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宇
(上海交通大學 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 200030)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能過剩程度的測度
楊震宇
(上海交通大學 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 200030)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至今出現了傳統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產能過剩現象。利用2010-2014年《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以及可變成本函數估算方法,測度了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產能利用率。研究發現,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產能利用率為61.28%,除了電子計算機制造業外,其余產業產能利用率都偏低,亟待改善。
戰略性新興新產業;產能過剩;產能利用率
由于對于舊有產業發展路徑的依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產能過剩的現象。因此,測算戰略性新興產業產能利用率,成為了指導產業未來發展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產能過剩的測度方法一般以產能利用率為核心變量,但是產能利用率的測度方法不定。大部分測度方法的內在原理都是通過比較產出與消耗的比例。如龔剛等[1]就以設備利用率為指標,但是由于直接數據缺失,他們便以用電量乘以在包含了用電量和設備使用量的生產函數的產出份額間接表示。周勁[2]和韓國高[3]則是直接測算了產能利用率,并且還分別考察了產能利用率波動系數,探討我國產能過剩的分布和體制成因。馮梅[4]運用綜合指數法量化分析了我國鋼鐵產業的產能過剩程度。這其中她將產能利用率定義為產能利用率=(產業實際產量/產業實際生產能力)×100%。若采用馮梅的方法直接計算產能利用率,那么就需要直接能夠測算產業實際生產能力的數據。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本就數據缺乏,因此本文采用通過估算可變成本函數的方法來間接測算產能利用率。
傳統理論認為產能過剩都是由于企業的生產規模受市場約束,其本質是產能擴張的速度超出了市場需求擴張的速度造成的產能富余現象。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踐中,企業受政策作用方式、產業發展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也會造成產能建造超出了市場需求。
根據微觀經濟學原理,當企業實現最優決策時資源利用效率以及產能利用率最高,此時經濟處于給定產量的成本最小點,即經濟運行于由短期可變成本曲線最低點組成的長期成本曲線上。此時有:


其中以α、β和γ表示的量均為待估系數,t為時間,代表技術進步。
經推導可得,產能利用率為:

根據以上理論,本文首先對所需要的數據進行了加工處理。各主要變量說明如下。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在計算工資水平時,本文以每年公布的各地區居民消費指數(CPI)將每年平均工資以2009年的物價水平換算成實際勞動力價格指數(2009年=1)。而在計算資本存量方面,本文假設經濟在初期處于穩態,資本存量增長率與投入增長率一致,可得,其中為研發投入增長率,本文參考文獻中通常假設增長率和折舊率都取為10%[6]。以后各期生產資本存量可按以上的動態公式盤存獲得。
而在計算研發設備價格時,由于缺乏企業的研發設備清單以及設備價格數據,因此本文內采用間接法來計算研發設備的價格。基本思路為,令設備的使用成本等于其真實市場購置價格。而市場購置價格可以分解為三個部分:(1)企業放棄這部分研發資本可用于儲蓄獲得的無風險收益代表的機會成本;(2)資本價格的變化導致設備價格的變動,資本使用成本的降低會導致設備的貶值,即成本的增加,這部分成本為;(3)資本折舊造成的資本損失。因此根據韓國高[3]的研究,其計算公式為:


表1 各主要變量的指標說明

表2 戰略性新興產業細分產業的可變函數回歸結果
根據前文所述,為了估計出可變成本函數,所需的回歸式為:

本文根據《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中一級行業的分類方法,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依托產業分為醫藥制造業、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業、電子信息技術設備制造業、電子通信設備制造業與醫療設備制造業等,并利用STATA12.0,得到回歸結果如下:
將以上回歸結果和相關數據代入式(3),并以逐年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為權重,則可以得到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提出以2009—2013年間各細分產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結果為:醫藥制造業為53.52%、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業為11.10%、電子信息技術設備制造業為149.44%、電子通信設備制造業為28.66%,以及醫療設備制造業為37.00%。從結果中可以看出,電子信息設備制造由于市場競爭充分,產能利用率情況最好。而航空航天設備制造、通信設備制造由于處于國有企業壟斷的競爭格局中,產能過剩情況較為嚴重。因此,改善市場競爭結構是提高產能利用率的有效方法。
本文再根據以各省市4年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在產業中的占比為權重,計算各產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再根據各個產業在全部產業主營業務收入之和中的占比為權重,計算戰略性新興產業平均產能利用率為61.28%,低于制造業的平均水平,因此產能過剩現象較為嚴重。
考慮到戰略性新興產業產能過剩除了普遍的產業技術問題之外,還有較為顯著的區域因素。因此,本文還詳細計算了各細分產業在各地區產能利用率的平均情況。其中有部分省份數據不全,因此無法得到相關的計算結果,在此忽略。
通過以上計算結果可以看出,總體來說,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著較為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產能利用率普遍較低。其中我國醫藥制造業和電子通信制造業的產能利用率狀況最好,醫療設備制造和電子計算機次之,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業最差。而在地區分布中,經濟發達地區的產能利用率要高于其他地區。尤其是北京、上海、廣東三地最為顯著,在各個產業都幾乎是產能利用率最高的地區。江蘇和浙江其次,中西部省份普遍產能利用率偏低。由此可見經濟基礎較好,市場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和產業往往具有較高的產能利用率。而市場化程度較低,政府干預過強容易導致出現產能過剩。

表3 細分產業分地區產能利用率平均值
根據本文的測算,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產能利用率為61.28%,存在著一定的產能過剩現象。但細分產業來看,電子計算機制造業產能利用率最高,其次是醫藥制造業,但是電子通信設備制造、航空航天設備制造以及醫療設備制造則存在著較為明顯的產能過剩現象。而通過對細分產業的分地區研究發現,經濟發展地區產能利用率較高,經濟落后地區則問題較為嚴重。因此,本文認為要改變這一狀況,需要著力平衡地區間的發展,建立起市場機制主導下的商品經濟秩序,減少政策對產業發展的負面干預,從而使得企業可以通過最優決策充分實現利用生產要素價值,提高生產效率和產能利用率,消除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產能過剩問題。
[1]龔剛,林毅夫.過度反應:中國經濟“縮長”之解釋[J].經濟研究,2007(4).
[2]周勁,付保宗.產能過剩的內涵、評價體系及在我國工業領域的表現特征[J].經濟學動態,2011(10).
[3]韓國高,高鐵梅,王立國,齊鷹飛,王曉姝.中國制造業產能過剩的測度、波動及成因研究[J].經濟研究,2011(12).
[4]馮梅,陳鵬.中國鋼鐵產業產能過剩程度的量化分析與預警[J].中國軟科學,2013(5).
[5]Berndt E R, Morrison C J.Capacity Utilization Measures:Underlying Economic Theory and An Alternative Approach[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1,71(2): 48-52.
[6]王國順,張涵,鄧路.R&D存量、所有制結構與技術創新效率——高技術產業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
F424.7
A
1003-1154(2016)01-0023-03
10.3969/j.issn.1003-1154.2016.01.008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2AZD04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3AZD07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713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