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曉華
[摘 要]課堂上教師的評價是其主導作用的體現之一。符合語用規范的評價語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還能給學生以語用示范。教師的評價語可穿插名言警句,引發學生積累;營造語言意境,引導學生品析;構建多元對話,引申文本意蘊。
[關鍵詞]語文教學 評價語言 語用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28-058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主導。這主導主要體現在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具體評價上。不過與其他學科不同,語文教師的評價語言除了要關注評價內容、態度外,更重要的是還要體現語用特點。
一、穿插名言警句,引發學生積累
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離不開語文知識的積累。教師在評價過程中,如果能夠適當穿插一些名言警句、古詩成語等,不僅可以重塑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還能給學生的語言積累帶來無形的影響。比如《高爾基和他的兒子》這一課,筆者就曾這樣評價——
(學生自由朗讀高爾基給兒子的信,并在小組里自由交流自己的感受與體會)
師:當我看到這封高爾基寫給自己兒子的信時,想到的一句名言就是:“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學生閱讀高爾基在庭院里賞花的內容,并且通過小組交流自己的感受)
師:當我讀到這一部分內容時,首先想到的成語是“觸景生情、睹物思人”。在高爾基眼里,那些兒子種下的花,就是他的“兒子”呀!
案例中,教師運用名句、成語等對學生表達的內容進行恰當評價,不僅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提升了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另外,教師語言運用的規范化也能給學生一種榜樣的引導。
二、營造語言意境,引導學生品析
漢語言博大精深,字面上的細微差別,意義上卻迥然不同。在具體評價中,教師的語言也需要發揮主導作用,引導學生深入語言的感性世界,并通過對詞語乃至句子的比較、推敲、斟酌,讓干癟的語言成為鮮活的畫面,從而給學生最直接的感悟與體驗,最終提升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比如《荷花》這一課可以這樣評價——
生:這個“冒”我感覺用得很好。
師:你有這個感覺,說明你對語言有敏感性。那么具體說說,好在哪?
生:不知道。
師:那你覺得這個“冒”可以用哪些詞語來代替呢?
生:長、伸、鉆、頂、穿……
師:你說的這些字都很好,但是想一想作者為什么不用,而要用“冒”字。再次認真讀課文,仔細品析一下。
(學生閱讀課文,沉思)
師:你看,荷花爭著、搶著出來,這一朵要出來,那一朵要出來,我們能夠從中體會到荷花的什么心情嗎?
生:急切。
師:是呀,作者這里用“冒”而不用其他字,就是要讓我們從中品析出荷花那種激動,那種心花怒放的心情。
從閱讀表現來看,學生已經體會到“冒”字的與眾不同,但具體好在哪里,他們卻無法說出。這主要與他們的生活經驗缺乏有關。對此,教師的評價語言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盡可能地給學生營造語言情境,引導他們通過對比、想象來體會“冒”字的妙處,實現言意兼得。
三、構建多元對話,引申文本意蘊
閱讀不僅僅要讀懂字面意思,更需要理解文字背后的意蘊。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由于思想尚未成熟,加之他們生活體驗缺乏,這就導致他們對文本所蘊含的深意無法領會。對此,教師的評價語言需要發揮引申作用,從而有效引導學生深入品析文本意蘊,準確理解文本主題。比如《老人與海鷗》這一課的外貌描寫,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褪色”體會到了老人生活的簡樸。但是,這樣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深入品析,與文本、作者對話,從中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的愛。
師:是的,你們能從“褪色”中感受到老人的簡樸,確實不錯。但是我認為,這簡樸中還有很多的不簡樸,你們體會到了嗎?
(學生進行討論,然后交流匯報)
生1:我從“褪色”一詞中感受到老人來這里喂海鷗已經很長時間了,這說明老人對海鷗的愛是長久的。
生2:我從“大塑料袋”中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的大方。
生3:下文中有這樣的一句:“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從這我感受到老人對海鷗的愛是堅定的。
……
評價也是教師主導課堂的一種方式,通過評價語言,可以有效推促學生與文本、作者乃至編者進行心靈交流,從而把對文本的理解提升到更高層次,最終提高學生的語文綜述素養。
總而言之,評價無小事。語文教學中需要教師以扎實的語文功底、敏銳的觀察力、準確的思維判斷力,對學生反饋的內容進行恰當評價,在給學生語用“范兒”的同時有效推促課堂的精彩生成。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