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燕 昆波拉提
摘要: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歷史進程同時也是企業與所在國不斷融入、實現本土化的歷程。從新中國第一批赴蘇聯的中國企業與當地融合到當今中國企業與所在國民眾發生群體性事件逐步增多的歷程,可以看出,后者雖然與中國企業自身管理水平、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是否有擔當意識、企業工人的素質高低有很大關系,但從客觀上講,中國企業未能實現本土化也是重要原因,而實現本土化卻存在現實的困難,即中國企業對所在國家信息無法有效全面掌握,中國企業對所在國的國情、風俗及國民心態無法精準認知,中國企業家難以及時改變原有經營模式。對此,需要從國際視野和歷史經驗中探尋新的思路。
關鍵詞:海外企業;本土化;國際視野
中圖分類號:F27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
如果對建國以來中國企業對外合作的歷史進行回顧,中國企業走出去最早可追溯于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赴蘇聯完成兩國工業合作項目。當代俄羅斯學者卡緬斯基·米哈依爾·謝爾蓋耶維奇曾以《中蘇友好時期在普里卡瑪地區的中國工人:日常問題及本地化》一文,為人們回放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派出年輕人到蘇聯當工人的歷史片斷。
卡緬斯基通過搜集大量的地方檔案、人物尋訪,深入研究了這段歷史。從中蘇兩國就該項目開展合作簽證合同,到中國如何選派人員,再到成千的年輕人如何到達蘇聯、如何安頓下來并開始新的工作和生活等細節,都做了較為詳細的描述。
與初到異國他鄉的外鄉人一樣,中國的年輕人最初來到蘇聯在語言、生活習慣等方面存在諸多不適應之處,甚至與當地同事和社區的居民進行簡單的溝通都很困難。但是,通過有組織、有計劃的培訓,中國年輕人很快地適應了環境,開始著手工作,并在工作中表現出中國勞動者特有的美德,如謙恭、樸實、勤勞的工作作風,受到蘇聯工友的稱贊。學者還寫道:“在蘇聯生活一段時間后,中國人已經領會了當地居民一系列的行為標準和日常習俗,但在尊重這些文化的同時,在勞動、交往和日常生活中還保留了自身特有的民族特性和傳統習俗,中國工人身上散發的親和力和感召力也贏得了蘇聯普通民眾的好感。
卡緬斯基對中蘇兩國人民之間這種和諧共融的狀態做出了分析認為:中國年輕人赴蘇聯工作是在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國國內物質生活條件還相當匱乏的情況下進行的”,這些生活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年輕人在去蘇聯之前,大多 “生來都沒有見過面包”、“很少吃過飽飯”,去蘇聯工作時普遍抱著“中國要向蘇聯老大哥學習”、“為蘇聯老大哥的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的心態奔赴蘇聯,將赴國外工作看做是國家賦予的一種“崇高的榮譽”。他們的勤勞、謙遜的品德贏得了許多蘇聯民眾的高度贊賞。①他們為樹立中國良好的國民形象和國家形象,為中國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做出了貢獻。
