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在成都認識了一位跑文教的女記者,情投意合下認作干女兒。過幾年便拜托她一件事,碰到或找到山村或偏鄉地方的貧窮女孩子,我愿意資助一到三位去念中學或大學,或由中學直念完大專畢業。想是記者生涯忙碌,催了一回也沒獲得回音,徒乎奈何。
去年偶然間讀到一則消息,歌唱家費玉清“撿了二十顆珍珠”,不禁大聲贊好!
為什么叫“撿珍珠”?很多會讀書的孩子因貧窮而失學,有如珍珠被扔進垃圾桶,努力把他們找回來才能恢復珍寶原貌。我喜歡這樣的比喻。
原來臺灣地區樂善好施的“王善人”王建煊,退休后成立“愛心第二春文教基金會”,傾資來推動“教育為最大慈善事業”理念。
善哉,正合我意也。我一向以為,中國人再多,國力再強大,若是文化落后,不算大國;文化大國才是真正大國。文化靠什么傳承和發揚?教育,別無他項。人口眾多是包袱,但若受到教育,包袱就會變成資產。
2002年,浙江省平湖市委書記來臺招商,邀王建煊去辦學。兩年后,王善人帶著溫世仁捐贈的兩千萬人民幣,在平湖興建了新華愛心中學,并立下“有愛走遍天下”的石碑。2007年第一屆高中生畢業:一半以上通過高考,并獲得資助念大學。
不久,愛心團隊就在中國十九個省,選擇了三十二所高中,再辦三十二個班,共撿獲珍珠學生一千六百多人。到2004年,愛心基金會已擴及二十四省區,共一百四十一所學校,每校都刻了“有愛走遍天下”的石碑。如今珍珠學生超過三萬六千人,一萬五千多人考取大學,成績斐然。
我獲得信息后,立即聯絡在臺的基金會,認領了五粒珍珠,唯一條件是全要女生。我一向支持臺灣地區婦運,又因走過不少大陸山村,發現男女平權還有很大改善空間,故而偏向女生。捐了該捐的錢,雖然不認識即將受到資助的那五個女生,也許,永遠也沒有和她們見面的機會。但是,我心里因此有了珍珠的瑩瑩光澤,她們會伴隨著我,滋潤我這顆一步步走向黃昏的老人之心。
感謝王善人讓我有奉獻的機會,祝他福壽雙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