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56例護理體會
●李麗
目的:分析探討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效果及體會。方法:選取2014年10月~2016年4月在我院治療的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56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試驗組2組,各28例,對照組僅進行常規護理,試驗組進行綜合護理,分析比較2組的臨床療效及滿意度情況。結果:試驗組病程<1月的痊愈率為75.00%,好轉率為25.00%,且其中病程<7d的15例患者中痊愈率為73.33%,好轉率為26.67%,而對照組病程<1月的痊愈率達42.86%,好轉率為10.71%,且其中病程<7d的15例患者中痊愈率僅為40.00%,好轉率為20.00%,可見試驗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試驗組護理后的總滿意度(100.00%)遠遠高于對照組(60.00%),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對于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采用綜合護理手段可更加有效的緩解患者病痛,改善其癥狀,療效顯著,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常規護理;綜合護理;體會
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又稱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常見病,是指靜脈血液在下肢深靜脈血管內的凝結,此病可遺留下肢水腫、繼發性靜脈曲張、皮炎、色素沉著、淤滯性潰瘍等,如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可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故在治療過程中除了采用相應的有效藥物治療措施外,還應注意康復期間的護理方式,據資料顯示綜合護理模式可為患者帶來更好的恢復效果。因此,我院在本研究實施綜合性護理方法對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進行輔助治療,以期獲得滿意的結果,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10月~2016年4月在我院治療的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56例,男30例,女26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試驗組2組,病程最長為1個月,最短為2~3天。對照組,28例,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齡為(44.5±9.6)歲;試驗組,28例,男14例,女14例,平均年齡為(44.2±9.8)歲。2組的性別、年齡及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僅采用常規護理,如進行用藥指導、監測指標等。
1.2.2 試驗組:實施綜合護理模式,包括以下內容:①心理護理。應主動向患者耐心講述本病相關知識和溶栓治療方法等,并將治療的安全性、可靠性、必要性均一一介紹給患者及其家屬,消除其疑慮,減輕心理負擔,增加治愈信心。②溶栓治療護理。除了采用相應藥物治療外,在扎止血帶時用毛巾墊于皮膚表面以減輕患者疼痛不適,松緊適宜,及時詢問患者感覺,觀察皮膚顏色,防止皮膚壞死[2]。③患肢護理。入院后即采用體位治療,促進靜脈回流,減輕腫脹和疼痛,但活動不能劇烈,不可按摩患肢,防止栓子脫落[3]。④生命體征的密切監測。中老年人患者居多,需要把其安排環境舒適的監護病房,持續吸氧密切觀察心率、血壓、呼吸等,并予以記錄。⑤飲食及出院指導。宜攝取清淡食,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如西紅柿、蘋果及黑木耳等,還需多飲水,出院后注意休息,勿勞累,戒煙酒,指導患者遵醫囑服藥,定期復查,一旦出現不適及時來院就診[4]。
1.3 觀察指標
以2組的療效及滿意度為指標。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統計學分析處理所有數據,計量資料用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或者%表示,結果進行t和X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后臨床療效對比
試驗組病程<1月的28例患者中出現21例基本痊愈,痊愈率為75.00%,7例好轉,好轉率為25.00%,且其中病程<7d的15例患者中存在11例基本痊愈,4例好轉,痊愈率為73.33%,好轉率為26.67%,而對照組病程<1月的痊愈率達42.86%,好轉率為10.71%,且其中病程<7d的15例患者中痊愈率僅為40.00%,好轉率為20.00%,可見試驗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1。

表1 兩組護理后的臨床療效對比[n(%)]
2.2 兩組護理的滿意度情況對比
試驗組護理后的總滿意度(100.00%)遠遠高于對照組(60.00%),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見下表2。

表2 兩組護理的滿意度情況對比[n(%)]
近年來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病率及致殘率逐年升高,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治療過程中除了采用必須的藥物外,護理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此本研究總結出幾點體會:①加強對患者心理的呵護,穩定其情緒,使其樂觀積極地接受治療;②下肢深靜脈置管患者,適當活動下肢,以防血栓形成。③恢復期患者應逐漸增加運動量,促進下肢深靜脈再通和側支循環建立,防止新的血栓形成,但須避免劇烈活動,不能疲勞過度[5];④定期監測凝血變化,嚴密觀察身體狀況,如有無皮膚、黏膜出血征象等[6]。綜合護理在患者恢復過程中極其重要,應該在臨床予以特別關注。
我院在本研究中對于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采用綜合護理方法,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及體會。結果表明試驗組病程<1月的痊愈率為75.00%,好轉率為25.00%,且其中病程<7d的痊愈率為73.33%,好轉率為26.67%,而對照組病程<1月的痊愈率達42.86%,好轉率為10.71%,且其中病程<7d的15例患者中痊愈率僅為40.00%,好轉率為20.00%,可見試驗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試驗組護理后的總滿意度(100.00%)遠遠高于對照組(60.00%),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劉秀環等[7]人在其研究中得出了與本研究較為一致的結論,更加充分說明采用綜合護理手段的有效性、必要性及重要性,對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對于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患者,采用綜合護理手段可更加有效的緩解患者病痛,改善其癥狀,療效顯著,滿意度較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單位:長治市中醫醫院門診部)
[1]程錦珍,邱雪,周仲輝.護理干預在預防下肢骨折術后并發深靜脈血栓的應用體會[J].當代醫學,2012,3(09):11-12.
[2]張桂香,李秋蕾,史琴.下肢深靜脈血栓濾器植入置管溶栓的護理體會[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6,4(02):74-75.
[3]路柳,徐任菊,張瓊.Cockett綜合征并發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行腔內治療患者的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6,9(07):646-648.
[4]丁玲,徐彥妍,羅君君.濾器保護下置管溶栓治療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圍手術期護理[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6,6(08):73-74.
[5]羅彩甜.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護理教學查房的體會[J].全科護理,2013,16(24):2285-2286.
[6]姚雪,潘曉琳,朱偉.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多種介入技術聯合治療的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10(20):154-155.
[7]劉秀環,賴雪萍,徐雪娣.藥物溶栓治療52例急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護理效果觀察[J].北方藥學,2015,22(08):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