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文峰
河北博物院藏老窯瓷器珍品賞析(下)
□ 夏文峰
13.宋代 井陘窯銀錠形刻花卉紋枕
長20.5、寬12、高11厘米。枕呈“】”形,枕面中心微凹,兩端上翹,周壁直立,左右兩側各有一氣孔,平底無釉。枕面周邊繪雙線邊框,中心戳印折枝花卉,四周為連續卷葉圖案。立壁左右模印相同的鹿紋,前后模印相同的纏枝菊花紋。菊花為花中四君子之一,具有清寒傲雪的品格,是長壽、吉祥、堅貞的象征,為我國傳統的陶瓷裝飾紋樣之一(圖13)。
14.金代 定窯醬釉刻蓮瓣紋羯鼓
長30.5、鼓面直徑12厘米。該鼓兩端粗、中間細,中空,通體施醬釉,兩端分別刻劃弦紋及蓮瓣紋,紋飾清晰婉轉,簡潔豪放,線條流暢,充分顯示了定窯刻劃花技術的嫻熟,是定窯器中的稀少珍品。該鼓造型、工藝符合宋代人清逸典雅的審美情趣,既具實用性又美觀大方。此類定窯制品傳世極少,應是定窯仿磁州窯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可謂珍貴的上乘之作(圖14)。

定窯,我國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位于今河北省曲陽縣澗磁村及東西燕川村一帶,古屬定州,故名。定窯創燒于晚唐,極盛于北宋,終于元代,歷經700余年時間。定瓷一度成為北宋宮廷御用品。定窯以燒制白瓷為主,同時還兼燒醬、紅、黑、綠等各種名貴的色釉瓷。燒造器物除盤、碗、罐、盒、壺、枕、瓶、腰鼓等日常用品外,還有凈瓶、爐、海螺等佛前供器,造型豐富多樣,裝飾手法繁多,主要是模印貼花、劃花、刻花、浮雕四種,可謂風格各異。
15.金代 定窯白釉刻萱草紋盤
口徑11、高2厘米。侈口,直壁下收,平底。通體施白釉,芒口。器型規整典雅,胎體潔白細致。內、外壁皆光素無紋。盤心刻萱草紋,線條酣暢流利,紋飾纖細清秀,構圖自然生動,雖寥寥幾筆,但神韻俱佳。此盤采用覆燒工藝,即將口部朝下倒扣裝燒。覆燒時,為防止盤口沿與支圈粘連,口沿不施釉,以致露出骨胎,形成毛澀的“芒口”(圖15)。

圖13.2 宋代 井陘窯銀錠形刻花卉紋枕

圖14.1 金代 定窯醬釉刻蓮瓣紋羯鼓

圖14.2 金代 定窯醬釉刻蓮瓣紋羯鼓

圖15 金代 定窯白釉刻萱草紋盤
萱草,又名“諼草”、“忘憂草”。《詩經?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朱熹注曰:“諼草,令人忘憂。”《博物志》記載:“萱草,食之令人好歡樂,忘憂思,故曰忘憂草。”故萱草紋寓意“忘憂、歡樂”。萱草又名“宜男草”,《風土記》云:“妊婦佩其草則生男”,故稱此名。古人認為懷孕婦女佩帶萱草可以生男孩,因此萱草紋又寓意“宜子孫”,有希冀多子多孫、子孫繁衍綿長的美好愿望。
在宋代五大名窯中,定窯是唯一燒造白瓷的窯場。《歸潛志》曰:“定州花瓷甌,顏色天下白。”定窯白瓷,質地潔白細膩,造型規整纖巧。裝飾手法以白釉刻、劃花和印花為主,典雅大方,生動自然,富有立體感。北宋以后,采用覆燒法,致使盤、碗等口部無釉,俗稱“芒口”。定瓷為避其芒,高檔瓷器鑲金口或銀口,堪稱珍品。《吳越備史》記載:“九月十一日,王進朝,謝于崇敬殿,復上金裝定器二千事。”此處之“金裝定器”,即指鑲有金口的定窯瓷器。

