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齊 趙 欣 任淑月 朱博軒
(河北農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食品科技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經濟貿易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1)
?
京津冀區域經濟協同發展研究
趙齊趙欣任淑月朱博軒
(河北農業大學經濟貿易學院/食品科技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經濟貿易學院,河北保定071001)
京津冀協同發展已經上升為我國的重大發展戰略,實現京津冀共同發展和互利共贏是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的目的和要求。京津冀合作已有一定的基礎,在未來發展京津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通過對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可能性分析,并分析京津冀三地的三次產業構成,利用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分析得出京津冀區域內不存在嚴重的產業同構現象。研究得出京津冀一體化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2]。
京津冀;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協同發展
1.京津冀基本情況介紹
河北省環抱北京,東與天津市毗鄰并緊傍渤海,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優勢是繼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之后又一經濟快速發展的地區,形成了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區分別依據本地地理位置和各地資源優勢發展不同的工業。同時,京津冀地區鐵路、公路線密集,位于全國最密集的高速公路網區域之一,交通發達。
目前,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迅速,但是人地矛盾突出,占全國城市土地4.56%的土地面積占全國人口的8.08%。近年來,隨著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京津冀地區的矛盾不斷上升。京津冀三區域中,其中,北京市人口占京津冀地區總人口的19.5%,面積僅占地區總面積的7.8%;天津市人口占京津冀地區總人口13.7%,面積占地區總面積5.4%。河北省人口占京津冀地區總人口的66.8%,面積卻占地區總面積86.8%。由此可見,雖然京津冀區域同為全國人口稠密的地區,京津地區的人口密度還是遠遠大于河北地區,為實現京津向河北的人口轉移提供了條件。
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京津地區水資源尤為匱乏,水源供給大多來源于河北。目前,北京市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7,為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25;天津市僅為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13。京津地區資源存在短缺與不足情況,但掌握先進的技術擁有龐大的人才數量,而河北省資源相對豐富,但是技術水平相對落后。如何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扎實推進京津冀地區發展是擺在國家和京津冀地區面前的的重大問題。
2.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可能性分析
京津的發展需要河北資源及農產品,而河北省發展需要京津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目前,北京多數農產品的本地供給與本地需求存在缺口。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人均每年主要食物攝入量為:蔬菜147公斤,水果38公斤,肉類28公斤,蛋類15公斤,奶類16公斤,水產品16公斤測算。北京市場水產品、禽蛋、果蔬和肉類均存在較大供給缺口,年均供給缺口分別為128%、126.7%、41.4%、39.9%和34.1%。天津多數農產品的本地供給超過本地需求,水果常年存在較大缺口。從產銷差量上看,天津的奶類、蔬菜、水產品和糧食的本地供給遠大于本地需求,年均供給余量占比分別為65.89%、54.94%、52.10%和37.06%;肉類供給略大于需求,年均供給余量占比為17.45%;禽蛋類供給略小于需求,年均供給缺口為5%,供求基本平衡;水果類的供給常年存在較大缺口,年均供給缺口為76.57%。按目前河北省農產品供給水平,不僅能夠充分保障京津市場需求,并且有較大的供給剩余。另外,從產品品質看,河北省農產品已經基本符合京津市場需求。目前京津市場鮮活農產品需求以無公害食品為主約占60-70%,綠色食品為輔約占20-30%,總體需求趨勢是高質量、高檔化、綠色食品與有機食品。
農業及農產品供給方面。北京市有效灌溉面積15.3萬公頃,天津市有效灌溉面積30.9萬公頃,河北省有效灌溉面積434.9萬公頃,為京津總灌溉面積的9倍以上。2014年,北京市糧食產量63.94萬噸,蔬菜236.16萬噸,肉類產量39.30萬噸;天津市糧食產量175.94萬噸,蔬菜460.20萬噸,肉類產量46.44萬噸;河北省糧食產量3360.17萬噸,蔬菜產量8125.69萬噸,肉類產量468.13萬噸。2013年承德供應北京市場蔬菜達190萬噸,食用菌20萬噸,占到北京蔬菜市場份額的25%以上。目前,京津冀省級層面合作已經取得進展,地方合作范圍廣泛。在農業資源上河北省與京津相比表現出明顯優勢,可以保證京津冀農業協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表一 京津冀農業發展情況
