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
【摘 要】闡述高校英語專業課堂文化構建的理據,分析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文化的現狀,探索基于協同創新的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觀念文化、制度文化與行為文化的構建。
【關鍵詞】協同創新 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 課堂文化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C-0139-03
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作為學科建設與發展之一,旨在培養立足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翻譯、商務等英語專業人才。而英語專業人才的知識、能力與素養在教育培訓階段中需要教師的引領在課堂中獲得。課堂作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存在的實體或觀念、制度與行為文化的整合體,它不僅承載和制約著文化,而且還可衍生出與課堂相關的文化。譬如,就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而言,課堂是英語語言文化的載體,課堂文化是師生為實現英語語言與文化的模擬、傳遞、體驗、習得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的基于協同創新的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的總和。由此可見,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文化實質上是一種協同創新的文化活動,是以教師和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主體,在平等、尊重、理解、信任和溝通的基礎上多元協同創新的一種文化。
一、協同創新: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文化構建之理據
協同創新發端于協同學(Synergetic),其意為“協調合作之學”。它是由上世紀70年代德國著名物理學家赫爾曼·哈肯在基于系統論、信息論和控制論基礎上創立的,他提出復合系統是“由一個由大量子系統以復雜方式相互作用所構成的,在一定條件下,子系統間通過非線性作用產生協同現象和協同效應,使系統形成有一定功能的空間、時間或時空的自組織結構”;“如果一個群體的單個成員之間彼此合作,他們就能在生活條件的數量和質量上得到改善,獲得在離開此種方式時所無法取得的成效”。由此可見,協同創新強調在漲落和非線性作用下產生的協同效應,特指復合系統內各子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而自發形成時間、空間和功能的自組織行為結構,子系統之間的有序協同,創造超出各子系統單獨作用的效果,最大化發揮整個系統的效益。從組織與外部環境關系的角度看,協同創新是指組織在創新過程中,與外部環境之間既相互競爭、制約,又相互協同、受益,通過復雜的非線性相互作用產生單個組織自身無法實現的整體協同效應的過程;這種協同過程是一個通過競爭機制優化選擇要素搭配的過程,各要素經歷著一個從非協同關系走上協同關系的復雜的過程。
就課堂文化的協同創新而言,協同是指課堂文化場境中課程教學活動中各要素之間的協同,具體包括課程教學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間接知識與直接經驗,師生、生生、課堂內外與校內外等要素之間的協調和協作。創新具有三方面含義:一是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模式和專業建設的創新; 二是課程設置與組織、教學行為、教學管理和教材建設的創新;三是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
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文化是由觀念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等眾多子系統構成,只有各子系統在時間、空間和功能方面加以優化并實現從混亂無序到協同有序,“形成一種合作、同步、協調、互補的關系”,構成系統課堂文化演進的內在動力,優化各子系統協同,發揮整體性功能,才能構建出基于協同創新的課堂文化,最大化創造該系統的效益。
二、協同創新缺失: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文化的檢視
(一)協同創新課堂觀念文化缺失。客觀地說,當前地方本科高校管理者和師生對協同創新課堂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已有所認識,但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制約,無論是地方高校管理者、英語專業教師還是學生,普遍還是存在著協同創新課堂觀念文化的缺失問題。地方高校管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改革與發展中很難實施協同創新,因為它涉及在學校層面上須從大學精神或理念到實踐予以培育,在院系層面上須從專業人才培養定位到課程設置予以體現。對于教師來說,他們普遍認為課堂教學是教授知識的場所,篤信知識是一種客觀存在,唯有通過教師單向度傳授才能發揮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益,至于協同創新,不僅難以操作,而且很難讓課堂教學的效益實現最大化。對于學生來說,他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知識本身是一種間接學習,無須創新,是依靠教師的講授以達到知識接受、儲存和再現,師生關系是一種“授—受”的單一線性關系,學習行為是學生個體的認知或認識活動,無須與老師、其他學生進行合作或參與。
