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者總是面對局面矛盾的難題:既要逐步發展,改進現有產品,又要徹底創新,開發基于新商業模式的新產品;既要力求走向世界,又要滿足獨特的本地需求。面臨此種困境,一些CEO權衡孰輕孰重,還有一些人則尋求中庸之道,商定所有利益相關者都能接受的折中辦法。這兩種方式有一點共通之處:意圖以一種不變的方法應對幾種相互沖突的挑戰。其背后隱含的假設是,組織唯有穩定,方可繁榮發展。如此理解領導力,相信很多人不會贊同,因為其根源是一種對商業環境的錯誤描述。本文重點討論的這些難題,并不是相互矛盾的、需要權衡抉擇或折中處理的目標,而是長久以來存在的根本性悖論。
領導者面對的悖論
許多領導者以為只能非此即彼的選擇題通常有以下三類。
我們的管理是著眼當下還是放眼未來?圍繞著時間框架的矛盾尤為突出,因為公司的長期生存有賴于在尋求新產品、新服務和新流程的過程中進行試驗、承擔風險,以及從失敗中學習。然而,公司也需要保持一致性和紀律性,關注已有產品、服務和流程,使之發揮最大價值。此類創新悖論涉及現在與未來、現有商品與新商品以及穩定與改變之間的對立。
我們要嚴守界限還是跨越界限?領導者總是要下達或撤銷有關“界限”(地理、文化和職能界限)的決策。地理上分散的供應鏈效率可能非常高,但卻缺乏靈活性。分散的創新項目可以產生多種多樣的創意,但最出色、最聰明的員工沒能集中在一處,某些特定的益處就會流失。此類全球化悖論展露了全球互聯與本地需求、廣度與深度、協作與競爭之間的對立。
我們注重的是為公司股東和投資者創造價值,還是為更廣大的利益相關者創造價值?公司之所以存在就是為了創造價值,但領導者可能會陷入兩難:是要極力追求公司利益,還是要嘗試為投資者、員工、客戶乃至社會帶來更廣泛的利益?公眾越來越關注貧窮和氣候變化問題,技術為消費者維權提供了助力,人們越來越認識到人力資本是創造價值的主要因素,此類對立便隨之凸顯。
這幾個看似二選一的問題不會有唯一明確的答案。部分原因是,這些問題的兩個選項并不是非黑即白,換個角度看就會發現:這兩種需求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領導者須重新界定問題,摒棄一貫的非此即彼思路,要在發展變動中實現“兩全其美”,設法同時照顧到兩個方面。
把握動態平衡
事實是多元而非單一的,資源是充足而非匱乏的,管理的作用是為了應對改變而非對抗改變——接受了這三個觀念,領導者便能幫助組織達成動態平衡。這是悖論領導力的精髓。為了發揮悖論的力量,領導者必須將起支持作用的組織能力嵌入高管團隊。這就需要管理者在對立雙方之間建立既分離又連結的關系。
分離。挖掘悖論的潛力,首先要尊重目的不同的團體有著各自不同的需求。為此,要把組織的多個目標分離開來,分別評估。根據職能、地理位置或產品劃分業務單元,每個單元有自己的領導者、使命、衡量標準和文化。
連結。連結是在各個目標間尋找聯系和協同增效。要實現連結,有一種方法是在總體上建立組織認同,用一個更高的目標讓人們團結起來,讓員工和高管都能接受幾個戰略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事實。
實現動態平衡。組織的成功取決于分離和連結,只專注于這兩者中的任何一個都是有害的。劃分獨立部門可以在短期內避免矛盾,但會造成相沖突的團體無法互惠,對創造長期共享價值造成阻礙。沒有分離,只有連結,同樣會帶來問題。為了促進協同作用,高級領導者要推廣對組織的總體認同,強調集體使命,并發展統一的衡量體系。但如果沒有對各利益相關團體獨特價值和需求的深刻重視,結果可能只是平平無奇的折中,出現一種“虛假協同作用”。
為避免這些陷阱,明智的領導者會為每個戰略分別設計衡量標準和獎勵機制,甚至做出不同的財務報表,并在整個組織獲得成功時補充額外的標準和獎勵。他們既鼓勵關注每個戰略各自的特殊需求,又營造出尊重、信賴的文化,促進合作與學習;既要為本團隊的優先事項發聲,也要考慮組織整體需求。最重要的是,他們證明了做到這一點,既要有坦然接受悖論的信心,也要有明白其任重而道遠的謙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