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俊艷
唐代彩瓷名窯— 長沙窯瓷器藝術
□ 楊俊艷
長沙窯,即《全唐詩》《石渚》詩中的“石渚窯”。長沙窯自1956年考古發現,至今已有60年,期間考古新發現不斷,尤其是窯爐遺跡、生產作坊遺跡以及大量窯具、瓷器標本的出土,全面揭示了長沙窯唐代中期發展、晚唐鼎盛、五代衰落的過程。
由北京市文物局、湖南省文物局主辦,北京藝術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長沙銅官窯遺址管理處六家單位聯合承辦的《詩意的彩瓷—長沙窯瓷器藝術展》,是北京藝術博物館自2010年開始舉辦“古陶瓷系列展”以來的第九個展覽,也是長沙窯首次的全面赴京展出,還是長沙窯考古發現60周年的紀念展,因此具有重要學術意義。展品總計173件,基本囊括了湖南各博物館、考古所以及遺址管理處的長沙窯文物精品。
展覽以器物功用和裝飾藝術為主線,兼及復雜的燒造技術與外銷經歷,脈絡清晰,特色鮮明,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長沙窯精湛的制瓷工藝與高超的瓷繪成就,生動展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窯址研究、保護以及考古取得的輝煌成果(圖1)。現以展覽中的文物為例,簡析長沙窯的瓷器藝術。

圖2 唐代 長沙窯茶具一組
長沙窯瓷器的造型十分豐富,品類多樣,功能齊全,基本滿足了人們生活各個層面的需求。舉例而言,有碗、盤、碟等餐具,碾槽、擂缽、茶鐺、茶銚、注子、茶碗等茶具(圖2),酒盞、海棠杯等酒具(圖3),硯臺、鎮紙、水注、水盂等文房用具以及各式枕具(圖4)、燈具、玩具、鼓具、熨斗、雕塑人物與動物俑等。極為難得的是,長沙窯的許多瓷器上還帶有自名款,如“荼椀”(即茶碗)、“櫬子”(即碟子)、“酒盞”、“油瓶”、“油合”(即油盒)等。

圖1 展廳效果
執壺上因書寫的名款不同,則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功用也大不相同。如:書寫“此是飲瓶,不得別用”的執壺,其功用是飲具;書寫“陳家美春酒”的執壺,其功用為酒具,應是酒肆的定燒器;而書寫“陳家茶店”的執壺,其功用為茶具,應是茶社的定燒器。當時的酒肆、茶社等在自己的產品上題寫名款,非常類似今天的廣告宣傳,目的是為了爭取客戶,擴大銷售。
唐代長沙窯“陳家茶店”銘執壺 高15.3、殘口徑7.4、底徑7.8厘米,2010年長沙窯遺址出土,長沙銅官窯遺址管理處藏喇叭形口燒造時變形。流下用褐彩書“陳家茶店”四字,說明此壺為茶肆定制(圖5)。另外,因佛教興盛,寺廟香火旺盛,長沙窯也應禪寺的需要燒造了大量的瓷器。這類瓷器以碗為大宗,有的碗心還書寫“文殊院埦”、“開禪院”等名款,表明為寺廟的訂燒器。這些自名款瓷器,令人一目了然便知它的功能與用途因此具有重要的資料研究價值。

圖3 唐代 長沙窯酒具一組

圖4 唐代 長沙窯枕具一組
長沙窯采用一次罩釉、二次罩釉以及接釉等多種技法進行施釉,從而使器物呈現出豐富的釉色變化。采用一次罩釉技法而成的釉色品種常見有青釉、白釉、醬釉、褐釉、綠釉、黑釉與銅紅釉。采用二次罩釉技法而成的釉色品種常見藍綠釉與窯變釉。其中,銅紅釉是長沙窯的首創釉色品種,其以銅為著色劑,還原氣氛下燒成,色澤艷麗,堪稱一絕。因數量稀少,故彌足珍貴。