圖16.1 金代 磁州窯白地褐彩文字紋虎形枕

圖16.2 金代 磁州窯白地褐彩文字紋虎形枕
16.金代 磁州窯白地褐彩文字紋虎形枕
長31.5、寬18、高9厘米。枕呈臥虎形,虎尾盤至身前近肘部,四肢匍匐,全身繪褐色虎皮紋。虎背為枕面,中心自右向左豎行草書七言氣候歌“春前有雨花開早,秋后無霜落葉遲”,運筆瀟灑嫻熟,轉折流暢,一氣呵成。氣候歌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觀測天象、察看物候、體驗寒暑、把握時令等總結出的諺語。瓷器上書寫民謠諺語等文字,為磁州窯身為民窯的典型特征(圖16)。
自古以來,中國民間一直以虎、獅等為神獸,認為可以鎮宅守戶。因此,這類以猛虎為造型的瓷枕,含有除魔避邪、逢兇化吉的寓意。該老虎雖作伏臥的姿勢,但不失威嚴氣勢,好像隨時準備一躍而起,撲向妖魔鬼怪。該枕在表現虎的神韻的同時,又十分強調裝飾趣味,老虎在威猛之余不乏孩子般的稚氣,逗人喜愛,表現出我國民間藝術中所蘊含的審美情趣和特征。
磁州窯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民窯,以白瓷、黑瓷和白地黑彩或白地褐彩為主要產品。多在胎體表面施化妝土,以遮蓋胎體的缺陷,提高外觀質量和釉的白度及光亮度。裝飾技法主要有劃花、剔花、綠斑、褐斑及珍珠地等。特別是白地黑花,寥寥數筆畫出的圖形,生動無比。磁州窯宋、金、元時期所產瓷枕最為著名,文化內涵豐富,花鳥魚蟲、市儈景物、童叟仕宦、詩歌詞賦無所不繪,可謂是一部歷史民俗圖象。

圖17 金代 磁州窯白地褐彩蓮荷紋枕

圖18.1 金代 磁州窯白釉剔花卷葉紋枕

圖18.2 金代 磁州窯白釉剔花卷葉紋枕
17.金代 磁州窯白地褐彩蓮荷紋枕
長43、寬18.5、高12厘米。枕呈八方形,周邊出檐,平底無釉。枕面以刻劃線分為三部分,以白地黑花為飾。枕面中心繪蓮花、荷葉,兩側繪卷草紋,圖案活潑秀麗,構圖精煉,寥寥數筆畫出的圖形,生動無比。枕面上的花卉紋行筆舒暢流利,花形描繪普遍肥大飽滿,具有典型的民間藝術風格,表現了當時人們傳統的審美觀念。“蓮”與“廉”同音,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廉潔氣質。世人常用蓮花比喻一塵不染的君子,作為高尚品德的象征。“荷”與“和”諧音,荷葉代表“和合二仙”,專門為人類指定姻緣。民間的婚慶習俗中,荷葉飾品代表著兩人可以永結同心、情比金堅(圖17)。
18.金代 磁州窯白釉剔花卷葉紋枕
長26.5、寬18、高10.7厘米。枕呈腰圓形,周邊出檐,前低后高,兩端微翹,平底無釉,底有兩氣孔。枕面用一道刻線作邊框,內剔劃卷葉紋。立壁剔劃一周卷草紋。白地褐花,別具一格,圖案優美,線條簡潔有力。該枕采用劃花與剔花相結合的裝飾技法,背景以劃花處理,主題紋飾及立壁卷草紋飾則以剔花表現。首先于胎體上涂褐彩,后施白色化妝土,而后以尖狀工具刻劃卷葉或卷草輪廓,再將卷葉或卷草處白色化妝土全部剔除,露出褐地,畫面紋飾遂成(圖18)。