(二)協同創新課堂制度文化缺失。協同創新課堂制度文化是課堂制文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它是指課堂上師生對協同創新制度的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其核心是師生、生生協同創新。協同創新課堂制度有利于處理師生、生生、師生與課堂教學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可以用來協調師生、生生與課堂教學之間的利益關系,借此來表達師生、生生對協同創新課堂制度文化認同。地方高校英語專業課堂協同創新的實現需要確立一系列的目標、對象、內容、步驟、評價等相關的制度進行保障。但實際上,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協同創新課堂制度文化存在一定的缺失。首先,制度保障缺失,即不能保障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協同創新課堂主體的利益。無論是教師與學生的觀念文化的沖突,還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行為文化沖突,都需要制度文化的調適與規約,以保障協同創新課堂主體的利益。其次,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協同創新課堂制度文化建設不能充分保障課堂教學中“每個利益主體的文化底線”,不能通過協同與創新等方式在基于規訓與教化功能的制度上為教與學、教師與學生的文化沖突的消弭提供保障。最后,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協同創新課堂制度文化建設缺失適度的張力,以協同創新制度為本位否定其他的一切課堂制度文化,彰顯其剛性。而不是既要強調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協同創新課堂制度文化愿景的共享性,又要保持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協同創新課堂教學以師生為主體的自組織的獨立性。
(三)協同創新課堂行為文化缺失。行為是指個體本能地對活動做出有意識的反應和自覺地為了某種需要而進行的有目的的活動。課堂行為文化凸顯的是師生在課堂文化場境中各項活動所體現出來的文化觀念和價值取向。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協同創新課堂行為文化是指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師生通過協同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而展示出來的文化觀念、行為傾向或方式和價值取向的總和,旨在創新目的。協同創新課堂教學活動作為協同創新課堂行為文化建設的主要載體,反映師生所共同具有的目標、愿望和行為習慣等。當前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協同創新課堂行為文化在教師教學行為文化和學生學習行為文化等方面存在諸多缺失。教師教學行為文化方面,教師控制著課堂大部分時間和教學活動,單向向學生講授知識。學生學習行為文化方面,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單兵作戰”,聽老師講和做筆記成為學習的常態。課堂行為文化缺乏師生行為協同,缺乏通過互動、合作、交流達到獲取和建構知識。
三、從觀念到行為:協同創新視角下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文化的構建
(一)協同創新課堂觀念文化構建。協同創新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文化的核心。沒有協同創新,就不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高質量英語專業創新人才。只有構建協同創新觀念,以協同創新觀念引領,將協同創新作為課堂觀念文化的內在驅動,才能實現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協同創新課堂文化構建與發展。構建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協同創新課堂觀念文化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協同觀。協同是課堂文化的基本方式,是一種交流與溝通,體現的是師生、生生強烈的合作意識、教學民主觀念與人文情懷,其實質是師生、生生全面的共創、共生與共享。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的協同按協同領域可分為師生課堂決策協同和課堂教學協同等;按協同對象可分為師生協同和生生協同等。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文化強調師生、生生的合作精神,不但重視學生個體學習和智力的開發,更強調以集體智慧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和學生學習成長。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為英語專業教師提供并創造更多的協同與交流機會,形成最佳的氛圍,“最大限度地挖掘和發揮教師群體的智慧才能,并使每一個個體的智慧和才能在學校愿景的實現中體現其價值”。二是創新觀。在當今教學變革的時代,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的生存和發展取決于它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應“倡導變革與創新”。只有對英語專業課堂文化實現變革,才能克服其面臨的主要問題,創新才能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文化永恒的主題與追求。樹立激勵創新的理念,通過師生合作方式與持續學習,不斷提供創新的動力,培養師生創新態度、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與創新素質,從而升華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文化的共同愿景。
