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慶瑞
【摘 要】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日益成熟和移動終端設備的廣泛普及,傳統的高校網絡輿情環境發生了很大改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在研究移動互聯網技術對網絡輿情的影響基礎上,對加強和改進高校網絡輿情工作提出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移動互聯網;高校網絡輿情
隨著我國4G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終端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移動互聯網發展勢頭方興未艾。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2億。大學生是當前社會網絡使用最活躍的群體之一,伴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學生在信息傳遞、情感表達、思想交流方面有了新的渠道,校園內外敏感、熱點話題的發酵與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如何認清和把握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網絡輿情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提高網絡輿情的正面引導作用,降低負面輿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不利影響,即是高校新聞輿論工作的重點所在,也是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責任使然。
1 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網絡輿情的特點
高校網絡輿情的主要群體是在校大學生,他們通過互聯網渠道表達對校園現象、學校管理問題的看法,對社熱點問題的態度,以及自身情緒、情感的釋放,可以說網絡輿情是高校大學生思想動態變化的風向標。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高校網絡輿情出現了一些與傳統輿情不同的新特征。
1.1 輿情參與主體急劇擴大
早期的互聯網主要依靠固定PC終端,信息的傳播受到固定設備的限制。而隨著我國3G、4G移動通訊技術的迅速發展,尤其是智能手機的廣泛普及,使幾乎每一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網絡輿情的醞釀與傳播中。學生通過智能終端設備,將自己的所見、所聽、所想隨時分享到互聯網,這就打破了傳統輿論傳播所受到的限制,使高校學生人人參與其中、人人表達意見成為了可能。
1.2 輿情主體之間的互動性加強
在早期的網絡輿情事件中,各主體在現實生活中多為陌生人。近年來,通過在智能手機上廣泛使用的社交軟件,網絡輿情的主體大多成為了手機聯系人或是現實認識的人。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的單向性不易被大眾接受,但在熟人效應的影響下,信息傳播的信任成本會大大降低,輿情參與主體的互動性明顯強于以往。
1.3 信息傳播速度更為迅猛、突發性更強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智能移動終端設備也可以保持隨時在線。在這個大背景下,任何信息都可以像病毒一樣,得到迅速、大范圍的傳播。智能終端設備的拍攝、錄像、錄音功能,配合無線互聯網技術,可以隨時將身邊發生的故事通過網絡傳播開來,使網絡輿情的突發性大大加強。
1.4 輿情內容更加多元化
高校網絡輿情一般多起源于與學生利益相關的事件,如住宿條件、食堂衛生安全、獎懲機制、評優評獎等具體事件,進而轉化為對學校管理制度、運行機制的討論,甚至上升至社會體制、思想意識領域的層面。隨著新聞客戶端的廣泛普及,許多社會和國際熱點問題也成為了大學生關注的對象,極個別學生甚至熱衷于接觸、傳播非主流意識相態。
2 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工作的新挑戰
互聯網時代在給國家和個人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著較大風險,尤其對高校網絡輿論監管工作提了新的挑戰。
2.1 網絡輿情的生成與傳播速度極速加快,對網絡輿情監管工作的預判和應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傳統的網絡輿情形成、發展周期較長,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絡輿論形成和爆發的時間大大縮短,信息往往以井噴式的速度擴散,這就使以往應對突發性事件的“黃金24小時”法則失效。高校網絡輿情的出現大多與學生的切身利益相關,校園突發事件極易引起他們的強烈關注,而高等教育的特殊地位又意味著一但出現校園特殊事件,將很快演變成社會集體關注的熱點問題。
2.2 移動互聯網時代高校的輿論引導力被逐漸弱化
在傳統的互聯網時代,權威的信息和決策基本上都是由學校發布,在出現高校網絡輿情的時候學校能掌握話語主動權。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尤其是自媒體的普遍出現,使信息源更為廣泛和分散。當出現突發事件時,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工具進行“現場直播”,從而搶先取得的信息發布的主導權;學校管理者處于信息滯后的被動局面,往往選擇暫時的沉默,這就更容易失去輿論引導的最佳時機,進而失去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2.3 當前高校的網絡輿情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部分高校的網絡輿情監管工作者對于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網絡輿情新形勢缺乏清醒的認識。在處理突發事件時,只重視官方媒體的導向作用,忽略了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新局面;在具體工作中仍采用傳統的報告式、通報式信息發布方式,這在追求人人平等、自主意識的新媒體時代,很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反感和抵觸,一些語氣、態度不當的言語,甚至會引起超出突發事件本身的新輿情。
3 移動互聯網背景下高校輿情監管與引導工作的幾點建議
3.1 提升學校輿論引導力,增強話語主導權
在對應突發事件的輿論引導時,學校越早掌握和發布第一手信息,越有可能成為事件的定義者和引導者。學生雖然能夠第一時間通過社交工具發布相關信息,但其發布的信息呈碎片化,真實性無法得到有效保障。學校管理者可以“揚長避短”,在積極、迅速掌握基本信息的前提下,及早發布權威信息,在最關鍵“黃金4小時”引領輿論走向,就能把握輿情的主導權。
3.2 加強網絡輔導員隊伍建設,培養學生意見領袖
建設一支嗅覺靈敏、立場堅定、業務熟練的網輔導員隊伍既是形勢所需,也是形勢所迫。網絡輔導員隊伍應進行專業的培訓,能了解青年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動態,在學生中存在一定的威望,能針對性的甄別、揭穿一些不實謠言,將不穩定因素及時扼殺在萌芽中。事實表明,網絡輿情的形和發展階段意見領袖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高校輿情事件中普通學生更傾向于相信學生意見領袖的觀點。學校應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意見領袖,使其能在網絡輿情中起到傳播正能量、引領輿論走向的作用。
3.3 堅持網上輿論引領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的原則
網絡問題是現實世界在虛擬空間的反映,絕大多數的網絡輿情事件都能在現實生活中追溯其根源,高校網絡輿情也不例外。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往往會訴諸于網絡,進而引發網絡輿情。高校在網絡輿情監管工作中往往重視了輿論引導,忽視了現實問題的解決,導致網絡輿情源頭無法根除,極易出現死灰復燃的現象。引導大學生合理、合法的參與到學校管理工作中,通過適當的途徑去表達自己的訴求,可以有效防范高校網絡輿情的出現。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s://ww.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Fhtm.FF,2016-01-22.
[2]何建.高校大學生網絡輿情特征與管理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5.
[3]邢文雪.自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研究[D].湖南大學,2014.
[4]高珺,周虹.新媒體時代高校輿情應對的誤區與對策[J].高教管理,2014(5).
[5]段洪濤,趙欣.高校網絡圈群的特征及其輿情治理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5(3).
[責任編輯:王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