然而,時隔半個世紀,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昔日強大的蘇聯已經不在,而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深入,中國已迅速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伴隨著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國民的愛國熱情和自尊心、自信心高漲,效率意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也大大增強。與此同時,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科技革命帶動的各個國家在經濟體制上發生了深刻變革、在社會結構上出現了深刻變動、在利益格局上做出了深刻調整、在思想觀念上發生深刻變化,各國的治理方式、法律制度、民眾的價值取向也處于不斷變化中。新形勢下的中國企業在融入所在國社會的進程中也出現諸多“水土不服”的現象,并以群體性的沖突事件顯現出來。
二
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企業成功融入當地蘇聯社會的歷程表明,企業走出去的歷史進程同時也是企業與所在國不斷融合、實現本土化的歷程。在當前“一帶一路”新型合作的倡議下,中國企業大規模走出國門已勢在必行。在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中,中亞各國和俄羅斯是中國的好鄰居,好伙伴,有精誠合作的基礎。中國企業走入這些國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必然要求。然而,隨著國際合作的不斷進展,我國企業工人與當地居民發生群體性沖突事件的數量也呈現上升趨勢,對中國企業形象、乃至于整個國家的形象造成了負面影響。這里以2010年以來在上述國家發生的10起典型性事件進行分析,歸結起來,可分為以下幾類。
第一, 與外方因生活瑣事溝通不暢而發生
代表性事件主要有:2011年5月19日,俄羅斯遠東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俄羅斯島”、承接2012年俄羅斯APEC建設項目的建筑工地上,土耳其籍工人因不慎開車撞到中方工人,因語言不暢而發生沖突;②2012年8月13日,哈薩克斯坦阿特勞州阿特勞市的中石化分包公司與臨時雇傭的當地哈薩克族工人對公司的考勤記錄產生爭議,最終因溝通不暢而引發沖突;③2013年1月8日,在吉爾吉斯斯坦南部奧什州烏茲根地區的高壓輸變電線路項目工地,中方工人因懷疑手機被當地居民偷走、并實施暴力搜身而引發的沖突;(以下簡稱奧什州事件)④2015年7月8日,中國工人在哈薩克斯坦東哈州阿克托蓋(Aktogay)銅礦發生與當地工人的群體性事件(以下簡稱東哈州事件),最初的起因是中方員工因哈薩克斯坦方提供的“飯菜質量不好,份量不夠”而引發的。⑤
第二,由對當地的社情民意、文化習俗的認知不足而引發
2012年10月21在吉爾吉斯斯坦楚河州的塔爾迪布拉克左岸金礦的合作項目工地上發生的群毆事件(以下簡稱楚河州事件)。起初是因為雙方溝通誤解而爭吵,引發小規模械斗,中方動用挖掘機等設備進行自我防護時,不慎將當地居民的馬軋死(馬匹在吉爾吉斯游牧民族心中占有很大的份量),最終導致大規模沖突事件。第二天,有數百名居民在中方辦公樓前抗議,約400名中國工人因此事撤出了楚河州。⑥
2013年6月10日,在塔吉克斯坦索格德州彭吉肯特市中國路橋公司員工在某餐廳聚會時,因嗓門過大引起鄰桌當地人的不滿,交涉溝通不暢而引發群體性沖突事件。值得指出的是,此類事件2009年在塔吉克斯坦的庫里亞布市也發生過。⑦
2014年10月1日,在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市中國建筑工地工人隨意在居民區小解而引發(以下簡稱比什凱克事件)。事發時,吉爾吉斯斯坦的片警也參與其中,械斗使吉國的片警受傷,中方17名工人受到刑事處罰,中國公司也因此被取消了在吉爾吉斯斯坦從事相關業務的資質。⑧
