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萍
摘 要:利他行為是一種自愿幫助他人而不期望回報的行為,是一種高尚的社會實踐活動。但在當前教育中,小學生利他行為的培養遇到多重困難,利他對象選擇廣度小、利他純度差、利他行為具有嚴重的從眾性。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學校淪為升學工具,忽視對利他行為的培養;二是由于家長利己觀點的灌輸扼殺了小學生利他的動機與意愿;三是由于網絡媒體的發展削減了小學生的利他行動力。
關鍵詞:小學生;利他行為;培養困境;原因分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9C-0016-02
2016年4月,廣州市某小區發生火災,圍觀者拍下求助者呼喊求救直至死亡的過程并上傳網絡,該視頻一經出現即引起全社會的熱議。是什么導致民眾在面對火災時冷漠地拍攝?人們對于社會道德的要求和他人的苦難無動于衷,導致這一現象的發生,人們道德冷漠的原因是由于教育中利他行為的培養遇到危機,不能為社會培育出具有積極利他觀念和利他行為的人。由此,本文試對小學生利他行為培養遇到的困境及原因進行分析總結,為教育者培養利他行為提供參考。
一、利他行為的內涵及影響因素
(一)利他行為的內涵
人全部的道德原則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準則中尋求,即在以利他主義為基礎的內心品質中尋求。因此,自孔德提出利他行為以來,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各領域的學者對利他行為進行多方面的探討和研究,對其內涵的界定眾說紛紜,但大部分學者從動機的角度出發,把利他行為界定為一種不期望日后報答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為。但在現今社會,這種毫不為己,純粹利他的行為實屬罕見,給民眾傳輸這種利他觀念,縱然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定,但并不符合人類發展的人性論基礎,如果過分強求很容易使人對利他行為嗤之以鼻,甚至產生逆反心理。
由此,現時代利他行為的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利他者的利他行為是主觀自愿的。即利他者施行的利他行為并非是外界強迫所致,而是出于自己內心的助人訴求。第二,利他者是在理性思考后進行利他行為的,并非一時沖動,或盲目從眾的行為。第三,利他者并非要以損害自身利益的方式進行利他行為。雖然利他者的利他目的是讓受助者擺脫痛苦和無助,但并不反對利他者獲得一定的“個人利益”,這種“個人利益”是指互惠行為——利他行為給受益一方帶來的好處總是大于利他者因利他行為付出的代價,只要這種利他行為在以后的某個時期能夠得到相應的回報,雙方就都會有所受益。
(二)利他行為的影響因素
影響利他行為的主客觀因素有很多,國內外學者主要從利他者因素(性別、年齡、認知、心情)、情境因素(物理環境、時間壓力、旁觀者效應)以及受助者因素(求助者的人際吸引力)這三方面進行探討,但對小學生而言,影響其利他行為的因素主要為以下三個方面:
1.認知因素。小學生認知發展水平低,觀點采擇能力弱,不能設身處地考慮他人的情感和需求。這是影響小學生利他行為的主要因素。
2.家庭因素。父母的利他觀念及利他行為對小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3.學校因素。主要指師生關系與同伴關系。教師的期望和同伴觀點是影響小學生利他行為的主要依據。
二、小學生利他行為的培養困境
(一)小學生利他對象的選擇廣度小
小學生大多選擇有針對性的特定人群給予幫助,很愿意為認同的對象做出利他行為。小學生的利他對象選擇范圍小,多在親緣(與小學生有血緣關系的親屬)、地緣(小學生所在的居住小區和鄰里區域)、業緣(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這三個“緣群”中選擇,是一種在熟悉環境中的利他。此外,在親緣利他中,由于利他行為主要在家庭中進行,多為幫助父母掃地、洗水果等瑣碎家務事,雖然利他行為發生的頻次最高,但對小學生利他行為的局限性最強。
小學生的利他對象局限在熟悉的環境和熟悉的人中,不僅使社會交往能力不能得到發展,也弱化了小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小學生在與陌生人接觸時常感到害羞或害怕,面對陌生人的請求或見到陌生人處于困境時,小學生大多選擇逃避,發生利他行為的幾率低。
(二)小學生利他行為的利他純度差
二孩政策雖已頒布,但社會上仍主要是獨生子女家庭,父母及隔代長輩對獨生子女過度保護,溺愛行為嚴重,使多數被嬌慣長大的小學生利己心理嚴重,喜歡以自己的喜好和需求做事,不懂得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體諒別人的需要,導致利他行為的功利性強,利他純度差。
首先,在學業上,小學生不愿意幫助和自己有競爭關系的同學或是平時表現不好,曾對自己做出傷害(打架、吵架)行為的學生,即使發生利他行為,利他者的利他效果也比較差。其次,大多數小學生只愿意幫助能給自己提供好處的同學,對不能讓自己獲取利益的求助不予理會。最后,有些小學生愿意做表演性的利他行為。在老師或家長面前往往表現出積極利他意愿或主動進行利他行為,以獲取獎勵和榮譽,避免懲罰。但在老師或家長不在的情況下,往往不會發生利他行為。
(三)小學生利他行為的從眾心理嚴重