(二)協同創新課堂制度文化構建。“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的特點”,只有建立與完善制度和機制,工作才能深入開展。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協同創新課堂文化的構建需要配套科學的、具有可行性的制度,這是促進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改革和發展和提升高素質應用型專業外語人才培養質量的必要手段。就目前來看,強化協同創新課堂制度文化建設,發揮協同創新課堂制度文化的功能,主要注意三個問題:一是協同創新課堂制度文化構建。師生是協同創新課堂制度文化構建的主體,師生需要協同創新制定課堂制度文化,才能充分體現師生共同管理課堂教學質量的價值理念,課堂制度文化才能成為為師生所認可并共同遵守的課堂協同創新的行為準則。二是增強師生的協同創新課堂制度文化感。“制度是對組織成員進行觀念引導和行為規范的重要保證。制度文化感就是組織成員對制度文化的感知。”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師生作為課堂協同創新制度建設的主體,要以協同創新制度作為課堂教學指導和行為活動規范,并在觀念和行為方面踐行這一制度,從而逐漸形成并日益強化他們對協同創新課堂制度文化感。三是讓師生理解協同創新課堂制度文化的意義。協同創新課堂制度文化在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所蘊涵的意義需要師生共同體悟與認同,才能對師生課堂教學行為和學習行為產生實質性作用,從而使師生協同完成語言與文化課堂教學,創設語境,師生、生生運用語言進行交流,以便提升英語語言交際能力。
(三)協同創新課堂行為文化構建。協同創新行為文化是行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應社會、職業活動以及人自身發展需求而形成的,也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訴求。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文化需要開展協同創新等文化活動,將協同創新文化作為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文化的內在驅動,通過協同與創新傳承英語語言與文化,使其內化為課堂行為文化主體的協同精神與創造素養,推動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行為文化的整體發展。構建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協同創新行為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協同創新課堂行為文化的主體構建。協同創新行為文化源于課堂文化主體的行為,是協同創新課堂文化在主體行為的集中表現。協同創新行為文化的主體具體包括教師、學生。以師生合作、生生互助教學組織形式對不同主題的語言與文化進行參與、探究并創新性綜合應用語言,以達到英語語言知識的生成、語言使用的創生與語言能力的獲得。二是協同創新課堂行為文化的活動構建。在課堂情境中師生通過合作、對話和互動等行為方式共同設定英語課程教學目標、選定英語專業課程和確定不同主題的課程教學(下轉第150頁)(上接第140頁)內容以及課程教學發展性評價,同時通過“異質”進行生生分組,在英語教師指導下學生與學生之間通過協同或同伴互助達到英語知識的共享、語言交流以及問題解決,從而提升學生語言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三是協同創新課堂行為文化的環境氛圍構建。協同創新文化在表層上體現于課堂文化的各種具體的文化活動,在本質上體現于師生在各種文化活動中形成的課堂行為環境氛圍上。即在課堂上積極營造協同創新的學風和班風,呈現“生命化的課堂文化”,而不是以教師為首席的學生被動接受的“一言堂”或“滿堂灌”。
綜上,協同創新是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文化建設的核心。師生應在課堂專業教學和專業實踐活動中滲透協作創新觀念,共同遵守與履行協同創新制度,構建良好的協同創新課堂文化氛圍,建立充盈的師生相互配合和相互協同的教風、生生互幫互助的學風和形成創新合力的班風,培養師生的協同創新文化思維、態度與能力,從而促進地方本科高校英語專業課堂文化的改革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朱雁芳.有效教學理論下的英語課堂文化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1(15)
[2]汪傳雷,熊月霞,潘珊珊.協同創新研究綜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3(18)
[3]胡恩華,劉洪.基于協同創新的集群創新企業與群外環境關系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7(6)
[4]張方.協同創新對企業競爭優勢的影響——基于熵理論及耗散結構論[J].社會科學家,2011(8)
[5]劉穎,陳繼祥.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協同創新的自組織機理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9(15)
[6]高文宇.協同理論及其教育教學價值[J].科學教育研究,2007(6)
[7]李洪修,孫繼紅.高校協同創新的文化沖突與融合[J].中國高教研究,2014(8)
[8]曾慶亮,岳佳.高校班級行為文化建設的困境與路徑[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
[9]唐華生.高校質量文化建設的價值探索與路徑選擇[J].學術論壇,2007(3)
[10]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11]張軍鳳,張武升.基于師生本位的學校制度文化建設[J].中國教育學刊,2011(5)
[12]季云.新課程背景下英語課堂文化的和諧建構[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8(1)
【基金項目】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協同創新視角下地方工科院校英語專業文化建設研究”(2013B018);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地方本科院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發展性評價研究與實踐”(2014JGA19)
【作者簡介】南 華(1973— ),男,湖北浠水人,廣西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英語學科課程與教學論、翻譯理論與實踐。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