第三,由與當地民眾在環保及利益分配的矛盾而引發
2012年6月20日,俄羅斯伊爾庫茨克州奧辛斯克區中方鋸木廠附近,當地居民與中國工人發生了群體性事件(以下簡稱伊爾庫茨克州事件)。從事件起因看,屬于俄方居民醉酒尋釁滋事。但事件的實質則是當地民眾對中國企業的企業經營方式的抗議。因鋸木廠造成的過度伐木已使當地林地面積迅速減少,而中方企業收購當地木材時惡意壓價,嚴重擠壓當地以伐木為生的居民的經營空間,從而造成當地民眾的不滿。⑨
此外,當地執法部門因群體性事件介入調查而暴露出中國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大量使用非法勞工的事件也多次發生。2010年9月17日,哈薩克斯坦阿克糾賓斯克州北特魯瓦油田因瑣事發生雙方工人的群毆事件就是典型案例之一(以下簡稱阿克糾賓斯克州事件)。經過哈內務部對群體性事件的調查發現,所有參與群毆的中國工人,均是未取得勞動許可資格而擅自被企業錄用的中國籍非法勞工。且在此之前,該中國公司已經有3起雇傭非法的中國籍勞工的記錄。值得指出的是,中國企業雇傭非法務工人員的現象已經觸發當地人的不滿情緒。阿克糾賓斯克州事件被媒體曝光后,哈薩克斯坦地方互聯網上就有當地讀者的跟帖:“不明白,為何中國人來投資什么生產線,條件就是要讓工地上全是他們的工人工作?”“中國把裝卸工和打掃衛生的都引進到我們哈國工作,這與我們的法律規定不符。”“中國人在這里簡直就像是在自己家一樣!” 。⑩
中國企業在中亞和俄羅斯發生的群體性事件之所以引發當地反響,與當前各國日趨強大的信息技術和新媒體的迅猛發展有關。蘇聯解體后,由于各國國家治理理念不同,各個國家對大眾傳媒的管理模式也有差異。其中,哈薩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管理較為嚴格,大眾傳媒對群體性報道不多,言論也較為謹慎,社會反應相對平靜。東哈薩克斯坦州事件發生后,哈薩克斯坦政府以維護中哈兩國的友好關系為宗旨,專門召開了緊急會議,聽取了相關匯報。2015年12月14日,《今日哈薩克斯坦》(today.kz)還以題為“東哈薩克斯坦州州長評論阿克托蓋礦大規模工人斗毆事件” ?為題進行了官方的解釋。對參與群毆的人員,除追究其刑事責任外,哈薩克斯坦政府還著手改善了中國企業工人的生存環境。
而在吉爾吉斯斯坦和俄羅斯,由于政府對傳媒管理相對自由,大眾傳媒的觀點因此也良莠不齊。部分媒體對海外企業做出“無序、無治”,乃至“中國威脅論”的負面評價,使得事態進一步放大。如吉爾吉斯斯坦的群體性事件發生后,多家媒體分別以 “與中國的沖突還在前面,吉爾吉斯斯坦的經濟正面臨著來自‘大鄰居的威脅”?、“中國人的數量在吉爾吉斯斯坦不斷增加,將會變成一個國家性的問題。”?以及“17個中國人打了一個警察:比什凱克一群中國建筑工人慶賀中華人民共和國65周年的活動最終變成了蹲‘班房”“ 一家中國公司因發生與警察打架事件被禁止雇工”?等帶有負面情緒的標題進行報道,并做出不友善的評論:“我們一直確信,與中國過度稱兄道弟是弊大于利的。中國有15億人口,而且還在增加,可土地不能增加,那吃飯就會成問題……中國人正‘文明地填滿美洲、俄羅斯、印尼、菲律賓、哈薩克斯坦,以及吉爾吉斯斯坦……”、 “中國向吉爾吉斯斯坦投資日趨擴大的背后,還存在著中國人在吉爾吉斯斯坦的日益增加,若忽略這一情況,那是不明智的!” “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與中國做鄰居,而不是要讓中國人感覺到,沒有他們我們就活不成……”?
而俄羅斯《共青團真理報》在對伊爾庫茨克州事件的報道中,對俄方參與械斗人員的行為作出了這樣的解釋:“出現(中國)鋸材廠后,布里亞特的男性居民采伐木頭,然后賣給鋸材廠,成了他們養家的新門道,不辦許可證就隨意亂伐木材,已經成了普遍現象。現在收購木材的價格被(中國公司)壓得越來越低,讓他們感到中國人就是在 ‘掠奪,所以,他們決定“不再繼續忍受屈辱,要找機會把中國人趕走!”
