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邦集團 王闖
中國生豬規模化養殖發展機遇與挑戰
正邦集團 王闖

1.生產成績落后,水平低下。我們國家具有悠久的養豬業歷史,是世界養豬第一大國,也是豬肉消費第一大國,但卻非養豬強國。2015年我國能繁母豬生產力水平平均提到6.5%,PSY值達17頭,
部分規模企業取得母豬PSY平均是26.3頭的好成績,然而丹麥已經達到了28頭,德國26頭,美國是23頭,歐盟平均水平也在22頭以上,我國規模化養殖生產力水平提升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提升潛力巨大。主要原因是養殖還是以散戶為主,規模小、分散、組織性不強、水平不高、勞動力效率低、豬場生產硬件不到位。
2.政府管理成本高、生物安全、食品安全控制難。(1)國家環保政策越來越嚴,2014年1月1日《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實施,2015年1月1日新修訂的《環保法》實施,2015年4月10日農業部下發《關于打好農業面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對養殖廢棄物處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很多養殖場生物安全不到位,沒有隔離舍、建設設計缺乏隔離舍的規劃、缺乏與周邊環境的配合、引種缺乏科學管理。(3)食品安全環節不到位。食品安全標準和要求越來越高,但養豬業由于疫病越來越復雜,疫苗、藥物卻越用越多,用藥不規范,食品安全風險越來越大。
3.資源短缺制約發展。中國人多、地少,養殖環保消納土地少,糧食資源質量不穩定,建設成本、飼料成本不斷提高。
4.缺少長線投資及堅持人、社團、企業。缺少育種、環保、防疫長線投資,國家缺乏育種機制,企業面臨長線投資,缺乏專業團隊的積累,無持續性和穩定性,如育種陷入“引種退化、再引種”的怪圈。
5.人才瓶頸。(1)缺乏規模化豬場的高層管理團隊,從而導致豬場缺乏標準化,定額管理,忽視組織體系及間接管理的體系設計,缺乏規模化管理團隊的打造及培養。(2)缺乏自動化豬場的基層管理團隊。只懂養豬,不懂工業設備、機電技術和工業思維,管理團隊技能缺失。
1.中國作為豬肉主要消費大國,為國內養殖企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
2.只有資本實力強勁的企業才有可能成為未來中國養豬骨干企業,抵御中國養豬的周期性風險。2009年以來,我國能繁母豬存欄遇到前所未有的減少,受環保因素及散戶退出等因素影響,能繁母豬存欄仍處于低位徘徊,目前正是擁有資本實力的大型養殖公司黃金發展期。
3.從長遠來講,政府應該有目標、有計劃規劃類似溫氏、正邦、牧原等骨干企業從育種、智能化、生態化等方面做突破,支撐中國生豬的體系的搭建及完善。
4.國家計劃引導,選擇幾家重點企業作為國家生豬育種活技術重點支撐企業,持續支持,能代表國家生產的體系。

近年來,正邦養殖公司從國外引種總計達2 240頭,是國內最大、引種最多的一家種豬公司,擁有三個國家級核心種豬場。建設規模化、智能化、生態化大豬場,實現種養結合,制作有機肥、沼氣發電等建設符合中國發展需要的豬場。(本文根據會議錄音及資料整理,未經專家本人審閱,如有出入,以專家意見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