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蔚玲
普惠金融背景下安徽省農村金融組織發展研究
蔣蔚玲
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是實現普惠金融目標的重要途徑,也是未來農村金融改革的重點之一。探討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的發展對于構建我國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以及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可持續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文章從闡述我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從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高從業人員隊伍的整體素質等方面有針對性的探討了普惠金融視角下安徽省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的發展路徑。
普惠金融 農村新型金融組織 發展路徑
“三農”問題是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農村金融機構助推中國夢的重要著力點。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三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出現對解決當前農村地區金融服務缺失、增強農村金融機構競爭活力具有重要意義。自2008年安徽省首家村鎮銀行長豐科源村鎮銀行成立后,為安徽省農戶提供了更廣闊的農村金融服務市場,也提升了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各項業務取得較快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農村貸款公司的成立,擴大了農村信貸的投放,有效的解決安徽省小農戶和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近幾年,安徽省積極推動農村金融改革,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取得了較快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
(一)金融組織發展環境有待完善
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組織準入政策出臺后,新型農村金融組織有了較快發展,但對村鎮銀行、資金互助社等農村新型金融組織的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等仍然缺乏政策支持。內部管理制度不健全,尚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財務會計、信貸、風控制度,導致貸款決策上人情貸款等時有發生,易造成不良貸款。
(二)信用風險問題突出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信貸的主要投向是簡單再生產和小規模擴大再生產。傳統的種養業對自然條件的依賴性強,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一旦發生自然災害,農業生產歉收,農民收入減少,就很難還貸款。據調查,當地的農戶或涉農小企業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他們大多數缺少信用評級,貸款業務大都是信用貸款,而農民缺乏有效的抵押擔保物,采用信用貸款的方式為農民融資易產生風險。同時也缺乏有效的風險擔保機制,經受風險能力較差,影響其可持續發展。
(三)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乏力
就已經設立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看,除農村資金互助社設在村一級外,村鎮銀行和貸款公司大多設在城區或郊區。由于目前設立數量少、規模比較小、輻射范圍有限,市場主要還是集中在縣城內,邊遠地區的農民難以獲得金融服務,能享受到的金融服務十分有限。雖然銀監會已在相關規定中明確農村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理念,但由于金融組織逐利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推進的難度較大。此外,我省部分地區農村金融組織長期只辦理存貸款最基本的業務,產品服務缺乏創新,很難滿足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比如農業保險、農產品期貨等覆蓋率較低。
(四)資金來源渠道狹窄
受經營環境、制度安排及自身信譽等因素的影響,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普遍存在著資金來源不足的問題。從經營環境上來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主要設在經濟比較落后的鄉鎮和農村地區,農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手頭閑置資金不多造成資金來源不足。從制度安排上來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也受到了種種限制。村鎮銀行不得跨縣(市)吸收存款,農村資金互助社不得向非社員吸收存款,貸款公司不得吸收存款等規定,直接導致其后續發展資金嚴重不足。從自身信譽來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自成立以來雖然也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但由于成立時間不長,社會認知度不高,客戶認同感較低。農民存款還是偏好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等金融機構。
(五)從業人員素質偏低