上述事件表明,在世界更為開放,國家間的合作更為普遍的今天,中國企業在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進程中,機遇與挑戰并存。中國企業作為中國形象的代表,在他國發生群體性沖突事件值得我們高度關注并加以解決。
三
從新中國第一批赴蘇聯的中國企業與當地的成功融合到當今的中國企業與所在國民眾發生多起群體性事件的觀察可以看出,中國海外企業發生群體事件增多的原因,與中國企業自身管理水平、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是否有擔當意識、企業工人的素質高低有很大關系,但從客觀上講,中國企業未能實現本土化也是重要原因,而本土化卻存在現實的困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第一,中國企業對所在國家信息無法有效全面掌握。尤其是對企業走出去十分關鍵的國家相關法律規定存在認知的盲區。當前,除歐美少數國家有較多類別的法律中譯本外,有些國家,特別是獨聯體各國由于建國歷程不長,許多法律正在構建、修訂、增補之中。中國企業走出去所需的刑法、商法、勞工法和民法等法律的中譯本較少,基本上要靠企業自身解決。與“走出去”的緊迫性相比,翻譯并跟蹤所在國家相關法規的動態是一個耗時而龐大的工程,這與中國企業所承擔任務的緊迫性有一定的沖突,也使得部分企業在信息掌握不全面的情況下不得不 “鋌而走險”、“貿然出海”。
第二,中國企業對所在國的國情、風俗及國民心態無法精準認知。當前,參加由中國咨詢機構主辦的,對相關國的國情、歷史、民俗、語言等方面的培訓,是中國企業走出去之前的必經環節。但培訓效果卻受多種因素制約并不明顯。從所在國的國情看,部分國家在政治發展進程中本身就存在政治動蕩、經濟危機、大國博弈等諸多不確定因素,其政治發展前景是一個需要長期觀察、不斷跟蹤關注的過程;從咨詢機構提供的信息看,承擔培訓的咨詢機構大都能對相關國家做出全景式的描述,但是對企業走出去的目標市場、相關機構、民眾心態難以做出精準描述;而某些企業存在的“重實干,輕理論”的理念,在思想上對參加培訓缺乏應有的重視等因素,均是造成培訓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第三,中國企業家難以及時改變原有經營模式。企業走出去的過程也是企業自身的經營理念、經營模式、經營策略不斷與所在國相適應的過程。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本身的經營理念和經營策略是否與所在國的國情相契合。當前,從中國企業家的業務素質來看,他們均是國內行業經營的佼佼者,但同時也容易受到原有的經營思維模式和經營策略的影響。如處理與所在國非政府組織、勞工組織、大眾傳媒、甚至執法人員的關系時,容易從國內形成的處理“國企關系”、“官商關系”的思維模式出發解決問題;在雇傭員工的選擇問題上,往往出于便于管理的需要和利用中國勞工低成本的心理,大量使用本國籍員工,客觀上與部分國家或地區勞動力的過剩狀況形成較大的反差;國內形成的粗放型經營模式,也使企業存在急功近利、追求“利益至上”的短期行為等。這有可能使中國企業在面臨所在國的監管、仲裁時陷于被動;因無法實現與當地紅利共享、無法滿足當地民眾企業“反哺”社會的預期,而追求經濟效益常常以犧牲當地資源、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引發的負面情緒, 更容易使所在國及其地區民眾在面對突發或群體性事件時普遍呈現負面的認識傾向、心理傾向、情感傾向。因此,企業勇于承擔所在國的社會責任,是獲得所在國家、社會、民眾個人認同的重要心理基礎,對構建國家的良好形象十分有益。
四
中國企業是中國在海外形象的代表,中國企業走出去是當前“一帶一路”倡議的必然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講,中國企業走出去創造的不僅是利潤,而且是價值、企業立足的不僅是市場,而且是社會。但文化的傳播歷來都不是孤立的社會行為,而是從屬于商業往來等其他載體而進行。在古代,伴隨著絲綢之路上的駝隊、海上通道的商船,包括世界三大宗教在內的諸多外來文化先后傳入中國,而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造紙、印刷等技術也隨著絲綢、瓷器、茶葉一起傳播到世界。而如今的德國“奔馳”和“寶馬”、美國的“蘋果”,在賺取商業利潤的同時,還將嚴謹務實的“德國印象”和探險求新的“美國價值”傳至世界各地。因此,推進中國企業的海外本土化進程是一個漫長而系統的工程,需要從國際視野和歷史經驗中探尋新的思路。
