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劼
[摘 要]詞語是夯實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石。閱讀教學中應引領學生深度把握文本中的詞語,并對其進行深入有效的體悟。教師可指導學生揣摩聯想,在品析中體悟詞語的豐富意蘊;辨析對比,在斟酌中洞察詞語的人文情愫;拓展補充,在運用中豐富詞語的外延,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關鍵詞]詞語教學 深度開掘 內在世界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8-056
詞語是語言的基本單位,更是學生走向語段、篇章的媒介。貌似平淡無奇的語言中總是蘊藏著奇崛的表達意蘊和豐富的人文內涵。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領學生深入有效地體悟詞語,去探尋詞語深邃的內在世界。
一、揣摩聯想,在品析中體悟詞語的豐富意蘊
詞語的運用與文本的情境息息相關。因此,教師要運用自身語言、多媒體課件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將文本中的語言情境展示出來,喚醒學生內在的認知欲望。而在這基礎上,教師則可以引領學生緊扣文本情境,對詞語所展現出的畫面進行拓展性聯想,從而真正體悟到詞語表達的美感。
例如,在教學《草原》這篇老舍的經典散文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入地感知“翠色欲流”“流向天際”等詞語所形成的表達效果,教師首先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現了廣袤、蒼翠的草原圖片,向學生展示了被濃郁的綠色所包裹的草原形象,從而將原本僵硬枯燥的文本語言轉化為鮮活可感的畫面。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有學生提出疑問:“那這些翠綠的顏色又怎么會流動呢?”教師則在文本與視頻的交融中,引領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從而讓學生意識到:整個草原都被蒼翠的小草所覆蓋,一陣風吹來,小草會隨風擺動,從而形成綠色整體流動的美妙畫面,而且這樣的畫面如同波浪一般,逐層涌向天邊,具有極強的畫面動感。
在這樣的想象過程中,簡練的詞語所展現的畫面感會在學生的內在意識中形成,詞語所展現的豐富內蘊也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被充分激活了。
二、辨析對比,在斟酌中洞察詞語的人文情愫
詞語的世界是豐富的,也是多元的,往往每個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都會生發出完全不同的表達力量。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對詞語的斟酌、考量,就必須進行深入的對比辨析。教師要引領學生在對比中對詞語進行涵泳,在辨析中對詞語進行鑒賞,從而在夯實學生工具性認知的同時,給予學生豐富人文素養的浸潤。
例如,《鞋匠的兒子》一文中,林肯將自己父親做鞋子的工作視為一種“藝術”。這個看似普通的詞語,在這個故事情境中其實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意蘊,是林肯內在人格魅力與思想的集中體現。教學中,教師引領學生進行了這樣的思考:“修鞋本來是一種正常的職業,雖然沒有卑賤之說,但也談不上偉大,為什么林肯會將其說成是一種‘藝術呢?”在學生思考之際,教師又引導學生將這個詞語與“技術”進行對比。學生在深入對比中意識到:林肯之所以將父親修鞋的工作說成是一種“藝術”,其實是想告訴嘲笑他的參議員,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只要努力工作,就沒有貴賤之分。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詞語置換的方式,并相機提供了“技術”一詞作為辨析對比的資源,從而深刻開掘了“藝術”一詞所承載的豐富的人文意蘊,使得林肯的人物形象呼之躍出,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拓展補充,在運用中豐富詞語的適用范疇
文本中即使是相同的詞語,在不同的語言情境之下都會形成不同的價值意蘊。因此,閱讀教學對于詞語的感知,就不應該僅僅停留在一篇文本的情境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來補充拓展詞語運用的情境,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豐富與完善。
以“飽經風霜”這個詞語的教學為例,蘇教版《黃山奇松》一文中用以形容“迎客松”屹立山峰,歷經自然的考驗與打擊。針對這個詞語的教學,教師先是引領學生結合課文中的具體情境,想象思考:“迎客松可能會經歷哪些風霜的考驗呢?”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風雨雷電等自然侵害等方式在學生的想象中和盤托出。但教學至此,學生對于“飽經風霜”這個詞語的理解還只是限定在固有的層面。因此,教師還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導學效能,引領學生繼續思考:“這個詞語還適用于哪些方面?”學生有的從自己的生活體悟出發,有的從自己的閱讀經歷出發,紛紛表示這個詞語還適用于人身上。于是,教師相機出示了街頭修車的老人、功成名就的商人、生機勃勃的兒童等不同的身份與年齡段的人物,以供學生進行對比辨析,從而明晰這個詞語在形容人物時的適用范疇。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沒有局限在教材文本中,而是引領學生在生活浸潤和閱讀經歷中補充拓展詞語的另外含義,從更加多維和立體的視角關注文本,關注詞語,有效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不斷改善。
總而言之,詞語是夯實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重要基石。無論是中低年級,還是高年級的教學,教師都應重視文本中典型的詞語,引領學生在揣摩感知中豐富對詞語的體悟以及對人文意蘊的價值悅納,最終為學生語文核心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