數據來源:2013年、2014年中國統計局數據,其中禽蛋產量和水產品為2013年數據
目前,北京市經濟功能逐漸降低,而天津市作為中國北方經濟中心隨著經結構調整,重工業轉向河北省。近些年來,北京、天津工規模以上業企業數量整體上呈遞減趨勢,河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呈遞增趨勢。2005-2013年間,北京市規模以上工業減少了41.3%,天津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減少12.4%,河北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了27.3%。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由京津地區搬往河北地區,一方面,減緩了京津地區交通壓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京津生態環境;另一方面,提高了河北省生產總值,緩解了就業壓力,對京津冀三地均起到互利共贏的作用。
表二 2005-2013年京津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目一覽表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局
3.京津冀產業結構構成情況分析
三次產業結構反映了某地區經濟發展程度和地區經濟發達程度。如表三所示,北京市第三產業產值占有很高比重,第一產業產值占有很低比重,第二產業比重適中,產業結構較為合理。天津市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產值均占較高的比重,第一產業所占比重較低,處于向經濟發達階段過渡階段。河北省第二產業比重最高,第三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所占比重最低,但相對于京津來說,河北省第一產業產值仍占較高比重。
表三 2014年京津冀地區三次產業產值情況
產業結構相似系數是一個有效反映地區間產業結構相似程度的指標,是準確把握和調整調整優化跨區域產業協同布局的重要依據。[1]從產業結構相似系數入手分析京津冀三地區是否存在嚴重的產業重疊現象。產業結構相似度系數公式為:
計算得出京津冀三地區產業結構相似系數[5]。
表四 京津冀三地區產業結構相似系數
由上表可知,河北省與北京市產業結構相似度較低,應根據優勢產業,最大實現優勢互補和相互流動。北京與天津產業結構相似度相對較低,應發揮地方特色,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天津與河北產業結構趨同現象十分明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區域內發展環境,有利于形成產業集聚和增強產業競爭力。這說明所謂的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現象主要存在于三次產業這樣的宏觀層面上,微觀層面在行業內部不太明顯,產業趨同現象沒有想象中那么嚴重[3]。
4.京津冀區域一體化存在的問題
(1)行政分割與利益差異瓶頸
京津冀三地區在行政上相分離,行政主體之間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關系,因此對于合作中所持態度也不盡相同,三地區之間缺乏深入密切的合作是一體化過程中最大障礙。同時,京津地區對河北省的市場準入過高也是影響區域之間合作發展的重要因素。在農業發展方面,京津冀三地區農業結構趨同,互補性較差,難以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京津冀區域之間的合作往往建立各自利益主體通過對自己利益讓步、折中的方式實現利益最大化,區域之間沒有沒缺主管部門的統籌規劃,且規劃合作往往以京津為主導,合作中給河北省帶來不利影響。
(2)缺少統一的合作規劃和指導綱領
京津冀三地區各自有著不同的發展目標和重點,在合作中缺少統一的規劃作指導,使得區域之間的合作呈“無規劃、無綱領、無組織”狀態,區域之間的合作大部分是在民間自發推動下進行的。缺少明確的合作規劃和指導綱領使得發展難以形成切實有效的推進機制,使得項目開展不能統籌安排,不能兼顧各利益主體之間的利益。雖然有些地區通過自發的形式進行小范圍的項目合作,但項目之間存在的風險性、長期性和不確定性,加上很多項目缺少相應資金的長期支撐,使得合作無以為繼。
(3) 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明顯,產業對接難度大
京津冀三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北京、天津作為我國北方的經濟中心,經濟發展水平高,經濟影響力和消費水平均位于全國前列。而環繞在京津周圍便存在著河北省25個集中連片貧困縣,其中貧困人口達200多萬。過于懸殊的社會經濟二元結構的直接后果就是,區域中落后的地區沒有能力引進、吸收、消化核心發達城市各種必要的生產要素和先進的管理制度,而發達地區出現的產業集聚、形成的產業規模因缺少原料和市場出現產業鏈中斷,無法向周邊落后地區推廣和擴散。京津冀地區的經濟差異使得產業對接難度加大,就目前情況看,京津冀基本沒有形成配套的產業鏈,包括聯系緊密的京津區域在內,大部分配套產業鏈主要目的是滿足當地企業。
(4) 生態環境狀況嚴峻,對一體化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隨著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呼聲越來越高,但是環境問題卻成為一體化進程中的重大障礙。大氣污染是京津冀區域普遍面臨的重大問題,環保部發布的2014年重點區域和74個城市空氣質量狀況數據,京津冀區域13個地級以上城市中,有11個城市排在污染最重的前20位,其中有8個城市排在前10位,區域內PM 2.5年均濃度平均超標1.6倍以上。霧霾天氣的天數逐漸增加對京津冀區域工農業生產及其人們生活造成巨大影響。同時,渤海灣海洋嚴重富營養化和氮磷比失調,及其陸地淡水資源污染的加劇,使得京津冀地區環境面臨嚴峻考驗,成為區域之間橫亙在一體化過程中面臨的共同問題。
