、學習的樣板和方法。
西城區這次標準化的創新工作,不僅全面梳理了全國、北京市各類城市管理標準,構建了這一管理模式的體系構架、管理方法指南,還為城市管理的社會化、市場化創造了條件,是實現城市管理服務社會化的基礎性的技術文件,為實現“條專塊統”的城市管理機制奠定了基礎,更是運行“條專塊統”的城市管理機制的技術工具。
(攝影:胡世欽)
(責任編輯:李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