圖5 唐代 長沙窯陳家茶店銘執壺

圖6 唐代 長沙窯銅紅釉執壺
唐代長沙窯銅紅釉執壺 高18.5、口徑9.3、底徑8.5厘米,1999年出土于長沙窯藍岸嘴遺址,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通體均施銅紅釉不及底,紅釉中有綠苔點(圖6)。
藍綠釉裝飾技法獨特,一般是在青釉或褐釉上再施一層綠釉,從而形成了藍綠色調,這種二次罩釉的復色釉品種堪稱是長沙窯一大特色,具有審美上的特殊效果。
唐代長沙窯藍綠釉執壺 高23.3、口徑4.3、底徑9.3厘米,1983年長沙窯遺址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通體施青釉不及底,其上再施綠釉,呈現藍綠色(圖7)。
唐代長沙窯的模印貼花技術十分發達,從窯址出土的各式模具可知,其工藝流程是這樣的:首先制作花紋模具,再用泥片在模具上印出圖案,趁坯體未干時把圖案貼片粘貼在器物上,然后施釉入窯燒造。圖案主要飾于器物的系下與壺流下的腹部。題材有樂舞人物、坐蓮童子、雙魚、椰棗、塔、禽鳥等,制作規整,紋案凸出,具有浮雕感。大多圖案上還覆以橢圓形的褐色斑塊,使裝飾更加醒目。這類產品中大部分為外銷瓷,以銷往西亞地區為主,反映出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密切關系與瓷器外銷的繁盛局面。
唐代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樂舞人物紋壺 高16.4、口徑5.8、底徑9.9厘米。1973年衡陽市水井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流下模印貼花樂舞人物紋,人物袒胸披紗,扭動身體,站在蒲團上婆娑起舞,具有濃郁的西亞風格(圖8)。
長沙窯作為唐代著名的彩瓷窯,其彩繪的技法極為多樣,大致可分為素地彩、釉上彩、釉下彩、釉上與釉下相結合等。素地彩即在化妝土上施彩。
唐代長沙窯素地彩花卉紋碟 高4、口徑15、底徑5.8厘米,長沙窯遺址灰坪出土,長沙市博物館藏。盤心作八邊形露胎,其上用褐彩繪一雙層花瓣紋(圖9)。
釉上彩是在底釉上再施一種、兩種或多種其他色彩的釉,從而形成褐、綠、藍、紅等點狀、條狀、斑狀或飄帶狀的圖案。
唐代長沙窯釉上褐彩紋壺 高18.9、口徑8.4、底徑9.2厘米,1999年出土于長沙窯藍岸嘴遺址,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器表除底部外,均施青釉,釉面光亮。流所在一側施褐彩,自口沿至腹底呈多條流釉狀,具有寫意畫裝飾特色(圖10)。

圖7 唐代 長沙窯藍綠釉執壺

圖8 唐代 長沙窯模印貼花褐斑樂舞人物紋壺

圖9 唐代 長沙窯素地彩花卉紋碟

圖10 唐代 長沙窯釉上褐彩紋壺

圖11 唐代 長沙窯釉下褐綠彩蓮花紋碗

圖12 唐代 長沙窯釉下與釉上彩花鳥紋壺

圖13 唐代 長沙窯釉下彩鹿紋壺
釉下彩也是在化妝土上施彩,但在彩飾后還要罩一層透明青釉,早期多為單色褐彩,后逐漸發展為多彩,有褐、綠、藍、紅等多色。
唐代長沙窯釉下褐綠彩蓮花紋碗 高5.1、口徑15、足徑5.7厘米,2007年印度尼西亞征集,湖南省博物館藏。碗口沿四周對稱飾以褐彩斑塊,碗心繪蓮花紋(圖11)。
釉上與釉下相結合,即以釉下褐綠彩繪花草、蝶鳥,而大地、山石等則以釉下褐彩勾輪廓,再于釉上填涂藍釉,色調明快,宛若天成。
唐代長沙窯釉下與釉上彩花鳥紋壺 高22、殘口徑9.2、底徑11厘米,1999年出土于長沙窯藍岸嘴遺址,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器表除底部外,施一層青釉。流之下的器腹部裝飾釉下彩繪,用褐、綠彩描繪花鳥紋。腹底在釉下褐彩輪廓內,填以釉上綠彩(釉),表示山巒大地(圖12)。
彩繪中尤以釉下彩繪的瓷器數量最多,也最具代表性。彩繪題材內容十分豐富,見有動物紋、植物紋、花鳥紋、山水景物紋、人物紋等,此外還有詩詞、語句、廣告題記等文字題材,既具美觀性又可窺見當時一些世俗的文化內涵。典型如動物紋,有的是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如獅、鹿、虎、羊等走獸及燕、雁、雀、鷺、孔雀等禽鳥,也有神話傳說中的神獸與神鳥,如龍、鳳、摩羯等。

