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 張廣安
中國豬業現狀及趨勢分析
中國畜牧業協會豬業分會 張廣安

1.總體情況。1985—2015年全國豬肉產量持續增長,到2015年已達到5671萬噸,但豬肉占肉類比例卻從85%下降到63.6%。1985—2015年全國生豬存欄緩慢增長,到2012年達到峰值的4.76億頭,后受多種因素影響,至2015年下降了5.2%,存欄4.51億頭。1985—2015年全國生豬出欄雖然中間有波動,但大體呈持續穩定增長,2014年出欄73 510萬頭是峰值,2015年則下降了3.7%。1985—2015年全國能繁母豬存欄雖然整體呈增長形勢,但是中間波動很大,1997年、2008年出現過大的下降的波動,在2013年存欄量最多是5 132萬頭,2015年下降了3.7%。1985—2015年全國出欄生豬胴體重在1998年一直呈上升趨勢,1998年達到77.4 kg/頭,后持續下降后增長到2015年又達到77.5 kg/頭。
2.規模與布局。2005—2015年生豬生產成本不斷增長,2012至今基本穩定在1 700元/頭,但生豬生產利潤一直波動,基本呈現三年一個高峰。截止2014年四川、河南、湖南、山東、云南是生豬存欄、出欄、能繁母豬存欄最多的五個省份,生豬存欄1 000萬頭以上的有四川、河南、湖南、山東、云南、湖北等18個省(市)。
3.價格、成本和利潤。2011年以來,生豬、仔豬和豬肉價格不斷波動,在2015年3月觸底,到2016年6月仔豬價格上漲了91.21%,能繁母豬價格上漲了33.77%,豬肉價格上漲了35.75%,白條價格上漲了33.89%,生豬價格上漲了39.81%。
(一)主要影響因素
1.政策因素。2016年初,發布了《中央一號文件》、《農業部一號文件》及《農業部2016年畜牧業工作要點》其中與行業相關的重點內容有:(1)根據環境容量調整區域養殖布局。(2)發展草食畜牧業。(3)種養結合循環農業示范工程。(4)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示范工程。(5)食品安全及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6)養殖業保險聯動機制建設。
《全國生豬生產發展規劃(2016—2020)》,(1)制定發展目標,生產、效率、生態三個目標,其中有兩個重要指標,一是規模比重穩步提高,規模場戶成為生豬養殖主體比重達到52%;二是養殖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大幅提高,要求糞便綜合利用率大于75%。(2)區域布局,提出重點發展區、約束發展區、潛力增長區、適度發展區。(3)八項主要任務。一是建設現代生豬種業;二是提升飼料獸藥產業發展;三是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四是推動廢棄物綜合利用;五是加強生豬屠宰管理;六是構建質量安全追溯體系;七是推進產業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八是強化生豬疫病防控。(4)重點工程與政策:一是良種工程項目;二是廢棄物綜合利用工程項目;三是良種補貼政策;四是調出大縣獎勵政策;五是標準化養殖項目;六是生豬育種補助政策;七是生豬養殖保險政策;九是監測預警體系建設。
2.資源因素。(1)種豬:資源豐富—利用效果差;“重引進,輕利用;重炒種,輕育種”的問題普遍存在;這種現象不改變終將影響到豬業的發展。(2)飼料:原料不足—某些原料嚴重依賴進口。2015年大豆進口8 169萬噸,同比增長14.4%,國產豆類1 588萬噸,進口是國產的5.14倍。2000—2015年玉米由出口轉為進口,增長了82%,2015年進口達47.3萬噸。
3.環境因素。新《環保法》實施以來,規模豬場環保投入增加,運營成本上升;豬糞尿處理難,制約了規模養殖的發展;限養區、禁養區的規劃導致大量豬場被拆,東南沿海地區拆遷了很多豬場,2015年4月,國務院印發《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進一步使近水網區域生豬養殖數量不斷下降。環保問題是養豬業繞不過的一道坎,必須認真面對,環保問題不解決,只能拆遷。解決之道:一是種養結合,這是解決環保問題最為行之有效的辦法;二是生態循環,這是環境保護最科學、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國際上多數國家都將豬糞尿作為有機肥,上地肥田。另外,利用土地流轉政策,采取購買、租種土地的辦法,先建農場,后養豬——種養結合。確實無法解決環保問題時,就應盡快突圍—走、轉為上策。
4.貿易問題。(1)中美豬肉生產成本比較。美國農作物產量高,農產品價格低,玉米價格折合人民幣1 313.5元/噸,大豆價格折合人民幣1.56元/斤。豬肉成本,美國豬肉折算成活豬價,折合人民幣3.47元/斤。2014年,美國由于疫情的原因,豬肉價格上漲,折成活豬價,折合人民幣5.83元/斤,是近年來美國最高的價格。(2)豬肉進出口情況。2016年上半年,豬肉進口76.2萬噸,同比增長1.4倍,豬雜碎進口68萬噸,同比增長76%。
(二)發展趨勢分析
1.豬價走勢。如果未來國家政策沒有明顯變化,疫情穩定,從能繁母豬存欄量走勢來看,未來數月生豬供需仍處于偏緊狀況;規模養殖企業能繁母豬存欄將繼續緩慢增加。三季度生豬價格將在高位波動;中期來看,將緩慢下行;若出現反彈,應不會超過前期高點。生豬養殖企業仍有較好利潤,養殖企業整體利潤比二季度小幅下降,但下降幅度不會很大。
2.調整布局——“區域養殖”正在形成。河北、山東、河南、重慶、廣西、四川、海南7省(市)為重點發展區;約束發展區為京津滬等大城市還有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東等南方水網地區;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云南、貴州是潛力增長區;山西、陜西、甘肅、新疆、西藏、青海、寧夏等7省區是適度發展區。
3.產業模式。產業鏈延伸和升級成為新趨勢,(1)生豬養殖企業,建飼料廠、屠宰加工廠、進入肉類銷售終端,還在養殖基礎上搞觀光農業等。(1)飼料、屠宰加工企業向養殖業拓展。產業鏈的優勢是優化了資源配置,從源頭控制了食品安全,創企業名牌,提升了企業知名度和產品附加值。
4.豬肉食品安全是大趨勢。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食品安全戰略,目標是到2020年,農獸藥殘留限量指標基本與國際食品法典標準接軌,實施獸用抗菌藥治理行動,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信息平臺。農業部一號文件,提出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建設,2005年開始動物標識及疫病可追溯體系建設試點。豬肉要建立食品安全體系,從飼料廠——養殖場——屠宰廠——肉食加工廠——物流配送——餐桌。養豬人有著得天獨厚的養殖優勢,食品安全要靠養豬人。(本文根據會議錄音及資料整理,未經專家本人審閱,如有出入,以專家意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