從上述事件看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與企業自身管理和經營理念的失誤有關,但更應該看到,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進程中也存在著諸多“無奈”和“無助”之處。應當承認,如何實現本國企業的海外本土化是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經濟合作中遇到的普遍性難題。從西方發達企業對中國的營銷經驗看,除了高品質的產品、先進的服務理念,以及利用新媒體宣傳的同時,均委任華人擔任投資國業務的首席代表。如駐中國市場的惠普公司、摩托羅拉、IBM公司的首席代表等。從他們的履歷和知識結構看,均有在這些歐美國家名牌院校留學的經歷,具有完備的知識儲備。在外資企業的實際運營過程中,由于深諳我國民俗,文化,消費心理,甚至市場運行潛規則,從而加快完成了外資企業本土化的目標。由此反觀,中國企業若想實現迅速走向國際化、規避不必要的風險,也可在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一是,重視教育合作,重視發掘屬地化人才,特別是注重對國外留學生的培養和選拔工作,是中國企業走出去較為便捷有效的途徑。當前,世界各國國情不同,中國與各國建立的教育合作機制也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有的國家經濟實力雄厚,重視與我進行教育合作,這顯然對我屬地化人才的選拔與培養工作十分有利。但也有些國家受綜合國力的限制,教育機制不夠健全、開展國際教育合作的意愿不強、普通家庭也無法承擔高額的留學費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屬地化人才的選拔與培養工作。如能在國家間的交往中把外援資金向教育合作上傾斜,以助學金、獎學金等方式吸引、培養這些國家的青年精英到中國留學,可能會適時填補中國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屬地化人才短缺的問題。
二是,拓寬商聯渠道,依重并發揮國外華商社團的積極作用。在當前互聯網、云計算已普及運用的情況下,早期駐外的華商社團已建立了華商互聯網的社交群,他們的經營策略,及對當地文化習俗和國情知識的宣傳,為中國企業認知他國的國情打開了另一扇窗口。發揮國外華商社團的作用,除充分關注由華商社團構建的公共媒介的平臺外,還應鼓勵國內工商界、各行業協會發揮對外交流合作的職能,賦予其與海外華商社團更多合作的空間,為中國企業的海外本土化傳遞更加有價值的建議和資訊。
三是,構建反饋機制,充分總結中國跨國企業自身的本土化經驗。中國企業走出去歷程是一個不斷試錯、不斷開拓、不斷總結的過程。中國企業是海外經營的主導者和參與者,企業運營過程本身就是一幅生動的“流程圖”,同時也是翔實而生動的示范教材。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作為中國的一項長期的國家間新型合作戰略,先行的海外企業對經營歷程及其經驗進行深度的梳理與總結,對加快后來的企業的海外本土化、汲取經驗和教訓大有裨益。加快建立先行的海外企業與相關部門的資訊及經驗反饋機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總之,未來五年到十年,中國的對外投資將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注重發掘培養屬地化人才、注重搜集屬地化信息必將為中國企業走得更遠、走得更穩助力。
注 釋:
①Каменских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Китайские рабочие в прикамье в период
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ой дружбы: проблемыбыта и адаптации.2013 ВЕСТНИК
ПЕРМ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История Выпуск 3 (23).
②參見俄羅斯POINT新聞網站(www.point.ru)2011年5月20日報道,“中國人與
土耳其人在魯斯基島上打起來了。” http://www.point.ru/news/stories/23762/ ;
俄羅斯《NEWSRU通訊社》(www.newsru.com)2011年5月20日報道,“在弗拉
基沃斯托克的魯斯基島上發生了外國工人的群毆事件。”http://www.newsru.
com/russia/20may2011/draka.html.
