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從2011年到2014年,揚子石化連續兩屆被評為全國“講理想、比貢獻”先進集體,這在大型企業眾多、央企密集度高的南京地區,是極為少見的。如此高的榮譽背后,是領導的高度重視、各級科協的大力支持和廣大科技人員的積極參與。30年來,揚子石化堅持持續開展“講理想、比貢獻” 活動,規章制度不斷修訂完善,工作機制更加嚴謹規范,參與員工越來越多,一批又一批優秀科技人員脫穎而出,成長為公司的技術骨干。
在他們中間,就有這樣一位杰出的科技代表:他與乙烯裝置結緣的23年里,每天用雙腳丈量著裝置上的每一寸土地,用雙眼觀察著裝置上的每一個微小變化,用心規劃著每一次技術改進;他熟悉15臺裂解爐上的每一臺設備、每一條管線、每一個閥門,甚至每一級臺階,他的知識涉及多個專業領域,他的視野遍及國內各大乙烯裝置。
他叫胡天生,中專學歷,共產黨員,工程師職稱,是一位再普通不過的“草根”技術人員。就是這位只有中專學歷的工程師,領銜完成了揚子石化17項重大技術創新,提出了“增設新老區低壓甲烷跨線”等32項高質量的合理化建議,其中僅“增產裂解汽油”一項,年創效4000萬元以上,在《乙烯工業》等權威刊物上發表專業技術論文28篇,撰寫培訓資料150萬字,12次作為總部專家組成員遠赴福建煉化、鎮海煉化等全國各大乙烯企業,圓滿完成原始開車、技術改造等重大項目,協助大江南北解決的各種乙烯裝置疑難雜癥更是不勝枚舉,為我國乙烯工業發展傾盡心力。
在一次公司全流程優化領導小組會議上,胡天生首次演示了他的乙烯裝置優化模型,立刻引起了與會人員的高度關注。“天生啊,能不能把裂解不同原料的成本也加到你的優化模型上去,好好算一算,乙烯裝置的盈利能力到底怎么樣?”公司領導拍著胡天生的肩膀,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胡天生的第一反應是:太難了!因為要想建立加入不同原料數據庫、可變成本和不可變成本數據庫的乙烯裝置優化模型,首先就要攻克原料數據關,然后是可變成本中的燃動成本數據關。這些在當時,幾乎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這是一個全新的課題,行業內根本沒有先例。但是,公司嚴峻的效益壓力、公司領導的殷切期望,再次點燃了胡天生不服輸、不畏難的執著,和為乙烯再次騰飛挺身而出的“大擔當”。他,欣然領命。
胡天生認為,運用數據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技術人員必備的基本素養。要建模,必須從數字入手。乙烯裝置有9000多個監控點,與原料成本和負荷相關的就有3000多個,以每個點每小時產生一組數據計算,一年的數據就有2600多萬組,如果把這些數據打印出來,可以鋪滿兩個足球場。而且,這些數據得來不易。一次,胡天生為了收集其中一組關鍵數據,硬是在操作臺前“駐扎”了整整72個小時。
不知經歷了多少次失敗和挫折,不知度過了多少個苦思冥想的白晝與夜晚,噸乙烯原料成本優化模型終于破繭而出。一張EXCEL表格,1000多個公式,10000多個數據,縱橫阡陌,繁星點點。就是這張表格的成功應用,讓揚子噸乙烯原料成本獲得了中石化集團公司的專業競賽優勝獎和進步獎。2014年12月31日,在公司全流程優化成果發布會上,胡天生代表他的團隊正式發布了包括噸乙烯原料模型在內的“7大優化模型”,成為了只要知道原料結構、產品價格就能夠精確預測乙烯產量、收率、效益、產品分布等各項經濟技術指標的國內乙烯行業第一人!他也因此被譽為業內“優化大師”。 2015年,胡天生入選中國石油石化系統創新先進人物候選名單,成為石化企業技術人員成才典范和學習榜樣。
“其實,我只是做了些份內的事。”面對成績和褒獎,胡天生一如既往的樸實低調,話語不多。因為,他覺得,自己只是在用行動實踐著自己許下的諾言:報效祖國,振興石化!
他,樸實得就像一滴水,在平凡崗位上創造著不平凡的業績。他用自己對祖國、對石化、對乙烯裝置無限忠誠的赤子之心,以精湛的技術和超強的毅力,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以踏實嚴謹的工作作風和淳樸誠摯的人格魅力,奉獻著寶貴的精神財富,展示著科技應用的廣闊前景。
責編/彭硯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