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俠飛
(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第一人民醫院西藥房南陽473000)
孟魯司特聯合酮替芬治療感冒后咳嗽療效觀察
張俠飛
(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第一人民醫院西藥房南陽473000)
目的:觀察孟魯司特聯合酮替芬治療感冒后咳嗽的臨床療效及安全性。方法:160例感冒后咳嗽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給予復方甘草口服溶液和氯雷他定片治療,實驗組內服孟魯司特鈉片和酮替芬治療,對比兩組治療效果、咳嗽情況和不良反應情況。結果:實驗組治療有效率(97.5%)明顯高于對照組(87.5%),咳嗽評分明顯小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3.75%)明顯低于對照組(11.25%),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用孟魯司特聯合酮替芬治療感冒后咳嗽,療效明顯、安全性高。
孟魯司特 酮替芬 感冒 咳嗽
大部分感冒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咳嗽癥狀,一般持續時間不長,但是有部分會轉變為慢性咳嗽,持續時間達到3~8周,甚至更長。由于咳嗽時間較長,反復用藥不但達不到治療效果,還會產生耐藥性,針對此類現象,我院采用孟魯司特聯合酮替芬治療,現將其報道如下。
1.1臨床資料:選擇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接收的160例感冒后咳嗽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病例入選標準:①上呼吸道感染癥狀消失后咳嗽時間超過3周;②肺功能和X線胸片檢查無異常;③體征無異常;④中性及淋巴比例正常、血常規白細胞正常;⑤C反應蛋白正常;⑥無慢性呼吸病史;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②需要給予鎮咳藥;③藥物過敏者;④心、肝、腎功能異常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年齡17~72歲,平均年齡44.5歲;實驗組中男性48例,女性32例,年齡18~72歲,平均年齡43.5歲。兩組一般資料相比無明顯差異。
1.2方法:對照組給予復方甘草口服溶液和氯雷他定片治療,每日三次口服復方甘草口服溶液,每次10mg,氯雷他定片需要每天服用一次,每次10mg。實驗組內服孟魯司特鈉片和酮替芬治療,每晚內服孟魯司特鈉片一次,每次10mg,每晚口服富馬酮替芬片一次,每次1mg。一段時間后對兩組治療效果、咳嗽情況和不良反應情況進行記錄和對比。
1.3療效判斷:治愈:臨床癥狀和檢測指標均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和檢測指標得到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和檢測指標未見任何好轉,甚至出現加重的趨勢。總有效率=(治愈+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數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治療前后咳嗽評分對比:治療前,兩組咳嗽評分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實驗組咳嗽評分明顯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咳嗽評分對比
2.2兩組治療效果對比:實驗組的治療有效率(97.5%)明顯高于對照組(87.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對比
2.3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對比:實驗組中頭暈1例、口干2例;對照組中頭暈3例、嗜睡1例、口干5例。實驗組不良反應發生率(3.75%)明顯低于對照組(11.2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咳嗽在感冒患者中比較常見,因為感冒患者抵抗力下降,導致病毒逐漸侵入人體的呼吸道從而引發咳嗽。同時,咳嗽還是氣道黏膜清除外界物質、分泌物或黏液的自我保護機制,屬于很多疾病的非特異性癥狀。誘發咳嗽的原因比較多,歸納起來主要是過敏性支氣管炎或急性呼吸道感染引起。后者一般為急性咳嗽,借助抗生素就能達到治療效果,大大縮短了康復時間[1]。過敏性支氣管炎屬于慢性疾病,治療時間長,往往反復發作,治療效果不太理想,給患者的工作和學習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目前,對感冒后咳嗽的臨床治療一般采用藥物治療的方法,但是采用的藥物缺乏前瞻性。孟魯司特屬于拮抗藥,主要是針對白三烯受體研制的,不僅能夠有效抑制白三烯受體擴張支氣管,還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達到抗炎效果,同時該類藥物對于緩解氣道炎性也具有很好的效果。酮替芬能夠阻斷組胺H1受體和抗變態反應,松弛平滑肌,同時配以解痙、化痰藥物,還能有效提高患者感冒后咳嗽的康復率[2]。
本研究根據患者感冒后咳嗽的高敏反應機制及氣道非特異性炎性反應,采用了孟魯司特聯合酮替芬治療,不僅能夠降低支氣管高反應性狀態,促進支氣管平滑肌松弛,抑制炎性反應,還能有效縮短治療時間,提高患者治愈率。該類藥物也可以大大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
對感冒后咳嗽采用孟魯司特聯合酮替芬治療,具有痛苦小、治療費用低、無副作用、安全性高等特點,能夠確保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治療,提高生活質量。
[1]王劍利,俞珊,李凈.孟魯司特聯合酮替芬治療感冒后咳嗽療效觀察[J].武警醫學,2013,14(7):158-159.
[2]金國,王國靜,賀大偉.孟魯司特聯合酮替芬治療感冒后咳嗽療效觀察[J].現代婦女(醫學前沿),2014,5(11):34-35.
R373.1+4
B
1672-8351(2016)10-00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