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嘉芹+萬兵

文章是立足于成都市10余所高職院校學生社團的調查報告為基礎,在分析相應的組織結構、社團經營活動模式,各社團成員加入社團前后學習能力的數據報告;社團的社會實踐評估,社團對高職生專業技能的提升;社團對高職生內在綜合素質的數據報告等科學數據后,得出社團對高職生學習主動性能力提升所具備的多個方面,并作出簡要的歸納,以期此文作為高職生教學的參考,把教學的視角從課堂拓展到課外,培養全面發展的高職高專學生。
社團的功能結構分析
1.社團對高職生學習主動性研究現狀
當前對高職生學習主動性能力的研究基本處于較少涉及,相關方面的研究大部分是只針對于高職生個體為主,或者是從傳統教學方法上進行研究,沒有把高職生放入一定交往和學習群體來進行樣本分析,忽視了高職教育不僅是課題教育,更是全方位的教育,包括德、智、體、美、勞。此文采用個體、社團、學校、社會為整體來進行數據采樣。具有科學性、嚴肅性,避免了只是空洞的文字表述,其歸納的研究結果對高職教育提供了科學嚴謹的參考。
2.社團對高職生學習主動性研究目的
文本試圖通過文獻回顧以及一手資料的研究,對比社團與非社團高職院校學生的差異,并找出形成原因;最終梳理出社團對高職學生培養的意義。通過厘清的高職社團存在的意義和作用來為未來建立和開展社團活動起到指導和效用加倍的作用。
3.社團對高職生學習主動性研究內容
本文以實際存在的各高職院校社團為研究對象,采用對社團的組織結構、運作方式,社團會員入會前后的學習能力數據對比,采用二年年限內的數據采集,社團各級會員走訪,問卷抽樣,社團活動抽樣評測,為樣本數據進行分析對比,得出內在的規律,對社團對高職生學習能力提升進行理論分析和歸納。
調查數據樣本(表格):
被抽樣調查的成都市范圍內10余所高職院校學生社團,都是群眾性的社團組織,經費來源以自籌為主,學習劃撥部分經費(10%~30%),60%~70%作為社團運作的費用。
都采用民主集中制,社團組建以專業方向為主(占65%左右),綜合素質、興趣愛好為輔(占35%左右)。
資金自籌,以企業贊助,社團外出勞務服務收入為主。
抽樣社團全都有公益性的活動和幫扶。比如,邀請校外專家、教授對本校社團會員,其他社團外學生進行相關專業技能指導,對外進行專業技術的公益服務,對本校特定的貧困生、學習能力弱的學生進行經濟和專業與身心的幫扶。
所有被調研的社團骨干成員都是采用社團內部選舉制,社團入會采用申請制,部分社團(40%左右)采用申請和相關條件符合才準允入會。社團大小事務基本由社團自我管理,自我處理。只有極重大事務采用向上級主管單位請示指導。
高職院校中社團的意義和作用
1.社團的社會實踐性
技能型培養一直是高職院校辦學的主導方向。學以致用,培養高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對外的溝通能力,社會事務的處理應變能力一直是被調查社團進行這些方面能力自我塑造的重點。
這些高職社團在進行企業贊助,相應專業技術承接服務中,已經是扮演了與社會直接打交道的群眾團體。在具體的事務進行中,高職生勢必擔負了相應的責任,運用所學的專業技術進行社會實踐,與學校內單純的模擬學習產生了環境、責任、利益的變化,為高職生走出校門,正式工作進行了提前感受,找出自身專業技能的不足,增強了高職生社會適應能力。
2.社團對學習主動性的培養
由于高考錄取格局的設置,高職生存在一定量的學習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差,自我學習主動性低的狀態。這一現狀的存在,抵消了既定教學模式對高職生全方位培養的成效。社團的功能性、學習性、自我管理性,對高職生這些存在的弱點會帶來相應的改變與提升。
由抽樣數據可知:同一高職院校、同一專業的高職生,入社與未入社在專業技能課程,學習情況上會有10~22分的差異。這一數據說明由于社團的功能結構,引導和提升了高職生的學習能力。抽樣問卷調查和實地社團會員的學習生活狀態調查也顯示常參加社團公益活動和公益專業講座,專業技術相互幫助的高職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動手能力均一定比例高于未參加社團的高職生。
3.社團對人格健全的培養
通過對成都市各高職院校社團的調研表明:社團的各種公益和自我學習幫扶活動所營造的學習氛圍,團隊精神,收益支撐是高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環節。
據調查:一定數量的在校高職生學習主動性差,溝通能力弱,動手能力偏低,性格偏激,抗打壓能力弱。主要是在入校前的幼兒階段、少年學習階段、個人家庭變故、自身性格等因素造成的。在長期的主觀原因綜合作用下,造成某些高職生的自我學習主動性差的局面。
