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軍人的最高表現是犧牲,是血灑疆場。我說不對,犧牲是軍人最大的付出,但不是軍人的最高奉獻。軍人的最高奉獻是勝利。
血性是會夭折的,所以需要養護,需要培育。
血性也是會沉睡的,所以要喚醒,需要點燃。
以色列軍隊是一支規模很小但效率很高的軍隊。以色列軍人都愿以馬薩達做他們的精神象征。公元70年,羅馬大軍攻占耶路撒冷,幸存的猶太男女逃到地勢險峻的馬薩達城堡堅守。15000羅馬軍隊對967人堅守的馬薩達城堡整整圍攻三年。公元73年4月馬薩達城堡陷落前夕,堅守者決定集體自殺。他們抽簽選出十名勇士作為執行者,隨后十人再抽簽選出一人殺死其他九人。最后一人放火燒毀城堡,然后自盡。第二天羅馬人沖進城堡,驚訝地發現沒有任何抵抗,面對的是一座給養依然充足、還有糧食和淡水,但沒有一個生命的死城。馬薩達陷落之后,猶太民族開始了近兩千年的流離失所。這座城堡成為猶太民族絕不屈服的精神象征。被兩千年歲月風化的這座城堡,今天游客們可以坐纜車上去,以色列學生則被要求沿古棧道一步步往上爬,然后說一句,我登上了馬薩達。以色列軍人新兵入伍,第一課就是徒步趕來憑吊,莊重默念著名的誓言:馬薩達再也不會陷落!猶太民族以馬薩達堅守者的血性作為自己的精神城堡,構筑捍衛以色列國家安全的精神基石。
以色列這么做,美國這么做,俄羅斯這么做,任何一個強悍的國家和民族都在這么做。韓先楚的兒子寫篇文章,讓我提意見,標題是《一個軍人之于國家的意義》。寫當年韓先楚打海南島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確,如果沒有韓先楚這樣的軍人,我們今天很難談開發海南國際旅游島、談博鰲會議、談三亞白沙灘、亞龍灣基地。軍人于國家到底是什么意義?國家養軍人到底為了什么?有人說,軍人的最高表現是犧牲,是血灑疆場。我說不對,犧牲是軍人最大的付出,但不是軍人的最高奉獻。軍人的最高奉獻是勝利。國家養軍人,不是讓你到關鍵時刻一死了之。當年甲午之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水師提督鄧世昌自殺、“定遠”艦管帶劉步蟾自殺、“鎮遠”艦管帶林太曾自殺,“鎮遠”護理管帶楊用霖自殺……確實也算軍人氣節,但國家養軍隊是要維護安全、獲取勝利的。簽下一紙《馬關條約》,任憑多少軍人一死了之,也無法向國家和民族交代。對軍人來說,勝利永遠無可替代。軍人生來為戰勝。軍人用勝利體現對國家和民族的忠誠,不是用死亡體現這種忠誠。所以近平同志講,軍隊要能打仗、打勝仗。這就是軍人于國家的全部意義。
2015年春節中央電視臺采訪,要求對一個人或一件事“點贊”。我說我點贊一個“過時”人物——海軍副司令員張永義。春節期間,節目在新聞頻道播出。當時我在海南,軍委一號臺打電話來,說海軍張永義副司令電話找你。他第一句話:“金一南,你為什么要講我?”他說電視沒有看,聽幾個同事說了,為什么要選他來講?我說就因為今天軍隊出了那么多腐敗分子,地方不少人以為軍隊的高級干部都腐敗了,講你就是要告訴大家,即使在軍隊發生嚴重腐敗時候,仍然有一批像你一樣的軍人,憑著自己的靈魂和血性,盡心竭力為軍隊現代化服務,盡心竭力為提升戰斗力拚搏。我與張永義副司令員并不熟,但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在海軍興城訓練基地、在“遼寧號”航母上都聽到同樣一句話:“沒有想到現在還有這樣的將軍!”三個不同的單位、在三個不同的地點,都在講他。所以我要為他點贊。
張永義歷任海軍航空兵飛行中隊長、大隊長、團長、師參謀長,海軍飛行學院院長,北海艦隊航空兵參謀長,海軍南海艦隊航空兵司令員,海軍副司令員。擺在他面前的最后一項任命,是航母艦載機試驗訓練總指揮。任務空前艱巨。不僅因為中國人從未有過航母,還因為世界上很多人不希望中國擁有。自己沒有,意味著沒有經驗,沒有人才,不懂得操縱技術,不知曉訓練流程。別人不想讓你有,意味著別人不會給你指點、幫助和提示。接受任務后,張永義說了一句話:我們一切從零開始。
航母的跑道長度和寬度,僅為陸地機場的十分之一;艦載機必須以數百公里的時速精準地落在甲板4根阻攔鋼索之間。每根阻攔索間隔12米,即有效著陸區域僅為36米,超過這36米即著艦失敗,必須緊急復飛。所以艦載機飛行員被稱為“刀尖上的舞者”。每次著艦,都是對飛行員技術、心理、生理的極大考驗。(責任編輯/姚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