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當得利是債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目前我國與該制度有關的法律規定甚少。由于該制度立法較為簡略,導致其適用范圍不明,使不當得利之訴同案不同判的現象大量存在,造成了司法公信力的削弱。本文從不當得利理論和立法現狀出發,深入分析該制度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關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適用條件;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9-0074-02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立法體系不斷完善,重要法規相繼出臺,相關學術著作不斷出現。然而不當得利卻被忽視,僅規定在《民法通則》第92條和相關司法解釋第131條。但這兩個條文的內容又過于簡略,對其適用缺乏全面具體的規定,導致實務中操作較為困難,完善不當得利制度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
一、我國現行不當得利制度的適用條件
依據《民法通則》第92條關于不當得利適用條件的規定,可以看出該制度調整的范圍主要是不公平的財產變動[1]。具體來說包括以下條件:
(一)一方取得利益。
不當得利的目的就是調整不公平的財產變動,所以只有在有財產變動的前提下才有適用該制度的可能,因此一方取得利益是該制度的起因,缺少該起因就沒有探究其他要件的必要。如果一方遭受了損失,但是另一方卻并未獲得利益,這種情形可能構成損害賠償,但由于欠缺另一方取得利益這個條件因此不會構成不當得利。該要件中的利益能分為積極得利和消極得利兩種類型,因此不是只有財產總數有所增加了才能稱之為獲利,需要支出的財產沒有支出也包含在其中。
(二)一方遭受損失。
該要件也是必備條件,換言之如果缺乏該條件,那么不當得利自然不能形成。例如因地鐵修建導致地鐵附近的房價上漲,這種情況雖有房主獲得利益,但是沒有人遭受損失,所以不成立不當得利。此種法律關系中有兩種利益,一種是原告失去的,一種是被告取得的,而這兩種利益并不是一定相同的,那么該權利行使時應該以哪種為準判斷損失呢?學界大多學者認為此處的損失,原則上應以一方得到的利益來認定。判斷原告遭受損失的意義在于:判斷出誰是致使他方遭受損失的人,也就能判斷出不當得利中的被請求人,這樣才能明確此類訴訟中的被告,以便于原告積極主張權利。
(三)取得利益與遭受損失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雖然此條件并沒有明確規定在法律之中,但是它依舊作為重要條件而存在。這里的因果關系是指取得利益和遭受損失的原因和事實存在某種牽連關系。該要件的作用是限定行使此項權利的范圍。關于該要件,目前并沒有一致的觀點,學術上仍存在直接因果關系說和非直接因果關系說的爭議,對于這兩種學說,筆者認為非直接因果關系說相比直接因果關系說來講,適用范圍較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受損方的權益更大程度上被保護,因此更加符合我國民法尊重當事人意愿的原則,同時也是當下較為主流的觀點。
(四)取得利益沒有合法依據。
此條件是成立不當得利的核心要件。如何判斷有無合法依據,學界和實務界均沒有形成一致看法。因此分成了兩種觀點,不進行區分的統一說和進行區分的非統一說,前者主張必須規定一個統一的標準作為判斷依據,后者卻強調依據不當得利類型制定不同的判斷標準。目前學界主流學說是第二種學說,不同類型的不當得利不能強加在相同的標準之下[2]。此項要件指出了受益人獲得利益的不正當,違背了社會的公平正義。它是一個較為抽象的法律概念,單憑字面解釋作用不大,因此應該從個別具體的情形中探求其含義。
二、現行不當得利制度存在的問題
(一)適用范圍過大。
現行法律對不當得利只規定了它的構成要件,且規定并不十分具體,其并沒有規定在合同、侵權、無因管理等領域不能適用不當得利,于是產生了這樣一種現象:不當得利經常與其他權利保護機制發生交叉。針對這個問題,學術界有很多學者主張不當得利是可以適用于其他請求權的,實踐中也有法官將非不當得利請求權的案件運用此制度進行審理。這些都說明現行該制度的調整適用對象范圍太大,管轄事物范圍過于寬廣,該制度作為一項獨立的制度,其適用范圍應該限定在一定的合理的范圍之內。
(二)易與其它權利產生競合。
1.與無因管理請求權的競合。不當得利適用于不法的無因管理請求權,不法的無因管理舉個例子說明,如張三明知門口放的是李四的油漆,依舊拿李四的油漆來粉刷自己的墻壁。張三平白無故使用李四的油漆,沒有經過李四同意也沒有支付費用,其利益的獲得沒有法律根據予以支撐,可以構成不當得利,而且張三在沒有義務的情形下卻對李四的事物進行管理,張三的行為同時構成無因管理。
