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猛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檢測的臨床價值
●武曉猛
目的:觀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清S-100β蛋白的動態變化,并評價其臨床意義。方法:將55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作為病例組,應用酶聯免疫吸附劑測定法(ELISA)檢測病例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并與20例對照組進行比較。結果:各中毒組之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同時間不同程度中毒患者的S-100β蛋白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毒組與健康對照組比較,第1天、第3天血清S-100β蛋白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隨治療時間增加濃度逐漸降低。結論: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水平與一氧化碳中毒程度密切相關,有助于評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腦組織受損的嚴重程度。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S-100β蛋白;腦損傷
S-100β蛋白是一種高酸性鈣結合蛋白,主要分布在中樞神經系統膠質細胞中和血旺細胞中[1]。由于S-100β蛋白半衰期短、腦特異性高,因此可作為反映神經元損害程度和評估腦損傷的高敏感度的特異性生物指標[2]。本研究采用ELISA法對55 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和20例健康對照組血清S-100β蛋白水平進行測定,探討S-100β蛋白與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腦損害程度的關系及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
病例組為某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3月住院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55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6例;年齡24~68歲,平均年齡47歲,所有中毒患者均在發病后24小時內入院,且住院時間大于7天,診斷與分級根據《職業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進行劃分,其中重度中毒患者13例,中度中毒患者20例,輕度中毒患者22例。對照組為20例健康體檢者,男性10例,女性10例,年齡23~66歲,平均年齡46歲。病例組與對照組在性別、年齡組成上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檢測方法
病例組患者分別在入院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3m l采血后立即常溫離心10分鐘分離血清,-80℃貯存待測。應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方法檢測S-100β蛋白濃度,試劑購自R&D公司,檢測靈敏度為0.05μg/L,嚴格按說明書操作。
1.3 統計學處理
實驗數據以Excel建庫,使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數據以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程度中毒患者血清S-100β蛋白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與對照組比較,第1天,第3天,第7天血清S-100β蛋白濃度均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隨治療時間增加S-100β蛋白濃度逐漸降低。見表1
表1 不同程度中毒患者治療前后及對照組S-100β蛋白濃度變化s ,μg/L)

表1 不同程度中毒患者治療前后及對照組S-100β蛋白濃度變化s ,μg/L)
組別 n 第1天 第3天 第7天輕度中毒組 22 0.35±0.04 0.29±0.03 0.22±0.02中度中毒組 20 0.69±0.07 0.58±0.05 0.45±0.06重度中毒組 13 1.06±0.09 0.92±0.08 0.78±0.09對照組 20 0.14±0.02 0.12±0.01 0.13±0.02
S-100β蛋白是一種酸性鈣結合蛋白,主要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的星形膠質細胞的胞液中[3],正常時周圍血里含量極微,而當腦細胞受損,血腦屏障開放時,S-100β蛋白可被大量釋放入腦脊液中,并通過受損的血腦屏障釋放入血,導致血清中的S-100β蛋白含量升高。據相關文獻報道,血清中的S-100β蛋白含量升高與腦損傷程度呈正相關,被認為是評估腦損傷、血腦屏障受損程度和判斷預后的特異性生化指標[4]。血清S-100β蛋白水平越高,表明腦損傷越嚴重,預后越差。本研究結果顯示,S-100β蛋白濃度與患者中毒程度相關,不同中毒患者 S-100β蛋白濃度與對照組比較,第1天、第3天均顯著升高,但隨著臨床治療后血清S-100β蛋白濃度迅速下降。研究表明,血清S-100β蛋白水平升高與一氧化碳中毒的病情嚴重程度有明顯的關系,因此血清S-100β蛋白是反映腦損傷程度及預后較好的生物標志物。血清S-100β蛋白濃度變化可以反映患者中毒程度及預后,可以指導臨床治療,有較高的臨床實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單位:華北理工大學)
[1]高言國,劉彤敏.血清S-100β蛋白的定量指標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臨床價值[J].當代醫學,2009,15(7):89-90.
[2]王繼剛,付文金,彭蘭芬,等.急性CO中毒患者血清S-100β、NSE、MBP的動態改變及其意義[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9,15(20):9-11.
[3]劉全生,張雯凌,劉曙東.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與人S-100β蛋白檢測的臨床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5,12(11):1600-1601.
[4]農媛,肖海,冼瑩,等.急性C O中毒遲發性腦病的危險因素及血清S-100β蛋白水平變化研究[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17):68-69.
武曉猛( 1986-),男,河北唐山人,碩士,研究方向:分子毒理學.
作者簡介:武曉猛(1986~),男,碩士,研究方向為分子毒理學。
華北理工大學青年科學研究基金項目(Z20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