小學生的成熟度低,對事物的理解認知不全面,導致對家長和教師的依賴性強,往往喜歡按照他人的價值標準進行利他行為,具有嚴重的從眾性。很多小學生只是盲目地跟從他人進行利他行為,并不關心為什么利他、對誰利他、如何利他,只是機械地完成大多數人做或能獲得別人認可與期許的行為。
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會越來越珍視與同伴之間的友誼,同伴的觀點會成為兒童觀點采擇的重要參考。為避免同伴的嘲笑和排斥,小學生多愿意做出與同伴類似或一樣的行為,以維持同伴間的友誼。因此,在進行利他行為時,會用同伴的標準約束自己的利他行為,更多考慮的是同伴的觀點而非受助者的感受,導致利他行為發生的頻率下降。
最后,受媒體影響,小學生會不自覺地模仿自己喜愛的卡通人物或影視偶像的行為,但大眾傳媒給小學生提供的利他認知往往是片面的語言示范和行為示范。小學生將這些片面的、利己的甚至是損害他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觀念作為自己的利他導向,以致對利他行為產生負面影響
三、小學生利他行為培養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學校淪為升學工具,忽視對利他行為的培養
在現代社會,教育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對個人來說,學校成為一個投資場所,上好的中小學是為了獲得進入名校的機會,進入名校獲得畢業證書是為了得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以達到能享受優質生活的目的。正是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學校從育人場所淪為升學工具,除了應試考試所需知識的一切德育、美育培養被淡化,而作為德育重要部分的利他教育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但在素質教育的規定下,在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的要求下,學校又不得不將丟棄的道德教育拾起,用填鴨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利他行為。但這種方式,尤其是對于新事物有強烈好奇心、喜歡生動游戲和實踐活動的小學生而言,是一種猶如處在地獄的痛苦體驗。學校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不僅不能引起小學生的興趣,也會打壓其學習利他行為的積極性。此外,學校對利他行為的培養與現實生活脫節,小學生的利他認知只停留在利他故事中,導致學生思維僵化,不能在生活中真正進行利他。因此,學校對利他行為培養的忽視是導致小學生利他行為培養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
(二)家長利己觀點的灌輸扼殺小學生利他的動機與意愿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小學生在與父母的相處中會不自覺的受其價值觀念的影響,父母的認可與評價是小學生建立自我的主要參照標準,是形成價值觀念的基石。但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拜物教育的影響日益擴大,處在社會生活中的父母也或多或少患上了“物欲癥”,對金錢和利益有著強烈的渴望。但在我們傾力獲取財富的同時,財富也將利己的觀念投射到我們身上,物性向人性滲透,商品的邏輯慢慢代替人性的邏輯。人們的社會角色萎縮,我們會像對待商品那樣對待他人,緊握利益鏈,只看得到對自己有利的一面,漠視別人的痛苦,逐漸放棄了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小學生在患有“物欲癥”的家長的耳提面命下,利己觀念在心中生根發芽,對事對人開始從利己角度出發,利他觀念逐漸讓利己觀念取代,扼殺了利他的動機與意愿,失去利他行為。更有甚者,小學生會為滿足自身的利益而去損害他人,這是小學生利他行為培養處于困境的主要原因。
(三)網絡媒體的發展削減了小學生的利他行動力
信息時代,網絡媒體便利人們生活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人們的利他行為。人們一打開電視和網絡,遠方的苦難和災害便鋪天蓋地呈現在眼前,使苦難具有日常性。但這些承受痛苦的人們是與我們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他們的痛苦對我們而言是一種間接性體驗,只會引起人們情感上的波動,而不需人們有所行動。正是由于電子媒介將苦難日常化、間接化,使人們目睹苦難而沒有行動,久而久之人就逐漸成為冷漠的旁觀者,失去了利他觀念,淡化了利他行動的欲望。小學生從小便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苦難失去了震撼力,對處于痛苦的人們產生同情疲勞,對陌生人的痛苦冷眼旁觀而非上前幫助,這使網絡媒體變成阻礙小學生利他行為的絆腳石。
參考文獻
[1]鄭顯亮,顧海根.國外利他行為影響因素的研究綜述[J]. 外國中小學教育,2010,(9).
[2]徐萍萍,陸愛勇.對利他主義道德教育的再思考[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3]吳潛濤,李志強.論道德利他的本質、類型及其特征[J]. 教學與研究,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