社團所搭建的學習生活空間,在一定程度上給這部分高職生營造了良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在責任與榮譽的雙重激勵下,大多數的高職生都能在內外因素的幫扶下,重新肯定自我,重新認識自己,取得一定成效,增強了成就感,形成身心、學習、生活、動手能力、溝通能力全方位的提升。對處于18~20歲青年成長的關鍵時期起到了最為關鍵的鑄造。人格的培養在這一重要階段基本完成。
4.社團對學校學習氛圍的培養
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主要為課堂教學,課堂教學的時間占學生在校時間不到1/3,晚上和周末成為學生業余學習的主要時間。由于高職學生的自身特點,所以必須要有引導學生自覺學習的文化氛圍,使學生將更多的時間花在有意義的課外活動上面。
學校社團是營造學生課外生活的重要組織,社團的種類可分為專業社團和興趣社團。專業社團主要是依托相關專業而設立的社團,比如ERP社團。ERP社團訓練中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的管理、財務等相關專業知識融匯貫通。同時通過業余時間的比賽和訓練使學生愛上專業,將課余時間花在學習上,并且參加社團的學生能夠相互寢室里、食堂里積極正面的影響其他同學,從而形成一種學習氛圍。
興趣社團主要是專業之外的以學生興趣為主的社團。比如輪滑社團。輪滑社團主要是以輪滑愛好者組成的社團。該社團在業余時間,比如吃過晚飯,經常在學校的操場進行輪滑訓練,通過訓練,無形之中向學校其他同學傳遞輪滑運動的魅力。這樣不僅可以有益學生的身心健康,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社交和溝通能力。
5.促進師生交流,提高學生對學校的歸宿感
由于高職學校本身的特點,有部分高職學生高考失利或遭遇過挫折,心理上產生對學校、同學和老師等產生一定的排斥心理,抱怨較多,對學習和學校生活有抵觸情緒。
目前高職學校的社團有部分是有教師參與指導的,在參與指導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和老師在很多方面都進行交流,包括職業規劃、家庭等內容。學生通過交流的過程,在心理上就會對老師和學校形成一種信賴感,就會很好的融入大學生生活。
同時社團教育也是教育方法的一種創新,突破課堂教育的局限性,學生在理論和實踐中得到學習和鍛煉,能夠將所學的東西融匯貫通,體現高職教育的特點。
高校社團的建設
1.成立社團委員會,多種社團并行的模式
社團的種類大致可以分為五大類,藝術類、體育類、知識學術類、專業技能類、社會服務類。每種社團的具體作用區別較大,存在的理由和動機各不相同,有的是興趣為導向,有的依托專業,有的是學校常設社團。根據社團的不同,社團的隸屬部門可以是校團委、學生處和院系等,但是為了避免管理上的混亂,學校可以根據學校具體情況成立社團委員會,統一進行管理。
2.加強團隊建設
社團的具體建設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其中核心團隊和指導教師成為社團存在的支柱。由于高職是三年制,高職學生成員和團隊在校時間較短,大一入社,大二成為骨干,大三退社,因此在成員的承接和建設上難度較大,因此傳幫帶必須加快節奏,大一就必須深挖掘。
此外對于有的社團可以由教師作為指導人員參與。但是由于教師時間和精力有限,那么必須形成指導團隊,因此能夠將輔導員歸入社團指導團隊也是一種比較可行的方法。
3.提供較為完善的基礎和物質保障
社團建設和活動過程中需要一些必備的物質保障,包括場地,實訓室,經費等,甚至需要時間的保障,因此學校在制定教學和學校規劃時,必須統籌兼顧。如果出現資源沖突時,短時間可以克服,但長時間是難以維持的。
4.以學校為平臺,社團唱戲,校企、校校合作
學校社團的建設最終是為了提高學校教學品質,提升學生社會的適應性,因此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學校鼓勵或者牽頭主動聯系校外企業進行社團活動,必然參觀、實踐、聯誼等,校校之間交流、取經等,這樣既可以提高社團建設質量,同時可以提升學校名氣,提升學校的品牌效應。
結束語
社團是處于高校與社會過渡的地帶,社團兼有學習性與實踐性雙重特性。高職社團大都具有專業實踐技能的再提升,也營造了一個新的大家庭,對高職生的榮譽感、成就感、動手能力、自我認知、自我約束、進取心、科學的人生觀,起到了溫床培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