圖15 唐代 長沙窯釉下彩鳳紋壺

圖16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荷花紋壺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鹿紋壺 高20.5、底徑10.7厘米,長沙窯藍岸嘴遺址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流下繪一只奔跑的小鹿,鹿雙后足奮力騰起,動態十足(圖13)。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鷺紋壺 高21、口徑9.1、底徑10.7厘米,1999年長沙窯遺址出土,長沙市博物館藏。流下方以褐綠彩繪鷺紋,鷺張開雙翅,回頭側望身旁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栩栩如生(圖14)。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鳳紋壺 高15、底徑9厘米,1983年長沙窯藍岸嘴遺址出土,長沙市博物館藏。流下以褐、紅、綠彩繪一只鳳鳥站立于草叢之中。鳳鳥頭冠、羽翅、麗尾及部分草葉紋都以紅彩表現(圖15)。
再如植物紋,有的是一看便知的荷花、竹筍、菠蘿與樹木等,有的則還不能識別,統稱為花草,它們既是自然生態的反映,也是古人審美趣味、文化觀念與精神追求的體現,因此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荷花紋壺 高19.7、口徑9.9、底徑11.8厘米,1983年長沙窯藍岸嘴遺址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流下繪褐綠彩蓮花紋,兩側寬闊的荷葉輕擺,其間一枝蓮花綻放色澤淡雅,格調清新(圖16)。
此外,山水景物紋與人物紋也頗具特色,見有云紋、山水紋茅廬紋、塔紋、竹林七賢人物紋、漁翁垂釣人物紋及侍女人物紋等,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唐代民間繪畫的特點與成就。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山水紋罐 高20.8、口徑12、底徑12.7厘米,1983年長沙窯遺址出土,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腹部用褐綠彩繪兩組山水圖,山巒疊起,樹木高聳,鳥飛其間(圖17)。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塔紋罐 高24.8、口徑3.4、底徑11.3厘米,長沙窯遺址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正面以綠彩繪七級佛塔,兩邊有樹高聳入云(圖18)。
詩詞分五言詩、六言詩與七言詩,以 五言詩為主。大多沒有標題,故常以詩文第一句為標題,如“君生我未生”詩文壺(圖19)、“春水春滿池”詩文壺、“小水通大河”詩文壺、“去歲無田種”詩文壺、“一日三戰場”詩文壺、“天明日月奣”詩文壺、“寒食元無火”詩文壺、“住在綠池邊”詩文碗(圖20)等

圖14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鷺紋壺

圖17 唐代 長沙窯釉下彩山水紋罐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君生我未生”詩文壺 高17.6、口徑8.9、底徑9.6厘米,1978年長沙窯遺址出土,長沙市博物館藏。流下方則以褐彩書寫有詩歌一首,詩文內容為“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老。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圖19)。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住在綠池邊”詩文碗 高4、口徑13.5、底徑5.3厘米,1999年出土于長沙窯藍岸嘴遺址,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碗內釉下用褐彩題寫五言詩一首。詩文為“住在綠池邊,朝朝學采蓮。水深偏責就,蓮盡更移舡”。描寫了當時人們采蓮的場景(圖20)。
類似廣告的題記有“絕上”、“年家”、“陳家美春酒”等,多題寫于壺流下的腹部,反映出市場競爭激烈的真實情況。
綜合上述內容,長沙窯承襲本土岳州窯的燒造工藝與制作技術,造型和裝飾融匯南北方各大名窯之精華,同時借鑒金銀器、玻璃器、織繡、繪畫、書法等其他藝術元素,產品蘊涵豐富的文化內涵,頗具濃郁的民間氣息、鮮明的時代特色與神秘的異國情調。
民間氣息,深深散發在長沙窯的器物品類與燒造工藝兩個領域里。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各個層面的需要,長沙窯燒造了大量的民間日常生活用器,包括飲食具、茶酒具、燈具、枕具、文房用具及玩具、鼓具等其他雜器。同時,為了節約窯位空間,增加產量,長沙窯也燒造了大量的素地彩產品,尤以盤、碗、碟類器物為大宗。這類產品以疊燒法燒造而成,為避免燒造過程中相互粘連,器物的內底均不施釉。
時代特色,以精美的釉下彩圖案與豐富的詩文內容為代表。其中,龍、鳳、鹿、獅、羊等動物圖案,刻畫生動,形象與同時期金銀器、織繡等上面的圖案風格一致;侍女類的人物圖案,面部豐腴,構圖飽滿,與同時期敦煌壁畫及墓室壁畫上形象十分相似;花鳥類圖案更是造型準確,姿態萬千,顯然與唐代發達的花鳥畫發展關系極為密切。詩文內容龐雜,題材廣泛,生動再現了唐代詩歌的繁盛面貌。尤其是《全唐詩》收錄范圍外的一些詩文,因此具有重要的史料補正價值,故需要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以便繼續研究與深入探討。

圖18 唐代 長沙窯釉下彩塔紋罐
異國情調,則主要體現在外銷瓷上,不僅裝飾手法獨特,題材內容也迥然有別。常見模印貼花褐斑裝飾的椰棗紋、胡旋舞紋,褐、綠點彩構成的聯珠紋,以及題寫阿拉伯文的裝飾圖案。多種文化元素集于一身,極大提升了長沙窯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地位,它曾與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共同構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友誼橋梁,續寫出中國古代陶瓷史濃墨重彩的新篇章,雖曇花一現,卻功不可沒。

圖19 唐代 長沙窯釉下彩君生我未生詩文壺

圖20 唐代 長沙窯釉下彩住在綠池邊詩文碗
(責任編輯: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