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蓉
數學學習活動實質上是一個從已知向未知領域探究的過程,教師課堂教學的關鍵在于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而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學習動機和學習特點等啟示教師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聯系生活學習實際,引導學生敢提問、想提問、愛提問、善提問。那么教師在新課程背景下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些體會,筆者是如何讓學生“敢問”、“會問”、“想問”、“愛問”、“常問”的。
一、環境寬松,讓學生“敢問”
心理學研究發現:在自由、平等的環境中,人的潛能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因此,建立寬松的學習環境與友愛的師生關系能促進學生敢問。
1.微笑使學生接納。
課前、課中、課后,教師都可以向學生展露微笑,用微笑贊揚學生,走近孩子的心靈,打開學生的心門。“讓每一個學生抬起頭來”。小學生有一個很大的年齡特點,大都喜歡表現自己,經過老師適當的微笑鼓勵,會更躍躍欲試,敢于表達,敢于提問。
2.溫柔使學生親近。
特別是對待黏液質和抑郁質氣質類型的學生,有時候教師用溫柔的方式貼近孩子,處理事情比批評、訓斥的教育效果好。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溫柔不等于失去威信;粗暴也不會增添尊嚴。“親其師而信其道”。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只要有疑問,學生便會毫無拘束地搶著提問。
3.關愛使學生敢問。
“愛滿天下”,教會我們“捧著一顆心來,不帶走半根草”。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無論他是佼佼者,還是后進生,教師都要用愛消除師生間的隔閡。可以試著課間多和學生交流;多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適當融入孩子們的玩樂中。傳遞給孩子們老師喜歡我的信息。有了這樣的心理基礎,學生自然而然敢問。
二、方法得當,讓學生“會問”
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發展學生的思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現素質教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師應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提問能力呢?
1.教師示范、培養。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教師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結合學生的知識經驗,為學生做好提問示范。教師可以預先將教學過程構建成一個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適時引導學生回憶教師所提的問題,初步感知提問方法。問題可以是:(1)自己存疑的地方;(2)自己質疑之處;(3)自己有獨到見解之處。鼓勵學生多問幾個“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
2.留白的藝術。
教師在授課中可以有意留下一些問題,讓細心的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問出來。例如,教學質數與合數概念時,故意不講“1”是什么數。學生就會有疑問:“1”是質數還是合數?從而驅動學生主動探究發現“1”的特殊性。教師還要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每學完一個知識點,都要給學生適當的時間思考,使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3.鼓勵求異思維。
進行求異思維訓練,可以發展學生的獨創精神。教學中允許并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例如,教學線段的測量時,有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要把0刻度線對準物體的一端?如果不對準0刻度線能否準確測量長度?”引起學生激烈的討論,最后學生試驗不同的測量方法,并發現終點刻度要減掉起點刻度的規律。
三、鼓勵質疑,讓學生“想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問,思維才有方向;有了疑問,思維才有動力;有了疑問,思維才有創新。顯然,加強學生質疑能力培養,對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極為重要。新課程強調教學中情境創設,教師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給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想問”。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時,課堂上,我創設如下情境導入:讓學生任意畫一個三角形,并量出三角形每一個角的度數。接著讓學生報出其中兩個角的度數,我能很快說出第三個角的度數,屢試不爽。學生驚奇不已,提問欲望被激發出來。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學生進入強烈的求知欲望中,激發學生的提問興趣。
四、體驗成功,讓學生“愛問”
心理實驗表明:“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歡樂和勝利的欣慰,便會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和勝利的信念和力量。”教學時如何使學生愛提問?
1.為學生創建成功的條件。
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已有知識水平、提問能力,想方設法為他們鋪墊成功的條件,設法使他們成功。通過一系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體驗成功、誘發思維、構建知識結構。
2.引導學生對待問題的正確態度。
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成敗:順利解決問題時,讓學生收獲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當經過論證發現辦法出錯時,鼓勵學生不能灰心,調整心理,分析失敗原因。只要正確對待失敗,比成功更能使學生發展。
五、潛移默化,讓學生“常問”
1.讓學生多說,學會提問。
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和外化。因此,小學教學中要積極訓練學生會說數學語言,培養學生勤于提問的習慣。如教學8+7的計算時,可以先讓學生討論,尋找多種湊十的算法。有的學生會說將8湊十來計算,而有的小朋友則認為將7湊十來計算。教師首先肯定學生的回答,然后提問為什么有兩種計算方法,使學生刨根問底,提問為什么要湊十?怎樣方便湊十?和8湊十的2從哪里來?
2.讓學生多想,深刻提問。
課堂上鼓勵學生多思考,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方法深層次探究問題。學生通過分析和比較,將問題轉化,在優化解答過程中發展提出新問題。如教學“異分母分數大小的比較”,提出問題:“為什么先通分再比較大小?”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問:“能不能通過轉化成同分子分數比較大小?”由此可見,鼓勵學生多思考,學生就能從問題中產生更深刻的問題。
陶行知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問題是創新的起點,教師在教學中要設法激起學生提問火花,讓學生“敢問”、“會問”、“想問”、“愛問”、“常問”,并在一系列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享受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