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節+宋燕輝
摘 要: 法治建設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是中國共產黨政權建設的重要內容。習近平關于法治建設的重要論述,體現出豐富的法治思想,既有理論層面的深層次思考,又有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具體部署,展現出多方位系統推進、重點突破的態勢;既描繪了法治的宏偉藍圖,又設定了步步推進的路線圖;既是我黨歷年來法治建設成果的集中體現,又是我黨法治建設思想的新飛躍,對建設法治中國有著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 習近平 法治思想 法治建設
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了,在它近一個世紀的歷史中,有數次執政經歷:民主革命時期的中央蘇區政權、延安邊區抗日民主政權、新中國成立后全國政權。歷次執政過程中,法治建設是中國共產黨政權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在新的歷史時期,習近平同志作出了關于依法治國一系列重要講話,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些重要內容是黨治國理政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為我國法治建設開創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新局面。
一、法治建設是中國共產黨政權建設的重要內容
人類社會發展史表明,人類的文明軌跡,是從人治走向法治,任何國家的法治都經歷了一個法治成熟度不斷提升的過程,這一漸進過程說明當今世界還沒有一個盡善盡美、完全意義上的法治國家。因此,法治應是世界各國的共同發展方向和追求,而不只是中國的發展目標。
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法治建設方面進行長期探索與實踐,我們黨早在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時,就確立了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后發展成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用約法的形式調整軍隊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從而獲得根據地人民的支持,為建立和鞏固革命根據地起到了重要的保證作用,三大紀律、六項注意是我黨早期法治建設的最初組成部分。
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中國共產黨開始了近三年之久的“局部執政”。黨在蘇區執政時期,注重強調“黨政分開”,實行民主新政,黨是通過在政治思想和組織上加強對蘇維埃政權的領導,行使蘇區執政的職能,在各級蘇維埃政權機關中建立黨團組織,通過黨團在蘇維埃政權機構中的影響和作用,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主張貫徹到蘇維埃政權工作中,使黨的意志轉變為蘇維埃國家意志和政策法令[1]。
1931年,中央蘇區制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是我國最早的一部人民大憲章,具有根本法的性質,它保障工人、農民、士兵及其他勞苦群眾成為蘇維埃共和國的主人[2]。
中國共產黨蘇區執政,雖然是在中國局部地區進行,時間短暫,但它是黨領導和管理國家政權的一次偉大嘗試,它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不斷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成了我黨早期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理論為指導,積極開展法制建設。從具有根本法性質的憲法法律文件的制定和頒布,到刑法和民法的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抗日民主政權的新民主主義法律體系。在共產黨領導下,各抗日民主根據地均通過了抗戰時期施政綱領,把抗戰時期的各項工作納入法制軌道,建立了切合國情的抗日民主法治。這些施政綱領既反映了廣大抗日民眾的意志和愿望,又體現了抗日戰爭時期我黨法治建設的基本原則。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各抗日民主政權都嚴格依法辦事,把法律作為集體或個人的行為規范,時時處處以法約束自己,從而贏得了各階層民眾的高度信任和擁護。
“三·三制”政權組織原則就是中國共產黨約束自身的規定,目的是避免一切規則都由共產黨制定,一切事情都由共產黨掌控、包辦。
邊區設立區、縣、鄉三級參議會,作為邊區各級最高權力機關,擁有選舉、監督、彈劾、罷免邊區各級政府和司法機關公務人員,制定本地區法規,審議批準政府各項計劃,決議政府和民眾團體提請事議的事項,敦促檢查同級政府對參議會決議的執行情況等職能[3]。由此可見,參議會制度是新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雛形,它為抗日民主政權依法行政及邊區政治、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保駕護航。邊區的法治建設對抗日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為新中國的法治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但也走過一段曲折的發展歷程,曾經有一段脫離憲法的執政時期,行使國家權力可以不受任何約束,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法治的缺失,從中引發的教訓特別深刻。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深刻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成功經驗和深刻教訓,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治,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取得階段性成就。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的今天,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在歷史的關鍵時期,習近平同志審時度勢,作出了關于依法治國一系列重要講話,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確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這標志著我國治國理政進入現代法治化的新境界。
二、習近平同志法治思想的新亮點
關于黨與法律的關系問題,2012年12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首都各界紀念現行憲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會上發表講話指出:“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領導人民執行憲法和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真正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這表明黨要嚴格按照憲法和相關法律開展工作,不能超越法律的規定,黨的領導也要依靠社會主義法治來進行,法律要成為基本的價值準則和行動指南。這就會使我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具有人治色彩的行政文化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法治為主導的行政文化得到全面確立,以前黨政機關中存在過的少數特權現象也能真正消退。這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行政文化步步法治化達到的一個新的高度和層次。
