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又發生養老房詐騙案件。騙子以抵押房產賺錢為名,騙取老人的房產處理權。
近兩年,《老人被騙房郁悶死 老伴起訴討還房屋》《抵押貸款公證藏委托售房條款 房子被賣房主竟不知情》《老兩口抵押房產投資80萬被騙》等新聞屢屢曝出,養老房已成詐騙高危領域。
老人想要以房養老,怎樣才能保障安全?
產權人要直接與金融機構發生借貸關系
劉曉穎(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律師)
所謂“以房養老”,是一種產權換現金的模式,擁有房屋產權的老年人,把房屋產權抵押給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由相應的金融機構綜合評估借款人的年齡、預計壽命、健康狀況、房屋的現在價值及未來的增值折舊等因素后,將房屋的價值化整為零,一次性或每月或每年支付給房主一筆固定的錢,一直到房主去世為止。
在整個抵押期間,房主將繼續享有房屋的居住權,并負責維修。當房主去世后,金融機構將獲得房屋的產權,并對房屋進行處置,可以銷售、出租或拍賣,所得用來償還貸款的本息,金融機構同時享有房屋的升值部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正反向抵押貸款,均為產權人直接與金融機構發生借貸關系。
而北京這位老人以房產作抵押是把房子的管理、過戶等權利都全權委托給了合同的甲方,簽訂的是委托合同而非抵押合同,因此最終才會失去房子。
作為律師,我想提醒老年人及家屬,要言不輕信:生活中,有些人和老人非常聊得來,但是老人卻不知道他們的姓名、住址、背景,這些就是陌生人。老人要有防范意識,諾不輕許,守護好自己的房產。
老年人最基本的是要老有所養,老有所居。房屋價值居高不下,老年人切記要遠離與房子有關的一切抵押、擔保、投資、理財;掌握基本法律常識:包括房產抵押登記和公證常識,一切公證行為都將產生證據上的效力;增強風險意識,謹慎選擇投資渠道。投資過程中,既要考察有關企業是否合法注冊,也要分析其承諾的高額回報是否合理,更要考察其吸收資金的行為是否符合金融管理法律規定。
“押房理財”不等于“以房養老”
陳晴(重慶大學法學院經濟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2014年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一些非保險機構迅速嗅到商機,在保險公司的“以房養老”產品尚未成型之前,搶先推出了打著“以房養老”旗號的各種產品。
“以房養老”是經國家審批的保險創新產品,有保險公司信用背書;而這些自稱房地產公司、第三方基金公司的非保險機構推出的則是“押房理財”,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項目。將“押房理財”冠以“以房養老”之名,是對概念的故意混淆,將導致三重風險。
一是老人將面臨居無定所、背上債務甚至要承擔法務風險。一旦公司經營不善倒閉,老人的房屋產權將被凍結;而根據相關規定違反申請用途的“消費貸款”申請人將被銀行訴訟追責。
二是銀行面臨抵押不足的風險。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執行的相關規定,被執行人生活所必須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能拍賣變現或抵債,這可能導致銀行債權無法實現。
三是經營方涉嫌非法集資風險。最高人民法院主要依據非法性、利誘性、不特定社會公眾性等規則判斷是否存在集資行為。這與熟人社會的民事借貸關系不同,如果經營方以某種方式向社會公眾進行了產品宣傳,就存在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的法律風險。
養老金管理,要先謀穩健而非收益。為了避免“老無所居”的凄慘景象一再重演,對于那些不具備金融從業資質,打著“以房養老”名號,從事“押房理財”的機構,地方金融監管部門應該加強監管,避免造成不良影響。
“以房養老”推廣難
與詐騙案頻發有關
王琮瑋(京師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
先來看一下養老房詐騙的基本模式:抵押房產——用抵押款理財——理財收益分文未獲——房產被低價過戶。
房子,是普通家庭最重要的資產,也是老年人的保障性財產。有些老年人擔心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老無所依,還有人擔心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老無所養。這種種無奈給了詐騙者可乘之機。
老人一旦被騙,就很難收回房子。為了鉆法律空子,騙子們會對現有法律深入研究,簽訂完整的委托協議,甚至對委托合同進行公證,而一旦公證,如何證明老人被騙就變得更為棘手。
另外,老人維權意識和基本法律知識欠缺,被騙之后寧愿自己解決也不愿意涉訴,這些導致“以房養老”詐騙案頻發卻難以追究犯罪分子的法律責任的無奈現實。
“以房養老”詐騙案件的增多,進一步導致以房養老模式在全國各地的推廣遇冷,更是讓社會不信任這種養老方式。主要產生的社會影響有:
一是“以房養老”導致房屋產權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多,極易引發法律上的糾紛,除了民事責任外,有的案例中甚至還會涉及刑事責任。
二是“以房養老”的政策保障并未完善。因為這種模式并未普及,養老市場依舊依靠傳統模式,導致以房養老政策被鉆漏洞,各類型的詐騙事件頻發,且相關法律法規缺位,老人無法及時有效地得到法律保護。
三是嚴重影響相關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令相關制度變得模糊和不確定,阻礙我國改革開放的整體進程及不斷深化。換句話說,就是凡是以房屋產權為基礎和依據的制度都難以設計和確立。
大棒加胡蘿卜,一手防范一手激勵
柴效武(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不法機構借著“以房養老”的名義,詐騙老人房產,有多種狀況:
一是收羅老人的房產證,到銀行辦理抵押取得貸款資金后,用來炒股,同時將部分收益作為分紅分給老人。只要拿出房產證就可以坐在家中數錢花,部分老年人覺得“看上去很美”,但如果該機構炒股票虧本,抵押的房產就很可能被銀行沒收。老人喪失了賴以生活的居所。
二是不法機構利用有些老人愛占小便宜,文化程度不高,合同意識不強的特點,借故與老人簽訂房產抵押合同,實質上卻可能是移花接木,偽造住宅出售合同并公證,騙取老人的房產證后將該住宅私下出售。
三是未得到國家相關部門同意,私下辦理反向抵押貸款或其他“以房養老”業務,并在業務開辦過程中隨意增加收費項目,提高收費標準,加大貼現率,將一切好處留給自己,一切風險和壞處都推給老年人,最終用極低的價格將老人的房產哄騙到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二十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專門立法規定了參與“以房養老”業務的機構的門檻和資質要求,實施“大棒加胡蘿卜”的政策,一方面對欺騙老人房產的行為堅決打擊;另一方面對真心參與“以房養老”的機構給予政策優惠。此后,反向抵押貸款業務迅速發展。
對與“以房養老”相關的不法事項,必須堅決打擊,維護老人的合法權益,捍衛“以房養老”的清名。要加強立法和監管,對不法機構的非法詐騙行為予以重裁;做好反向抵押貸款業務的試點工作,鼓勵金融保險機構積極開展本項業務,給予老人正規的參與渠道,還要加強對老人的風險防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