圖20.1 元代 龍泉窯美酒清香銘紋蓋罐

圖20.2 元代 龍泉窯美酒清香銘紋蓋罐

圖20.3 元代 龍泉窯美酒清香銘紋蓋罐
19.金代 紅綠彩牡丹花紋碗
口徑9.5、高3.8厘米。侈口,弧腹,圈足。胎較粗,呈淺灰色,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黃。碗內沿及碗底用紅彩繪三道弦紋,內心用紅綠彩繪牡丹花。紋樣秀麗,手法隨意自然,線條流暢具有動感,與鮮艷的色調構成生動的畫面(圖19)。
紅綠彩瓷屬于釉上彩,是在已燒好的白釉成品瓷器上,用筆蘸紅、綠彩料描繪圖案,然后用800℃左右的低溫進行烘烤,使彩料與瓷釉慢慢燒結,在白釉上顯現鮮艷的紅綠彩。該品種首創于宋代磁州窯,開創了在瓷釉上進行彩繪裝飾的新方法,意義十分重大。明、清時期,景德鎮在此基礎上,創燒出了五彩、斗彩、粉彩、琺瑯彩等各種釉上彩新品種,把釉上彩裝飾推到極致。
20.元代 龍泉窯“美酒清香”銘紋蓋罐
口徑25.5、腹徑32.5、高32厘米。直口,短頸,溜肩、圓腹,腹以下漸收,圈足無釉,外底深挖施釉。露胎處呈火石紅色。胎體厚重堅致,腹部裝飾四組對稱的菱形開光,開光內以錦紋為地,分別刻有草書“美酒清香”四字銘文,筆畫流暢,瀟灑自如。開光之間分別飾以折枝菊花和纏枝蓮紋。下腹部刻一周細長的蓮瓣紋。器蓋以圓鈕為中心,用雙線將蓋面分為四部分,分別飾以四季花卉。該罐造型古樸端莊,較為規整,遍體滿刻花紋,釉色青綠,光潔瑩潤,是元代龍泉窯青瓷中的精品。根據器腹部所刻“美酒清香”銘文推測,該罐應為酒器(圖20)。
火石紅,俗稱“窯紅”或“枇杷紅”,指古代瓷器特別是元、明、清景德鎮瓷器和龍泉窯瓷器露胎處所出現的橘紅色或橙黃色的現象,它實際是由于胎土中存在的鐵分子在高溫中流動聚集,燒窯結束時在冷卻過程又被二次氧化而呈現出來的色調,一般都附著于瓷器的胎釉結合處。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元、明以來胎體足部所呈現的火石紅痕,時代越早便越濃重,到清代乾隆初期便漸行消失”,“火石紅:胎體內含有礦物質,在不施釉的部位,受火自然泛出,或有意涂的醬泥,現今景德鎮復制的元、明青花器,以新砂墊燒,或是入窯前新瓷胎的砂底受了潮,也會出現火石紅現象。”

圖19.1 金代 紅綠彩牡丹花紋碗

圖19.2 金代 紅綠彩牡丹花紋碗

圖21 元代 白釉內府銘紋梅瓶
龍泉窯因地處浙江龍泉市而得名,宋代六大窯系之一,以燒制青瓷著稱,是宋元時期南方主要的青瓷窯廠,在中國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開創于三國兩晉,結束于清代,生產瓷器的歷史長達1600多年,是中國陶瓷史上最長的一個瓷窯系,影響十分深遠。元代龍泉青瓷具有其獨特的風格特征:胎體厚重,或釉色青翠,青中帶黃或灰白;或釉色粉青,光澤強,釉層呈半透明。元代龍泉窯的裝飾手法多種多樣,通常有刻、劃、印、貼、捏塑、露胎等;其紋飾題材也十分廣泛,寓意深厚,既有傳統帶有宗教意義的云雷、萬字、如意、八卦等紋飾,又有以動物和植物為題材的紋飾,如:龍、鳳、虎、鹿、鴛鴦、魚、龜、荷花、牡丹、梅、蘭、竹、菊等,同時文字款在當時使用亦比較廣泛。
21.元代 白釉“內府”銘紋梅瓶
腹徑21、足徑14.5、高34厘米。小口略殘,外侈,厚圓唇,短頸,豐肩斂腹,足部外撇,圈足矮淺,沙底無釉。通體施白釉,胎色白中顯露黃斑,釉面有脫落現象。肩部斜向下書寫黑色“內府”二字銘文,字體較為工整(圖21)。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造型秀麗,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明以后始稱梅瓶。最早出現于唐代,宋元時期較為流行,各地瓷窯均有燒制,并創燒出許多新品種。
“內府”最早是掌管王室庫藏的官名,之后亦指王室的倉庫,至元代其含義已有所改變。《元史》中有多處提及各地土物、特產“供奉內府”、“以供內府”、“以貢內府”等,其所指當是皇室宮廷。由此可見,元代“內府”應專指皇宮內廷。此類有“內府”銘文的梅瓶,當是元朝皇家及王公貴族盛酒的器皿。
(責任編輯:郭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