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摘 要】通過創意性設計及與數字媒介的融合來充分發揮傳統閱讀的優勢,呈現出來的不僅僅是一種閱讀方式,而更多的是人們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對生活的體驗,“一壺茶香半卷書,偷得浮生半日閑”的閱讀及生活態度。將身體的五種感官充分發揮人到傳統閱讀中,將人本身的各種感官調動起來會大大提升人們的閱讀興趣,通過對書的設計讓人融入到實體書的氛圍里面。 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鼻、舌、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積。這是感覺的挪移。
【關鍵詞】五感 傳統書籍 設計 視覺
幾千年來傳統書籍一直是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最主要方式。文字的出現為人類開啟了文明的篇章,同時紙張的發明、印刷術的應用則為文明的進步加足了馬力。而書籍則將三者完美結合到一起,不僅促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并且將其傳承下來。進入20 世紀后半葉,隨著計算機和通訊手段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使得以視覺傳達為主的印刷出版物之外,還出現了以視聽等多種傳達手段同時運用的多媒體書籍,近而導致新的傳播媒介的興起。直到今天電子書無疑正在以高漲的勢頭進入人們的視線,2016年4月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第十三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成年國民圖書閱讀率為58.4%,同比上升0.4個百分點;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64.0%,同比上升了5.9個百分點。可見傳統書籍正面臨數字媒介巨大的生存挑戰,在此過程中我們能充分看到數字媒介的巨大發展潛力,同時也不能一刀切的認為傳統書籍將就此消失。
面對如此境地,傳統書籍應該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并認真思考自身轉型的問題,才能在數字媒介大行其道的境遇下分得一杯殘羹。在當今傳統書仍占有很大市場,也有著數字書籍所不具有的特征,如互動式閱讀、寄托情感、收藏價值、歷史研究價值等。
將身體的五種感官充分發揮人到傳統閱讀中,將人本身的各種感官調動起來會大大提升人們的閱讀興趣,通過對書的設計讓人融入到實體書的氛圍里面。錢鐘書先生在其《通感》里說所說到的,人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如顏色可以有溫度,聲音可以有形象,冷暖可以有重量,氣味可以有鋒芒。針對書籍設計的全方位表達與書籍主體內涵的深層發掘,杉浦康平設計大師提出了關于書籍設計的“五感”理論:書的表達需要五感,即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利用人的“五感”帶動身與心的閱讀,傳統書最容易為人制造如此的感知。讓傳統書籍不僅僅是傳達知識的方式,更是人的一次閱讀的身心體驗。同時也應適應科技的發展,將電子書的很多優勢融入進來,冷靜分析比較兩種不同書形式及所蘊涵的文化特點,尋求兩種圖書互補的管理機制。通過創意性設計及與數字媒介的融合來充分發揮傳統閱讀的優勢,發展出來的不僅僅是一種閱讀方式,而更多的是人們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對生活的體驗,“一壺茶香半卷書,偷得浮生半日閑”的閱讀及生活態度。下面分別從人的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味覺等方面來分析感知對書籍設計的影響。
