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文化產業逐步成長壯大,成為具有極大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其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作為內蒙古金三角的重要組成,鄂爾多斯市抓住時代機遇,將文化產業培育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以鄂爾多斯市文化產業為研究對象,分析其發展現狀,探討其發展思路和途徑,為鄂爾多斯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建設性對策。
關鍵詞 鄂爾多斯 文化產業 發展 可持續
鄂爾多斯地區不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更有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如何在現代文明的急劇沖擊下開發鄂爾多斯文化資源,承繼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對于建設繁榮富庶的鄂爾多斯、塑造鄂爾多斯形象、弘揚鄂爾多斯精神具有重要意義。
一、鄂爾多斯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
近年來,鄂爾多斯市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在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引下,將全市5個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的旗區(鄂托克、烏審、東勝、準格爾、伊金霍洛)作為了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大力弘揚民族文化、扶持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先后舉辦了鄂爾多斯國際文化節、亞洲藝術節、國際那達慕大會等多項國際文體活動,各旗區也結合自身民族文化實際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動,創立文化品牌。
2011年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至今,全市累計完成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資80億元,公共文化設施總面積達到139萬平方米,人均0.69平方米。全市擁有文化館、群眾藝術館9個,博物館(紀念館)30座,市、旗文化信息資源共享支中心9個和基層服務點927個,建成草原書屋739個,實現了農村牧區全覆蓋。全市廣播綜合覆蓋率達到98.65%,電視綜合覆蓋率97.96%。舞臺藝術創作成果豐碩,新創重點劇(節)目30臺,排演各類晚會50多臺,創作音樂、舞蹈、曲藝作品400多件,共獲國家級集體大獎4項,單項獎48項;獲自治區級集體大獎30項、單項獎150項。全市已查明各類文化遺址959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有6個項目進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4人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代表性傳承人。傳統舞蹈《鄂爾多斯婚禮》經過市場化、產業化打造、包裝后重新登上舞臺,先后在國內外演出近千場,并走出國門成功在美國上演,反響熱烈,先后榮獲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和國家文華大獎特別獎等獎項,同時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全市在工商部門注冊登記的文化類經營機構達2000余家。民營資本逐漸成為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有力推動者,民營資本參與的成陵旅游區、響沙灣旅游區被評為全國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秦直道文化旅游景區、薩拉烏蘇文化旅游區、上海廟旅游景區、大盟凱德文化廣場、中視文化產業基地被評為自治區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
二、鄂爾多斯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鄂爾多斯文化產業雖然跨入全面提升階段,但仍滯后于地區經濟發展和時代發展要求,需要加大力氣有計劃地向前推進。
(一)產業意識比較淡薄,文化產業市場化程度低
受計劃經濟影響,人們對文化的產業化認識不足,將文化與經濟割裂開來,只注重文化的精神屬性和教育功能,忽視其產業屬性和商品屬性。這種對文化產業價值標準評判的非全面性和非科學性,導致了市場觀念、經營意識以及必要的文化經營管理知識和市場運作經驗的缺乏,從投融資上割斷了文化產業社會引資的渠道,加劇了資本要素在文化產業中的稀缺程度,導致鄂爾多斯市在文化產業的巨大商機面前反應滯后,坐失良機。
(二)文化產業環境不夠完善,文化市場體系構建不夠成熟
從管理體制上說,鄂爾多斯市文化資源配置低下,在項目管理上,包括文化咨詢、項目評估、項目決策、資金運作、成果驗收等,主要由少數政府決策者依據行政指令而不是市場信息來決策;從文化市場體系的構建上說,目前鄂爾多斯市還沒有形成統一開放、規范高效、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沒有健全的交易標準體系,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不夠健全,文化市場的流通體系建設相對薄弱,文化中介機構發展緩慢,對文化產品的推廣策劃和市場運作乏力。
文化產業與經濟發展總體上呈正比關系,鄂爾多斯市的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文化產業的規模、產業結構及其發展。鄂爾多斯市人口規模、土地面積、經濟總量及周邊環境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鄂爾多斯市文化產業的發展規模,同時,鄂爾多斯正處于工業化的結構優化轉型階段,工業占比高,文化產業生產主體單一、尚未形成規模經濟。
(三)文化產業發展中人才瓶頸問題嚴重
文化產業是文化和經濟聯姻的領域,其發展的根本在于擁有優秀的人才,尤其是需要既懂經營又懂文化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鄂爾多斯市文化經營管理人才、科技創新人才十分匱乏,不能適應文化產業新發展的要求,是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目前鄂爾多斯文化產業人才缺失嚴重,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創意人才總量、結構、素質還不能夠適應產業快速發展的要求,二是嚴重缺乏能適應多種產業融合需求的文化產業經營管理人才。這直接導致鄂爾多斯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難以有效挖掘和創新,同時一些優秀的民族文化由于后繼無人而面臨失傳。同時,各類緊缺文化產業人才的引進、激活和培養機制尚未完善,科研院所和高校對文化產業的研究較為滯后,不能很好地為鄂爾多斯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如東聯影視動漫公司和天風動漫有限公司的產品創作均依靠在北京、青島等地的創作基地來完成,造成了制作周期長、經營成本高等問題。
(四)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與整合不足,品牌競爭力薄弱
