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山東日照276826)
高職院校環境藝術類專業史論課程教學方法探索
陳坤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山東日照276826)
設計史論是高職院校環境藝術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基礎理論課,目前在實際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問題,主要體現在課程設置、整體規劃、教學方法等方面,影響該門課程的教學效果,筆者在教學方式方法進行了一些初步探索,旨在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史論學習中。
高職;設計史;教學方法
史論課是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必修課程,在設計教育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史論課程教學旨在使學生了解設計的歷史發展狀況,更好地服務于設計實踐活動。目前,我國高職環境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史論教學出現了不少問題:課程整體規劃不合理、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教學方式方法老套等,學生對于“滿堂灌”的教學疲于應付,以上眾多原因都導致史論課的教學效果不佳。
筆者在實際教學中,對于史論教學方法進行了一些新的嘗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堂教學中心由教師轉為學生。藝術類史論兼具歷史和藝術雙重信息,內容量很大,如果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體的話,就會導致年代、風格、人物等一系列信息集中灌輸給學生,學生被動接受,很難消化吸收,更不會去深入思考。況且理論課學時少,若不提高學習主動性,就更加降低了學生對理論課的重視程度。因此史論的課堂教學中心由教師轉變成學生,就能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和鉆研設計史論,從而進化成為自己內心的知識涵養。
2.加強與其他課程的關聯性。高職藝術類專業的學生,理論基礎薄弱,對史論課不夠重視,學習起來很被動。如果能將史論課跟其他理論課和技能課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在學習其他理論知識時也會有史學知識滲透,通過史論學習領悟到的設計理念會在實踐課上運用一番,學習的專業技能時可以在史論課上得到進一步思索,就這樣實現了教學的良性互動,增強了整個教學效果①。
3.擴大教學場地,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課外學習環境。大學與高中不同,課外時間相對充裕,需要學生發揮自覺學習、主動鉆研的能力。為將課堂理論與課余學習更好地銜接,可以考慮合理利用學院資源,建立小型的美術作品陳列館和設計類圖書閱覽室,或者定期組織學生去參觀美術館、書畫大師作品展、優秀畢業作品展,邀請史論專家來進行講座,通過這些方法擴充學生課余學習時間,提高學習主動性。
1.體驗式教學方法。體驗式教學方法的核心在于角色換位,學生通過模擬或體驗教師上課的情境成為課堂的主角。學生根據老師定好的模塊,提前在課下做好充足的準備,搜集該主題相關資料并備課,然后以課堂講演方式將該主題所涵蓋的內容表達出來,并且能夠做到一些擴展和延伸,這樣學生能夠變被動為主動,為了在臺上講好,就要在課下做好充足的功課,對于該主題理解就更為深刻。
2.實踐項目訓練法。與實踐相結合,不再讓史論教學局限于理論學習的范圍,而是以實踐的方式來認識它。主要可行的辦法就是將史論課與該學期的實踐學科結合,例如該學期的史論課學到了巴洛克、洛可可等歐洲宮廷設計風格,同時間開的軟裝設計課程有需要進行室內歐式風格的室內軟裝飾設計,那么就可以指導學生先做好策劃,將史論課學到的與之相關的設計元素、材料、顏色以及內含的歷史文化表達出來,然后用到軟裝飾設計的課程實踐中。
3.興趣引導法。每節課有幾個時間段是學生容易分散精力或感覺倦怠的,尤其是史論信息量較大,如果不采用一些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堂效率就會打折扣。通過在每節課開始、1/3、2/3這三個時間點插入一些與該堂課內容相關的小故事,例如,本堂課的內容是中國魏晉時代的設計,通過口述或者圖片,將當前熱播的影視作品中的建筑、家具、服裝、風俗等呈現給學生,引發學生興趣,提高注意力。
4.調查研究法。引導學生形成主動學習的思維態勢,發掘自身潛能,合理利用課余時間。教師選定一個題目,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做好分工,利用課余時間借助網絡、期刊、書籍、美術館展覽館、家具市場等,搜集相關資料、展開研究,找到史論與現有設計的結合點,學生在調查研究的時候會發現歷史的痕跡,經典的設計理念在繼承、延續、演變,通過這種學習方式,能夠更好地培養其學習能力②。
人類設計的歷史博大精深,對于高職學校環境藝術專業的史論教育,革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勢在必行,讓學生以積極主動的心態接受知識、加深專業認識,將史學精神、思想、理念融入生活和設計實踐中。
注釋:
①王彥明.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教育理論與時間關系的再思考[J].教育發展研究,2010(04):30-35.
②趙湘學.高等學校藝術專業理論課程教學方法創新研究[J].美術教育,2014(04):19-20.
G712
A
1005-5312(2016)29-02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