視覺,是一本書帶給讀者最直觀、最重要的藝術感受。從書的發現到書籍的閱讀,無處不存在視覺的蹤影,也正是因為有了視覺,人們才能更明確的感知到書的存在。從書的封面、封底、書脊到各個內頁以及書籍的各種裝訂方式,無不存在視覺的參與。同時書籍的視覺也是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能夠對書籍的材料、制作工藝、圖形、文字、色彩等元素進行統一整合,當書籍內容得到統一時,視覺上便達到滿足,進而產生對書籍設計的認可。同時書籍設計的藝術張力也能帶動起讀者的閱讀情緒和審美情感。
觸覺,是人類最早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通過肌膚與外界的觸碰來達到觸發人心靈。而在書籍的設計里不同的封面及紙張材質、不同的肌理、不同的立體造型都會引發讀者不同的觸覺感知,加之視覺的參與會更深的觸發人的心理感受。在設計中要重視設計時的材料選擇,并合理地應用制作的工藝,使之與書籍內容及整體設計相諧調。不能盲目使用特種紙張,追求豪華的形式,而要著力尋找與書的內涵緊密相關聯、與整體風格相協調的材料、工藝和藝術表達形式,恰如其分地反映主題對象的內在精神品格,使作品更具親和力和感染力,使讀者產生親近感。而在開本選擇和互動性方面也應作為設計時考慮的范圍,充分調動起讀者的參與積極性,讓閱讀不僅僅是接受知識,更應該是知識與人互動的一個過程,通過觸摸來感知知識。市場上針對兒童類的書籍已經越來越注重觸覺的作用,這也與兒童感知世界的天性有關系。布面的書、塑料的書、立體的書,鏤空工藝的書等等都能很好的調動起兒童閱讀的興趣。而這種興趣的關注點也可以變化后應用到成人的書籍設計里面,讓成人書呈現更加豐富多樣的效果。
聽覺,是書籍設計的聽覺效果,是由材料和書籍設計工藝共同構成的聽覺感知,在設計中材質的不同與厚薄,以及工藝的差別,都會給我們帶來差異性的聽覺感受,同時聽覺的出現同時伴有的是觸覺的發展與變化。 書頁的翻動傳出紙張的聲音,因材質不同而各有差異。有的薄脆,有的沉悶,或輕微,或厚重。中國古代用手漉紙裝成的書,翻頁好似積雪沙沙,微弱的聲響有綿軟之感,而現在常見的一般讀物紙頁的聲音都較輕脆,這便是書予人的聽覺感受。
嗅覺,是人的嗅覺器官直接參與其中的一種感受。將紙質的書打開,油印上去的每個文字都夾雜著油墨香甚至混雜著承載文字的的味道一起撲面而來,有形的或無形的,靜心可聞;紙張的氣味,油墨的氣味,淡淡地混融著,隨著書頁的掀動輕輕潛散開來,沉醉于書香如蘭之中,怡然舒心,自不待言。
味覺,是讀者各個身體細胞調動起來共同感知的“味覺”,而不單單是身體上的刺激,它更強調書籍的“品味”。書籍設計是一個整體概念,應該將各個部分作為整體看待,調動起各方功能,最終實現傳統書籍特有的品質。
國內外諸多的設計大師都在關注傳統書籍設計的現狀,不同程度的提出傳統書改革的方向,比如世界著名書籍設計大師杉浦康平先生就第一個提出將“五感”融入書籍設計中。而國內的呂敬人先生也將“五感”的設計理念不遺余力的應用到自己的設計中,如他的代表作《梅蘭芳傳》《周作人俞平伯往來書札影真》《永樂大典》等都是是當代中國書籍設計作品中很好地表達“五感”的典范之作。
冊書在握,手翻心讀,五感隨之而來。書把文字、圖片等要素融會于一體,而書籍設計為這個物態形式創造了更豐富細膩的感受空間,恰如杉浦康平所說:“一本書就是一個生命體,這個生命體不是靜止的,它是流動的,它要富有生命力,這樣才能打動讀者。”這頗有啟示性的話語才真正是當代書籍設計不可背離的理念準則。書籍不僅用來承載人類的各種知識,更能激發生命的熱情,傳播獨特的正能量,這是每位設計師在進行書籍設計時都希望達到的最高境界。書籍“五感”的完美表達是一本好書的生命特質之所在,將五感融入其中的設計必定會帶來遠超于數字媒介的豐富體驗。(作者單位:當代貴州期刊傳媒集團)
參考文獻
[1]呂敬人.書藝問道[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 年版
[2]杉浦康平.《亞洲的書籍、文字和設計》(楊晶 李建華譯)[J].三聯書店出版社,2006
[3][法]丹納著,傅雷譯.《藝術哲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