5.京津冀協同發展對策建議
(1) 建立國家層面的統一戰略規劃
堅持規劃引領,做好頂層設計。京津冀分屬不同的行政區,要建立凌駕于三個行政區之上的權威部門,統一指揮規劃京津冀三地區協同發展。同時發揮地方政府主導作用和部門職能作用,組織專門力量,堅持高標準、高起點制定規劃,體現前瞻性和指導性,并與國家規劃相銜接,突出當地特色,明確發展方向、建設重點和保障措施。深入研究如何保障京津冀協同共同利益,保障河北農業增長、農民增收、科技協同、人才協同,創造有利的投資環境。同時保障京津地區農產品供給,完成京津地區的產業轉移,改善生態環境,減少人口壓力。
(2)優勢互補,進行產業分工,發展現代工業[4]
首先,總體而言,京津冀產業協同發展,應該充分發揮京津冀三地各自的比較優勢,因地制宜地進行合理的分工,既要做好產業間協同分工,也要做好產業內協同分工。一方面,對于產業間協同分工,北京具有第三產業優勢,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與天津、河北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因此,北京要著重提升第三產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水平,使之更好地服務區域、服務全國、輻射世界,同時進行產業轉移,使產業發展具有持續的生機和活力。天津擁有先進的制造技術和完備的制造業基礎,應緊緊圍繞國家高水平的現代制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制造業基礎優勢,提升現代制造業和重化工業的發展水平。河北應提高傳統產業競爭力,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積極培育壯大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另外加強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構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現代化水平,使河北成為京津農產品供應大后方。另一方面,做好產業內協同分工,京津冀三地要突出產品專業化和功能專業化,圍繞產業價值鏈分工,在京津冀區域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深化京津冀三地企業間上下游合作,形成錯位競爭、鏈式發展的整體態勢。
(3)注重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前提是維持地區生態平衡,將環境污染限制在合理地范圍內。近幾年我國的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而河北的污染問題尤為嚴重。近期環保局通報全國74個城市的空氣質量狀況,空氣質量較差的前10名城市分別是保定、邢臺、石家莊、唐山、邯鄲、衡水、濟南、廊坊、鄭州和天津。可以看出空氣質量較差的前十名河北占了 7 個,河北儼然已經成為污染大省。而近幾年霧霾的源頭之一就是河北的產業結構和煤炭燃放。河北成為京津冀的污染源關注點。
2013 年石家莊空氣質量達到極好于二級的天數僅為 49 天,遠遠低于北京的167 天和天津的145 天,可以看出河北環境惡劣的嚴重程度,京津冀要一體化發展,環境治理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河北以重工業為主,重工業的進行主又要依托大量的鋼鐵、煤炭、水泥等等。河北的空氣污染也直接影響到了京津地區,北京的環境問題有一部分也是因為河北污染物的區域間傳輸引起的。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優先考慮環境承載能力,加大環境立法和執法力度,嚴格環保在指標監測,關停重污染企業。保護地區海洋和濕地資源,合理利用并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戰略指導,推動區域發展循環經濟。
(4)縮小地區差距,逐步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
京津冀發展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環京津地區更是存在著巨大的“環京津貧困帶”這使得京津冀實現經濟一體化存在著很大的困難。目前,京津冀享受著不同的優惠和補貼政策,京津地區享受著更好的政策,使得河北省環京津地帶更加貧困。三地區之間應該實行統一的優惠和補貼政策,使河北省在為京津發展出力的同時得到應有的回報。同時,優化稅制結構,發揮稅收優惠作用,北京市應該通過稅收優惠鼓勵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的發展,對其他產業則要征收更高的稅;天津既要對現代制造業進行稅收減免,也要鼓勵第三產業發展;河北省必須在農業的發展上給予更多的政策優惠,還要對與農業直接相關的服務性企業進行部分稅收減免;另外也要在工業、建筑業等方面出臺相應的優惠政策。尤其要加大貧困地區的財政補貼和金融保險支撐力度,加強荒地荒山、廢棄用地治理,推進村莊整治,探討新農村建設,積極培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土地合作社等規模經營主體,發展環京津休閑觀光農業,逐步縮小京津冀差距,實現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
[1] 張立輝.京津冀地區產業同構現象研究[J].中國證券期貨,2009(11)
[2] 崔東初.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2(5)
[3] 孫久文.京津冀一體化中的產業協同發展研究[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14(9)
[4] 張耀軍.論京津冀一體化協調發展的路徑選擇[J].當代經濟管理,2014(10)
[5] 李波.基于協同視角的武陵山區產業結構相似度比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