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美琪



1.引言
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明確提出: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活動和社會實踐,提高未成年人對科學技術的興趣和愛好,初步認識科學的本質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培養社會責任感及交流合作、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為學校科技教育明確了目標任務,也給農村中學的我校爭創科技特色教育的品牌提供了機遇。
2.農村中學科技教育的現狀掃描
農村中學科技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在觀念上較為陳舊,一些教師仍抱著老觀念,圍著“文化成績”這一中心不動搖,缺乏為學生終身發展的新理念。
(2)在目標上沒有整體定位,一些家長甚至一些教師潛意識里認為,孩子只要把中考那幾門功課學好就行,至于科技教育,草草應付了事。
(3)在內容上沒有優化整合,脫離現代社會和學生的實際,未跟上最新的現代化科技。
(4)在方法上沒有體現學生主體參與,教師仍堅持灌輸的方法,學生缺少動手操作和主動探索。
(5)缺乏科技教育的氛圍。受地理位置的局限,遠離城市,沒有現代化的科技館、博物館,很少有科技展覽、科普講座等。
3.科技特色教育的價值探尋
學校在科技教育活動中形成一支科技教育經驗豐富的教師隊伍,學生科技素養也明顯提高,并在如何開展活動的操作流程上形成一套相對成熟的、實用性較強的操作體系。
(1)從師生方面看,有利于統一科技教育觀念,培養科技素養(見下圖)。
圖1 科技素養框架圖
①內容活動化。一般科技內容多側重于綜合性、應用性知識,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意識。
②全員參與性。學生盡可能多地參與科技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大膽想象、積極實驗,主動了解、認識新奇求知的事物。
③過程活動化。在科技活動中,學生親身體驗進行學習,自己研究問題,自己有所發現,積累和豐富直接經驗。
(2)從實踐方面看,有利于探索出一套健全的農村中學科技教育體系,形成學校特色。
①研究并確立學校科技教育目標體系(表1),目標確立考慮不同年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能力水平,具有層次性。
表1 科技教育目標體系
②研究并確立學校科技教育內容體系(表2)。
表2 科技教育內容體系
③探索學校科技教育活動形式(表3)。
表3 科技教育活動形式
④研究并確立學校科技教育可行性評價機制。
科技教育的評價秉承是否推進學生、社會和自然之間和諧發展,是否促使學生自主選擇和主動探究、個性發展,是否面向學生的社會實踐、學以致用的理念,以學生的科技素養發展為中心作多元評價。
(3)從理論方面看,有利于進一步提高科技教育研究水平,填補農村中學研究空白。
①研究系統化。原來進行的研究只是零碎的、臨時的,而現行的研究定期性、分階段進行,形成一定規模,一定系列。
②研究深度化。原來進行的研究只是形式的、淺顯的,而現行的研究已達一定深度。
③研究推廣性。科技教育的研究已達一定高度,受到有關領導、專家關注。專家們提出了一些建議,部分學校也作了一定的實踐嘗試,但主要存在于一些城市中學,對農村中學來說,缺乏實際推廣價值,故現行的研究正好填補這項空白。
4.科技特色教育的實踐策略
科技教育宣傳“全面開花”、“環境能育人”。為了讓學生喜歡科技活動,培養愛科學的情趣,積極、主動地參與科技活動,學校在優化校園科技教育環境方面下了很大工夫。走進校園中,到處可以見到科技教育“元素”:學校科技活動室里墻壁布置上,融入最新的現代科技要素;在理化生實驗室布置相關科學家介紹;教室樓道和走廊中布置一些蘇州籍科學家的相片和介紹;校園里為學生不認識的植物樹立解說標牌,在高大的樹上安裝“鳥巢”;學校網站上開設了“科普教育網”,上傳各種科技信息供學生瀏覽;開設一些科技講座,展出一些科技展板等。
圖2 科技教育管理組織結構圖
科技教育管理:“一體化”在科技教育的整體規劃、領導及制度、師資培訓、課時及場所安排、經費及安全保障等方面,學校都統一加強日常管理:(1)成立科技教育領導小組和管理組織結構(見圖2)。(2)明確科技教育目標。學校每五年制訂一次科技教育五年規劃,同時科技教育納入學校各學年或學期的重要工作日程和目標管理。近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制定,分階段布置各項科技教育任務,為學校的科技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3)規范科技教育制度。學校制定《科技輔導員培訓制度》、《“特別貢獻獎”條例》,對科技輔導員提出明確的要求,并對完成任務達到要求的輔導員根據條例進行適當獎勵。同時,建立《科技教室管理制度》,對學生的科技活動提出規范要求。
科技教育活動:“點”“面”結合。加強科技教育,最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認識、理解和實踐科技的平臺,即科技教育活動。學校重點對以下幾項科技教育活動抓好抓實:(1)開展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活動。2007年起,學校結合自身實際,繼承學校金鑰匙輔導傳統,因地制宜成立了金鑰匙科技競賽小組、科技制作活動小組、科學幻想畫小組、生化環保小組和生態園種植小組等,組織經驗豐富的教師輔導學有興趣、特長的學生,開展各項科技活動。
(2)開設暑期科技夏令營。從2008年暑期開始,為了豐富學生的暑假生活,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學校每年都開設了科技夏令營。營員組成由學生自愿報名,后經班主任初步篩選推薦,再由輔導老師審定后確定名單,發放《告家長書》。夏令營活動一般分三步進行:第一步是集訓。組織輔導教師對營員金鑰匙競賽科技輔導;第二步是外出參觀學習,讓學生走向社會開闊視野,感受先進科技的迷人風采;第三步是交流反饋,參觀回來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3)舉辦科普宣傳周。2009年起,每年五月份的第二個星期作為學校的科普宣傳周。一周一般活動流程:周一,校長在“國旗下講話”上作了全校“科普”總動員。接下來陸續開展一系列活動,如聘請校外專家或校內教師對學生作科技講座,展出多幅宣傳展板,開展讀書活動,進行黑板報、科普小報和科學小論文的評比,舉辦科技知識競賽,參觀學校科技教育基地等。
“好花還要綠葉扶”,除重點做好以上幾項耗時長的科技教育“大活動”外,學校還鼓勵師生平常在校內或年級內或班內開展一些零碎的、耗時短的科技教育“小活動”,并納入班級學期常規管理考核。這樣點面結合,以點帶面,帶動全校科技教育活動興起。
科技教育交流,“請進來”“站穩腳”“走出去”“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學校對外科技教育交流不封閉,與外界合作才更有生命力:(1)“請進來”,即與校外的一些單位建立長期往來關系,以吸收外界一些“新鮮營養”。如學校作為蘇州大學“國培”基地,每年都會邀請蘇州大學“國培”班學員到學校來參觀交流,觀摩科技活動課、作科技報告等。(2)“站穩腳”,即充分利用學校現有資源,努力挖掘學校潛在資源,以使這些校內資源產生科技教育“效益”。如學校利用校園一隅約10畝的閑置空地,開發了一塊校內科技活動基地——校園生態園,成為學生科技教育的“綠色教室”。各班在里面都有自己的“小生態園”,每一位學生都擁有一塊屬于自己的“種植領地”。(3)“走出去”,即發揮學校科技教育輻射作用。如學校每年都會組織一些“科技骨干”學生,進行科技航空、航海模型制作培訓,參加市、區比賽。
4.結語
在科技特色教育這條路上,我們需要有更多勇氣和努力才能走得更遠。在這條路上,我們始終堅持著一個方向,那就是從學校的實際出發,扎扎實實地做好科普宣傳和科技教育工作,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我們相信,行走并堅持著,我們就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