從業人員素質偏低是當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面臨的現實問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大多設在經濟相對落后、貧困的農村地區,由于工作環境差、薪酬低,很難聘到學歷高、工作經驗豐富的高素質從業人員,再加上交通不便、生活環境艱苦等因素,絕大多數從業人員是在當地聘任的。盡管按照《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大多數村鎮銀行的高管素質尚可,但客戶經理等從業人員往往是在當地聘任的,他們大多學歷偏低,工作經驗不足,規范操作能力較差,風險管理意識淡薄。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從業人員素質相對較低,專業知識缺乏,業務經驗不足,從而導致較高的操作風險。
(一)堅持普惠金融價值導向
明確中央層面的機構職責,把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發展放在實現普惠金融的總體目標框架內進行。加強普惠金融理念的宣傳教育,加強對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社會績效管理,對“支農支微”和服務“三農”做出明確要求。當前農村資金互助社、農民資金互助社和貧困村互助資金三種資金互助形式,具有合作金融的基礎,應在尊重市場規律基礎上進行整合、引導,構建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金融。
(二)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
農村金融是弱勢金融,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在稅收方案適當給予優惠,村鎮銀行所得稅和營業稅的征收標準應低于其他金融機構。二是構建財政的風險擔保與損失補償機制,發揮財政對村鎮銀行信貸投放的杠桿作用。相關政府部分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資金供求狀況和債務人可承受能力的不同而制定有差異的補貼方案,采取更多的稅收減免和稅率優惠措施增加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組織的經營信心和抗風險能力。地方政府可以在國家允許的范圍內,在國家財政部三年定向補貼等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利用地方財政補貼或稅收減免政策,鼓勵和吸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和進入,還可以根據各省市自身條件,為吸引外資金融機構創造寬松環境。
(三)推進金融產品創新轉型
當前,金融創新重點就是做好服務和產品差異化的創新,開發適應客戶和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持續完善和改進金融服務。一是要密切關注農村金融形勢的變化和發展趨勢,了解客戶日益提升的金融需求。二是金融產品創新要立足縣域實際,切實滿足支農支小金融服務需求,切實滿足居民金融服務需求;金融服務創新要以快捷、高效、便民、安全為保障,著眼于推進農村普惠金融,打通農村金融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全面建成以客戶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的市場營銷體系,全面強化客戶管理,建立資產、負債、電子銀行業務與中間業務的一體化綜合營銷模式,為客戶提供最優化的綜合性金融服務。加快安徽省農村金融產品創新,推廣適合小農戶和中小企業生產和發展的信貸產品。創新銀行的授信模式,改革銀行貸款擔保制度,拓展安徽省小農戶和中小企業的融資方式。比如安徽省推出鼓勵成立聯保貸款小組,發放惠農卡,推出了“動產質押貸款”、“農戶聯保貸款”、“金穗惠農卡貸款” 等多種信貸產品。 金寨徽銀村鎮銀行和江淮村鎮銀行針對生態養殖和林業種植推出了“金生通”、“普惠通”、“種植寶”、“農擔通”等金融產品。
(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
現代社會是信用社會,但目前農村人口信用意識比較低,信用環境比較差,導致農戶和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想借款的借不到,想貸款的貸不出,由此造成市場萎縮、信用萎縮。因此,農村征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鞏固并提高農村金融市場的核心。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服務范圍有限,雖對其利潤獲得不利,但對地區的熟悉程度則遠高于城市中的商業銀行,這種便利條件使金融機構容易掌握該地區農戶的基本情況,如人口、勞動力數量、土地面積、糧食或牲畜產量、固定資產等,這些基本資料是構成農村征信制度的基礎。因此,除了肩負信用宣傳的責任外,農村金融機構更重要的任務是充當信用數據的采集者和完善者。金融機構可以在擴大宣傳過程中獲得信用信息,也可利用金融往來數據獲得,并為每位農民建立信用檔案。建立農村信用體系和信用評價體系,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五)加快金融專業人才隊伍培養
由于農村金融機構的特殊性,相對不穩定的工作性質和艱苦的工作環境難以吸引高學歷、高素養的專業型人才,因此要充分立足切身實際,制定出合理的人力資源長期規劃,堅持“培養人才”和“引進人才”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所在區域培養一批具有金融專業背景和農業技術專長,熟悉當地情況的信貸專員等,逐步改善現有員工薪酬水平以激發其工作熱情,優化薪酬激勵機制,穩定農村金融人才隊伍,提高人崗匹配水平。另一方面結合相對優惠的宏觀金融支持政策,加大優秀專業人才團隊的引進,加強風險控制等培訓,打造符合自身可持續發展的人才隊伍。
(作者單位為安徽外國語學院)
[1] 陸磊,丁俊峰.中國農村合作金融轉型的理論分析[J].金融研究,2006(6).
[2] 汪文淵.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金融體制研究[D].武漢工程大學,2013.
[3] 尹繼志,劉秀蘭.河北省農村金融體系建設及金融產品創新研究[J].河北金融,2009(10).
[4] 唐曉旺.我國村鎮銀行組織創新的路徑探索[J].黑龍江金融,2008(08).
[5] 黎紅梅,李波.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海南金融,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