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關鍵在于文化精髓創造性的增量部分,而反觀鄂爾多斯,由于創新能力不足,缺乏產業化研究運營,其對民族文化資源進行粗放型掠奪式開發,使得部分民族文化資源已遭到破壞。粗放型的民族工藝品制造、文化旅游業、民俗等與創造性相關較弱的產業成為民族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推動力,而真正能夠體現一個城市文化創新能力的科技含量高的影視制作、音像、動漫制作等產業發展較慢,導致鄂爾多斯市文化產品發展緩慢,市場認可程度不高,經濟效益低緩,文化資源與高新技術結合的高附加值和高回報的品牌文化產品難以批量涌現。隨著市場化趨勢進一步加大,先進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將勢必對鄂爾多斯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造成擠壓。
三、加快鄂爾多斯市文化產業發展的建議和對策
(一)鄂爾多斯市文化產業發展的總體思路和發展目標
從總體思路上來說,要解放思想,大力發展文化生產力。始終把文化創新作為文化發展的戰略基點和前進動力,積極推進文化與經濟、科技融合發展,不斷改善文化產業投資環境,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積極培育文化產業市場,構建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體系。從發展目標上來說,要逐步建立結構比較合理、政策體系比較健全、效益逐步顯現的文化產業運行框架,培育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優勢文化企業,形成文化旅游、文化創意、廣播影視、演藝娛樂、動漫游戲、文化會展、廣告、工藝美術等主導文化產業群。居民人均文化消費支出占全部消費支出的比重要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使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和新增長點,使鄂爾多斯市成為西部現代文化產業大市。
(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拓寬文化產業投融資渠道
政府與市場是推進文化產業發展的兩只不可或缺之手。鄂爾多斯市發展文化產業首先要把轉變政府職能這只看得見的手放在首位,積極發揮其對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劃、管理、協調等功能,制定文化產業的中長期整體發展綱要和規劃,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打造一批反映鄂爾多斯市民族文化精髓的拳頭品牌,讓民族文化產業帶來的紅利更好的惠及普通群眾。要在相關配套政策的制定上盡可能向文化產業傾斜,并進一步完善民族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鼓勵民間資本投資辦產業,全方位、多渠道、高標準扶持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
(三)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打造文化產業經營管理團隊
鄂爾多斯市發展文化產業,筑牢民族文化強市基礎,要抓住人才這個支撐點,為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蓄積人才資本。要從“人才興文”的戰略高度出發,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人才選用機制、人才引進機制、人才評價機制和人才激勵機制,吸引人才匯聚,從而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要打造一支懂管理、會經營、善開拓、勇于創新的高素質專業隊伍,要加強文化管理、文化經營、文化經紀、專業策劃、文化產品制作和市場營銷等專門人才的培養。要合理利用當地教育基地,如鄂爾多斯職業學院等,設立與文化產業相關的學科專業,以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為方向,培養復合型文化經營管理人才。要創新完善人才選拔、評價和激勵機制,確立不拘一格、兼容并蓄的識才觀,創造人才脫穎而出的環境。對少數民族優秀文化人才,特別是民族文化遺產傳承人,可以破格大膽選拔任用;對具有民族文化底蘊的從業人員,要加大培養力度。同時,聘請文化產業領域的知名人物為發展戰略顧問,利用鄂爾多斯的經濟優勢吸引“候鳥型”人才,最終形成集聚效應。
(四)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產,整合開發具有鄂爾多斯特色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
鄂爾多斯市要把打造文化產業品牌作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提升地區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挖掘和整合本土民族文化資源,在資金引進、技術創新和人才集聚的同時,不斷提高民族文化產品的轉化和再生能力,努力推出一批能夠代表鄂爾多斯形象、體現鄂爾多斯特色、具有較高品味和水準的文化品牌,加快民族文化特色產業集聚化發展,形成具有鄂爾多斯特色的文化產業集群。要加大對民族文化和瀕危珍貴文物的傳承保護,建設符合鄂爾多斯文化特色的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要繼續發展民族文化旅游業,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拉動關聯系列產品的生產開發;更要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企業主體”的作用,加快影視制作、動漫產業、歌舞娛樂、文化會展等新型文化產業的發展,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要以打造中國西部地區文化強市為目標,將鄂爾多斯民族文化“走出去”戰略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主動加入到國家甚至世界文化產業鏈中,積極分享民族文化產業的“溢出效應”,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
總之,鄂爾多斯市應依托歷史文化資源,發揮文化對經濟的影響力和推動力,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使之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作者單位為鄂爾多斯職業學院)
[作者簡介:丁敏(1982—),女,內蒙古鄂爾多斯人,工商管理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經濟管理。基金項目:本文系內蒙古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鄂爾多斯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NJSY1648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 李冬,陳紅兵.文化產業的基本特征及發展動力[J].東北大學學報,2008.
[2] 樊華,章滌凡.文化轉型與中國文化發展之價值取向探究[J] .當代文壇,2010 (1).
[3] 馬昕瑜.鄂爾多斯文化產業發展與運營研究[D].內蒙古大學碩士論文,2012.
[4] 旺楚格.結構轉型與鄂爾多斯文化產業發展之思考[J].鄂爾多斯文化,2011(3).
[5] http://www.ordos.gov.cn[DB/OL].鄂爾多斯在線.
[6] 鄂爾多斯市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
[7] 鄂爾多斯市“十二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Z].
[8] 鄂爾多斯市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R].
[9] 張志軍.內蒙古文化產業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0.
[10] 張慧娟.美國文化產業政策及其對中國文化建設的啟示[D].中共中央黨校,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