對于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習近平同志提出“四個善于”的改革著力點: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我們要“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于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于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于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2014年1月7日,習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講話指出:“我們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黨的政策是國家法律的先導和指引,是立法的依據和執法司法的重要指導。要善于通過法定程序使黨的主張成為國家意志、形成法律,通過法律保障黨的政策有效實施,確保黨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黨的政策成為國家法律后,實施法律就是貫徹黨的意志,依法辦事就是執行黨的政策。”
習總書記有關黨的政策與國家法律意志一致的論述,解決了長期以來“黨大還是法大”的困擾,并從根本上解決了法律最高權威的理論障礙和制度障礙。這不僅闡明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辯證統一,而且闡明了依法治國和依法執政的高度統一,它既是政黨與國家治理關系的理論創新,又是黨的法治建設內容的重要補充。
習近平同志指出:“黨章就是黨的根本大法,是全黨必須遵循的總規矩。”黨依據黨章管黨治黨。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集中清理了黨內法規,首次發布了黨內法規工作五年規劃,將黨內法規系統化建設與國家法律協調統一,形成了創造性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法治。十八大四中全會又提出將黨內法規體系納入法治體系建設,這是黨踐行法治精神,堅持依憲執政,實現黨執政方式法治化的重要突破。
2014年9月5日,習近平同志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講話指出“維權是維穩的基礎,維穩的實質是維權”;“單純維穩,不解決利益問題,那是本末倒置,最后也難以穩定下來”;“重大改革于法有據,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擁護。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不斷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進程,嚴禁侵犯群眾合法權益”。
當前,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各種矛盾錯綜復雜,改革面臨重新調整利益分配,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在統一的法律框架下進行改革,不讓代表不同利益的各方有參與、表達意見的平臺,改革就很難獲得正當性、合法性,各方利益沖突就難以化解,維穩就難以保證。重大改革需于法有據,改革必須在法治的框架內進行。改革若有所突破,必須先修改法律,不能先破后立。這體現出依法行政理念在實踐中的運用,表明黨重視運用法律手段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同時改變了原來那種改革就是打破規則,就可以“無錯嘗試”的慣性思維,真正樹立法律的權威,呈現出中國法治現代化的新亮點。
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
2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同志在山東考察時發表講話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習近平同志進一步強調:“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他律和自律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這指明了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和道德文化建設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的基礎性作用。這些重要論述,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繼承、發揚,是多年來黨的治國理政思想的一脈相承,是應對新形勢、新挑戰、新任務的創新發展。
國學大師錢穆說:“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產生;一切問題,由文化問題解決。”[4]歷史發展表明,法治只有形成文化,內化于心,外踐于行,法的意義、法的精神才能真正展現出來,法治的理想才能落地生根。
三、依法治國總目標既是黨法治建設集大成的體現,又是黨法治思想的新飛躍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為主題,整體勾畫出了法治中國建設的宏偉藍圖,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要性和規律性的認識已達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治國理政進入現代法治化的新境界。
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習近平同志對總目標作了進一步闡述,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執政的基本方式,依法行政是各級政府的基本準則,法治國家是主體,法治政府是重點,法治社會是基礎。這說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揚法治精神,發展法治理論,運用法治思維,創新法治方式,在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這既是對我黨法治思想、法治實踐的全面總結,更將掀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嶄新一頁。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通篇體現了依法治國首先要依法治權、依法治官的精神,要求各級政府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并對依法設定權力、規范權力、行使權力作出一系列明確規定,強調要規范和約束公權力,防止權力濫用。
除了“治官”之外,《決定》還提出必須提高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營造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決捍衛者。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5]。
《決定》把規范權力運行與法治文明結合起來;把提高法治能力與營造法治氛圍和法治環境結合起來;把“治官”與“增強全民法治觀念”結合起來;把“抓關鍵少數”與“抓普遍多數”結合起來,著力打造全社會共同參與、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新局面。
從依法治國到法治中國,是中國法治建設的升華,是中國共產黨探索治國理政規律的重大成果。法治中國是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它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而非局部推進;它是全方位展開法治建設,而非選擇性進行;它既有理論層面的深層次思考,又有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等方面的具體部署,展現出多角度、多方位的系統推進、重點突破的態勢;它既描繪了法治的宏偉藍圖,又設定了步步推進的路線圖;它既是我黨歷年來法治建設成果的集中體現,又是我黨法治建設思想的新飛躍。
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六大任務: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這六大任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現代化的基本內容,無論是內涵的豐實性,還是內容的完整性均超越了我國以往的法治建設,是黨的法治建設理論的新突破。
參考文獻:
[1]余伯流.中國共產黨蘇區局部執政的歷史經驗與啟示[J].江西社會科學,2011,(06).
[2]劉少儻.我國法治建設的由來和發展[J].法學,1982,(06).
[3]王艷芳.邊區法治建設淺議黨史文苑[J].2008,(06).
[4]王成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的思考,前線網,2015. 02.09.
[5]韓非子·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