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兒子的智商是由媽媽遺傳的,但是新的研究已經證明這種說法并不正確
隨著近來諾貝爾獎的密集揭曉,看著獲獎名單上那一張張滿頭白發的照片,不少人會小聲和身邊的人說:“這些老先生看起來就很聰明。”確實,諾獎選出的是全世界最聰明的一些大腦,這些人在醫學、物理、化學以及經濟等領域作出了突破性的貢獻。
有種說法稱,和幾十年前相比,現在杰出的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的難度變得越來越大,這是否說明聰明人增多導致競爭激烈了呢?

至少智商測試題能部分支持這一推論。如果找一份20年前的智商測試題來做,人們會發現,現在的得分普遍會高出30分左右。
不過,干巴巴的分數并不能證明新世紀以來人們一下就變聰明了。在智商的背后,還有著諸多的因素,比如遺傳、環境影響,甚至婚姻情況等,都可能會導致一個人變傻或者變聰明。
多少智商來自天生
人們經常提到的一個詞是天生聰慧。貌似一個人剛生下來,以后語數外能考多少分,奧數大賽里能否輕松甩下對手幾條街等,這些早就已經注定了。
這種智商先定的觀點固然讓一些人感到沾沾自喜,但對大部分人來說并不算好消息。好在科學實驗證明,這種帶有固化意味的觀點并不正確,基因能夠影響智商,可這并非智商的全部。
近期來自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的科學家發現了兩個能夠決定人類智商的基因序列網絡。
科學家認為,這一發現可被利用來提升人類腦力。科學家用足球隊的類比來解釋:當所有的球員各就各位時,整個球隊就能良好運轉,也就造成了大家所稱道的才思敏捷。但是當這兩條基因未被表達,或是產生了突變,這就相當于球員在場上位置混亂,會造成人的感覺遲鈍甚至嚴重的認知障礙。
基因序列網絡讓人們觸及了聰明的“密碼”,不過這并不意味著通過代際遺傳能將這些“密碼”一成不變地承傳下去。
英國愛丁堡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英國和挪威的3500多人進行了基因和智商測試。他們發現,與智商相關的基因的數字并不確定。可以肯定的是,這些基因里面,單個基因對智商的影響并沒有得到明顯的驗證,也就是說,沒有發現決定性地影響著智商的“學霸基因”。
因此,智力有天生因素,但天生的基因因素,占不到25%。換句話說,兩個同卵雙胞胎,他們后天的智力表現,只有25%是在出生的時候決定的,其他的則是其他因素影響的。
以前還有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兒子的智商是由媽媽遺傳的。也就是說媽媽越聰明,孩子才可能智商更高,因為智力基因在X染色體上。但是新的研究已經證明這種說法并不正確。
對父母而言,重要的是幫助下一代養成一些習慣,因為智商是可以培養出來的。
聰明人的養成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這種精神不只適用于表述中國女排的奪冠道路,同時能夠形容聰明人的養成過程。
美國弗吉尼亞州大學心理學家埃里克·特克亨默經過研究發現, 基因并不絕對決定孩子的智力水平, 特別是那些生長在貧困家庭的孩子, 改善生活環境對于提高他們的智商有不小的影響,就好像把兩顆同樣的玉米種子分別種在不同的土壤里,玉米長出的高度就會有很大的差別。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粒種子,而教育的作用則是催生種子發芽成長。近年來心理學界普遍認為,如果父母與孩子建立一個安全的依戀關系,有助于孩子智力發育。安全的依戀關系可以使孩子能夠充滿自信地探索世界和新知,這對其智力發育有很多積極影響。
良好的學校教育同樣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智力水平。比如說,喜歡用復雜句式的小學老師,他們的學生語言能力更高。在與其他小孩的接觸中,孩子也會發展理解他人想法的能力,并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溝通能力。
與智商相對應,有人提出了情商的概念。情感智商是指一個人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技巧,主要反映一個人感受、理解、運用、表達、控制和調節自己情感的能力,以及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情感關系的能力,即通過對自我情感的調控和管理,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融入社會和組織的能力。
但事實上自我掌控和管理能力也都是智商的一部分。一個人情緒越不穩定,智商的利用率就會越低。反之,情緒越穩定的人,智商的利用率越高,判斷力越強。而情緒的控制是能夠通過后天培養的,因此通過恰當的訓練,人同樣會變得更聰明。
當然,后天影響也有不少“智商殺手”。比如有一項有趣的研究表明,雖然人們兜里的手機變得越來越智能,可盯著手機屏幕的人可能越來越傻。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鐵盧大學的研究人員調查了660人使用智能手機的情況,并同時對他們的大腦功能、認知能力、語言以及數學技能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心智能力強的人,花在手機、平板電腦等智能設備上的時間更少;而那些善于分析思考的人,使用手機的頻率也更低,因為他們自己能記住事情。

每次想要搜尋的信息,只需動動腦子就能想到,但現在人們卻寧愿活動手指而不愿進行思考,以至于大腦功能日益退化。智能手機使人類變得比任何時候都要懶,因為人們將手機作為“擴展思想”的工具,上網搜索答案正在逐漸取代人類天生的好奇心。
如果經常使用智能手機確實會降低人的智商,那這對未來確實是一個挑戰。
婚姻讓人變睿智?
在一段婚姻中,人的性情總是被最明顯地體現出來——比如最近鬧離婚的好萊塢演員布拉德·皮特和安吉麗娜·朱莉——在婚姻走向結束時,總會聽到類似詛咒的聲音:“當時傻了才會看上你”。但其實這種說法有些因果倒置,因為并非傻才會看上對方,而是看上對方后才變傻的。有研究表明,婚姻對智商的影響是立竿見影的。
新西蘭心理學家詹姆斯·福萊恩建議,那些有結婚打算的男女在尋找另一半時別只顧著以貌取人,否則以后幾十年的智商可能會為成為“外貌黨”付出代價。他認為,最好尋找那些“能讓你感到智力受到挑戰”的伴侶,因為“他們會帶領你開辟出一個全新的世界,并讓你的生活更加有趣”。
好的伴侶是一位生活中的老師,能在生活中給另一半各種啟迪,后者也會有機會汲取營養,不斷進步。而一旦擇偶不慎,則會落入“他人就是地獄”的困境,陷入暴躁與責備組成的怪圈中難以自拔,而這種負面的情緒對智商也是有不良影響的。
有趣的是,在心理學家的統計中,智商對男女婚姻的影響是不同的。英國阿伯丁大學、布里斯托大學、愛丁堡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四所學校測試了900個11歲男孩女孩的智商,40年后追訪了他們的結婚率,然后得出結論稱,男人的智商每增加16分,結婚的概率便升高35%;而女人的智商每增加16分,結婚的概率卻降低40%。
這項研究也發現,智商越高的男人結婚率越高。而高智商的女性,卻不那么希望落入婚姻的窠臼。這一結果大概能解釋為何在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里,存在一些白領骨干精英的大齡單身女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