2.與合同無效時返還財產請求權的競合。根據《合同法》58條可知,合同無效后的效果是已經履行的部分需要返還。那么此種權利如何定性,學界有許多看法,最有影響的學說有主張有物權請求權、不當得利和融合前兩者觀點的折中說。第一種觀點的理論依據涉及物權無因性。第二種學說主張它是不當得利請求權,因此是債權請求權的范圍。第三種學說是折中說,主張它的性質是前兩種權利的競合,權利人可依自身的需要自主選擇適用,兩個權利彼此也是獨立存在。
以上三種學說中,第一種學說我國現階段法律沒有規定物權無因性,使得第二種學說喪失了理論依據。可是第二種學說與我國沒有承認物權獨立性和無因性并不矛盾。合同無效后,所有物的轉移便沒有了法律支撐,那么此種轉移就是沒有合法依據的,就可以構成不當得利。第二種學說一定程度排斥了第一種學說,我國實際上沒有確立物權無因性理論,因此也有不合理的地方。筆者贊同第三種學說,首先我們應承認不當得利是獨立的制度,獨立的制度就可以獨立使用,不應將它作為其他權利的補充。其次兩種權利有竟合的可能,合同無效時一方占有標的物,通過這種事實獲得財產利益,可以成立不當得利。此外,第三種學說體現對當事人權利的尊重,更符合私法自治精神。
3.與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的競合。侵權行為與不當得利競合的情形[1],主要有:第一,無處分權人對他人財產進行處分。第二,未經許可出租他人的財產。第三,未經許可使用他人之物并獲得收益。第四,侵害知識產權而獲取收益。第五,侵害他人的人身權。但兩者競合需要滿足以下條件:(1)行為人實行侵權行為,并導致他人的損害;(2)行為人因侵權獲得利益;(3)沒有法律上的依據。當條件滿足時,兩者在適用上有競合的空間。
綜上,通過以上內容分析,不當得利作為一項獨立制度,卻常常發生與其他民事權利保護機制相競合的情形。由于該制度立法的過于粗糙,給它的適用也帶來了困難。作為法官對于該制度的適用范圍難以把握,實踐中不當得利與其他制度競合的情形又如此之多,于是法官判案過程就經常出現同案不同判的情形。同時,此種問題也會給法官帶來過大的自由裁量權,不利于對當事人權利的保護。
三、完善我國不當得利制度的建議
(一)完善不當得利制度立法的建議。
理論的研究最終都是為了立法服務,理論最終目的都是通過探究最后上升為立法來指導實踐,解決現實中的糾紛。所以下面筆者將從法律規定層面提出修改的建議,希望對問題的深入認識起到促進作用。對不當得利制度法律上的規定,目前只有兩條且規定較為粗略,事實上,該制度的法律適用問題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條款內容不詳細所導致,因此有必要針對這個問題提出解決思路。筆者建議該制度的條款設計一方面應借鑒《法國民法典》對不當得利適用的限制性規定,但又要彌補其規范過于疏漏的缺陷;另一方面要借鑒《德國民法典》的做法,采取一般條款附加具體條款的立法方式,使得立法規范縝密周延,具有可操作性。一般條款是關于該制度的一般性原則,指導整個制度,具體條款就是關于該制度的類型、法律效果等方面,明確此項權利具體的行使條件。
(二)完善不當得利制度內容的建議。
針對不當得利制度適用范圍過于寬泛的問題,我認為應從完善其構成要件入手,構成要件決定了它調整的法律事實范圍。盡管我國現行不當得利制度已經對其構成要件進行了規定,但是規定相對簡單,留白較多,學界對留白領域爭議較大,因此,完善其構成要件就十分重要。在四要件中需要完善的內容包括:(1)完善一方獲得利益中“利”的界定。我國現行法律并未就不當得利中的“利”進行解釋說明,而學界對“利”的理解分為[4]:限于財產利益與不限于財產利益兩種形式,從法律的可操作性出發,我國在重構該制度時,應將“利”限定于財產利益。(2)完善沒有合法依據的界定。相關法條明確提出該要件,但是并沒有詳細介紹它的具體情形。我國在重構該制度時,可以采用一般原則性規定加具體條款的方式,在具體條款中應采納非統一說分別確定沒有合法依據的判斷標準。(3)完善因果關系的界定。該要件沒有明確體現在法條之中,在重構該制度時,在一般原則性規定中因果關系可以采用非直接因果關系說,但在具體條款中可以根據它的不同類型制定各自的判斷標準。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不當得利適用范圍一般理論的把握,分析我國不當得利制度的適用范圍,進而發現現行該制度存在的問題,最后針對該問題提出相關的完善建議,希冀為我國司法實踐中出現的問題提供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程杰.淺析我國不當得利制度[J].華人時刊.2015(5).
[2]汪厚冬.公法上不當得利探微[J].東方法學2011(5).
[3]鄧穎.淺論返還不當得利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J].青年科學.2014(9).
[4]李釀靚.論不當得利制度——我國民法典不當得利制度的重構[D].蘇州大學.2015.
作者簡介:付祖珍(1990—),女,漢族,貴州金沙人,法學研究生,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經濟法學專業,研究方向:宏觀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