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久妹
摘 要: 本文通過對學生經驗的三大部分進行簡要分析,對如何基于學生經驗對數學課堂問題進行設計提出建議,希望對今后這一課題的研究起到借鑒意義。
關鍵詞: 學生經驗 課堂問題設計 數學教育
我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呈現數學知識及技能時,要重視學生已經具備的經驗。教師在數學課堂問題設計過程中,要以學生已經具備的數學經驗為基礎,這樣設計出來的課堂問題才更吸引學生的思考,對教學成果更有益。如何設計數學課堂問題呢?值得教師深入研究。
一、學生經驗的三大部分
(一)學生的生活經驗。
數學應用離不開生活,因此,教師可以從學生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入手,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1]。譬如,講“折扣”這一數學知識時,教師可以生活中的“清倉大甩賣,全場七折氣”、“洗衣液原價29.8元,現價19.8元,數量有限,速來搶購”、“春節大優惠,全場部分商品滿三百贈三十”為教學場景展示,這樣的場景設置與學生的生活貼近,且在生活中隨處可見。這時,學生的生活經驗得到了喚醒,以往生活畫面呈現于眼前。這時,教師再拋出相應的問題,給出課堂導入語,更容易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授課過程當中,教師通過對學生生活經驗的喚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當教師拋出問題時,學生將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進行思考,使數學教學更有趣、更輕松。
(二)學生的知識經驗。
數學邏輯性很強且各部分知識間的聯系非常緊湊。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經驗,用以往的知識經驗解決新的數學知識,讓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知識經驗進行充分利用,讓學生了解到知識經驗的應用價值[2]。譬如,教師傳授月份這一數學知識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充分運用以往的知識經驗,用已知的知識對例題進行解答。譬如最大公約數的運用及最小公約數的運用。通過對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調動,為學生創建一個用學生以往知識經驗自主探究新知識的情景。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對以往知識經驗加深了解,升華知識經驗,而且將知識經驗轉變為學習新知識的著手點,將知識經驗轉化為學生的數學能力。學生的知識經驗得到充分的調動,學習過程更輕松,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學生的學習經驗。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沒有任何一個知識點是學生從未接觸過的,在某些問題的解決上,一些學生已經有了自己的經驗。正因如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選取恰當的時機對學生的學習經驗進行激活,進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3]。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辦法并不是唯一的,教師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主構建,自動獲取學習經驗,這種教學方法更有利于學生對數學解決方法的遷移和對知識的拓展,提升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二、如何基于學生經驗對數學課堂問題進行設計
(一)基于學生經驗的數學課堂問題設計的目的性。
首先教學設計目標要明確,課堂問題的設計主要是實現教學目標。關于問題設計大致分為以下幾點:一是問題的導入性。導入問題時進行提問,結合生活實際及學生經驗,將學生迅速吸引到教學任務之中,激發學生興趣,形成學習動機,為之后課堂問題的提好做出引導和鋪墊,這是導入問題提出的關鍵。另外,還有一種交流性與探究性問題的設計。設計這種問題一般通過小組性學習解決。創建實際生活場景,喚醒學生的經驗,讓學生在親自操作、觀察及想象之中探究問題的答案,在這種探究過程中,學生根據自身經驗掌握知識,激活思維能力,將生活中抽象的問題變化成為具體形象的數學問題,探究性問題的提出調動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在探究之中拓展與補充學生經驗,為今后數學知識的學習提供有利幫助。
(二)針對生產生活實際設計問題,調用學生經驗。
這種問題設計需要學生調用原有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及學習經驗,在這些經驗中快速找到并提取出需要的信息,讓學生綜合性地思考。問題設計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或者與生活中的時事熱點緊緊相扣。教師設計這一類問題時,要注重教學情境的創設,激發學生的探究性,并加強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逐漸培養學生利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結語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問題設計方面,要使課堂問題的提出具備明確教學目的,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遵循新課標理論的引導,以學生經驗為出發點,以學生經驗為基點,充分運用經驗,才會使教學問題的設計更教學目標的實現,使教學效果更明顯,另外對激活學生學習興趣也有很大幫助。
參考文獻:
[1]郭玉峰.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
[2]劉書增.初中數學教師課堂有效教學行為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3.
[3]盧龍.初中數學課堂有效提問的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