③哈薩克斯坦媒體“今日哈薩克”(today.kz): http://today.kz/news/proisshestviya/
2015-12-14/705075-akim-vko-prokommentiroval-massovuyu-draku-rabochih-na
-mestorozhdenii-aktogaj/
④《吉爾吉斯斯坦論壇》網(www.for.kg)2013年1月9日報道,“庫爾沙布鎮有
中國公民TBEA公司工人參與的群毆事件的詳情”: http://www.for.kg/news-
209058-ru.html
⑤哈薩克斯坦“騰格里新聞”2015年7月9日新聞,題為“因為一份飯發生大規模
工人打群架”。 http://tengrinews.kz/kazakhstan_news/iz-za-portsii-edyi-
proizoshla-massovaya-draka-rabochimi-277486/
⑥參見《比什凱克晚報》(?ВЕЧЕРНИЙ БИШКЕК?)2012年10月22
日報道:“中國人被指責在塔爾迪-布拉克左岸毆打吉爾吉斯斯坦工人”
http://www.vb.kg/doc/203549_kitaycev_obviniaut_v_izbienii_rabochih_
kyrgyzstancev_na_taldy_bylake_levoberejnom.html ;吉爾吉斯gezitter.org網站
(一家翻譯刊發吉爾吉斯國內主要吉文媒體重要報道的媒體)2012年10月29日
翻譯作者阿克萊·烏蘇普巴耶娃在《開放的政治》(?Ачык Саясат?)
報發表的一篇吉文文章,題目是——“中國人在奧爾洛夫卡開始的沖突,原因
是不理解并無惡意的吉爾吉斯人。” http://www.gezitter.org/society/15411_v_
orlovke_kitaytsyi_nachali_skandal_ne_ponyav_kyirgyizov_ne_imevshih_plohih_
namereniy/
⑦俄羅斯商業信息網站TopTJ.com,2013年6月10日轉載“自由廣播”
(www.ozodi.org)的報道,“彭吉肯特市發生一起有中國建筑工人參與的打架
事件。”http://www.toptj.com/News/2013/06/10/draka_s_uchastiem_kitayskikh
_stroiteley_v_pandzhakente.
⑧吉爾吉斯報道刑事等案件最著名的媒體《案件》報(DELO№,www.delo.kg)
2014年10月9日文章:“17個喝了酒的中國人打了一名警察——比什凱克發生的
緊急情況:中國建筑工人過國慶節結果最后蹲進了班房。”;http://delo.kg/index.
php/2011-08-04-18-06-26/7734-17-pyanykh-kitajtsev-izbili-militsionera ;《比什凱
克晚報》2014年10月7日報道,“一家中國公司因發生與警察打架事件被禁止雇
工”,http://www.vb.kg/doc/288793_kitayskoy_kompanii_zapretili_naem_iz_za_
draki_s_milicionerom.html
⑨《共青團真理報》,2012年6月21日. http://www.irk.kp.ru/online/news/1179781.
⑩哈薩克斯坦媒體“今日哈薩克”(today.kz):“阿克托別發生中國工人與當地工
人打群架事件。” http://today.kz/news/article/2010-09-23/99640-rabochie ;哈薩
克斯坦“共和國”信息分析網站(Информационно-аналитический портал
?Республика?):“石油工人‘起來反對非法者。” http://www.respublika-kz.info/
news/society/10774.
?參見今日哈薩克”(today.kz)網站:http://today.kz/news/article/2012-08-14/
199003-news/
??參見吉爾吉斯斯坦《白帆》網2012年11月9日文章,題目是——“與中國的沖
突還在前面,http://www.paruskg.info/2012/11/09/70961
?http://www.gezitter.org/society/24080_uvelichenie_chislennosti_kitaytsev_v_
kyirgyizstane_prevratitsya_v_natsionalnuyu_problemu/
?http://www.vb.kg/doc/288793_kitayskoy_kompanii_zapretili_naem_iz_za_draki_
s_milicionerom.html.
作者簡介:徐海燕(1971-),女,法學博士,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昆波拉提(1975-),男,法學博士,伊犁師范學院法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李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