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仕敏
滬滇模式:跨越山水的深情相牽
文/江仕敏
真情實意、真金白銀、真抓實干,滬滇幫扶合作的成功實踐,為東西部協作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上海,中國改革開放的最前沿;云南,曾經的改革開放末梢。中央“對口幫扶”的重大決策,把開放前沿與閉塞邊陲牽在了一起。
1996年,根據國務院統一安排,上?!颇辖Y成對口幫扶協作對子。自此,相距2000多公里的滬滇兩省市跨越時空、攜手相牽,共同向貧困發起了挑戰。
雖山水相隔、千里之遙,但這門“親戚”,一走就是20年。20年間,滬滇雙方共同探索了聯席推進機制、結對幫扶、產業帶動機制等協作方式,不僅為我國東西部協作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創造了東西扶貧協作“滬滇模式”,而且推動滬滇雙方逐漸邁向多區域、全方位的合作,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來自云南西雙版納森林王國的光明九斛堂系列產品深受上海市民青睞
走在革命老區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丘北縣樹皮鄉新寨村,墻體上“滇滬共筑幸福路,攜手共建幸福村”的碩大紅字格外醒目。條條水泥路縱橫交錯,幢幢新樓房鱗次櫛比,村里的百姓戲臺前掛著兩把“大三弦”……60多歲的村民趙忠林說:“要不是上海的‘親戚’幫我們,這樣的好日子還得等些年!”
作為滬滇扶貧協作的一個樣本,新寨村的新貌彰顯的是上海與云南20年割舍不斷的情緣。
在云南,像這樣直接受益于上海對口幫扶的村莊不在少數。云南集“邊疆民族山區貧困”于一身,脫貧壓力重如山。滬滇“結親”20年,上海市助力受援貧困地區換新顏,點亮了廣大貧困地區困難群眾的生活。
在多年的幫扶合作中,滬滇雙方形成高位強勢推進對口幫扶和區域合作的態勢,雙方成立了由省市黨政主要領導牽頭的對口幫扶合作領導小組,強化聯席會議機制,建立和加強高層互訪機制,高位務實推進對口幫扶合作。
20年來,滬滇黨政主要領導共同召開了14次聯席會議,雙方先后簽署實施《關于進一步加強滬滇幫扶合作,攜手參與中國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戰略協議》、《關于加強滬滇對口幫扶與重點領域合作框架協議》、《進一步加強對口扶貧協作的協議》等系列文件和會議紀要;云南省政府分別與上海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簽署《省校戰略合作框架協議》。上海14個區縣2家大企業對口幫扶云南4個州市26個重點縣,云南保山、西雙版納2個州市納入兩省市經濟合作重點區域。雙方組織、教育、衛生、招商、民政等20余部門建立對口合作關系。
幫在緊要處,扶到點子上。云南接受幫扶的文山、紅河、普洱、迪慶四個州市,都是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地區。圍繞群眾最關心、受益最直接、要求最急迫的問題,20年來,上海市共投入資金20多億元,實施了4000多個扶貧項目。同時,參與對德昂族、莽人、僰人和苦聰人等特殊貧困群體整村推進、易地搬遷,并助推獨龍江鄉整鄉推進、獨龍族整族幫扶。如今幫扶模式也由進村入戶、解決溫飽向片區開發轉變。
干凈整潔的校園、生動有趣的科普墻畫、結實嶄新的校舍……走進上海市金山區援建的普洱市寧洱縣那柯里小學,校園內書聲瑯瑯。1993年,那柯里小學就開始與上海市建立了對口支援關系,至今已獲得上海市援建資金237.5萬元。
在文山山鄉,也到處可以感受到來自上海的教育幫扶力量。在西疇縣,最美的建筑是學校,而學校幾乎都掛有“云南西疇—上海虹口”的標示;在富寧縣,上海援助實施了“一個雞蛋一片情、增強體質暖童心”的“山瑤學生營養提升計劃”。
教育、人才為受援地區帶來的是智慧扶貧,而醫療支援則架起了一條無形的“生命線”。西雙版納州自2011年11月被增列為滬滇對口經濟合作重點州市后,與浦東新區開展了友好城區合作,上海先后派駐9批醫療隊共37名專家到景洪市人民醫院幫助工作。兩地醫務工作組入村開展健康體檢實施慢性病防治體檢,組織3批次共29名專家到西雙版納講學,組織西雙版納州3批次共91名醫療衛生單位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到浦東新區學習培訓,使當地衛生系統的管理水平、診療技術、服務質量等方面顯著提高。
2016年5月下旬,上海28家三級醫院與云南28家貧困縣縣級醫院簽訂協議,新一輪為期5年的衛生對口合作交流啟動,上海市28支醫療隊目前已悉數進駐對口幫扶醫院。
隨著脫貧攻堅的腳步愈加堅實,上海對云南的幫扶資金投入也在逐年加大。2015年,上海援助云南資金5.3億多元,同比增長八成多;實施幫扶項目300多項,創歷史新高。
扶貧協作,由“輸血”到“造血”是關鍵。20年攜手,上海并沒有將“對口幫扶”簡單定義在“給錢給物”上,而是在“輸血”的同時,把“造血”機制落實在基層。
辯證看,上海的資金、技術、管理等“發展性資源”豐富,而云南省號稱“生物王國”,“基礎性資源”豐富,雙方互補性很強。
基于這樣的共識,滬滇雙方堅持把產業協作扶貧作為關鍵,把生態環境改造作為基礎,把激發內生動力作為根本,用“發展性資源”激活“基礎性資源”,鼓勵“滬企入滇”、“云品入滬”,通過雙方經貿交流合作提升幫扶地區的“造血”能力。
20年來,滬滇經濟合作累計實施項目近2000個,實際到位項目資金645.8億元,光明食品、金茂股份、上實發展等企業紛紛生根云南,在貧困地區建設農業產業園、原材料基地等,成為“滬滇產業協作扶貧模式”最鮮活的注解。
盛夏時節,云南紅河縣迤薩鎮普所龍村“光明石斛示范園”的鐵皮石斛長勢喜人。2013年,上海光明食品集團云南石斛公司在普所龍村租了30多畝土地,投資建立光明石斛示范園。此外,公司還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普洱市、保山市等地建了10個“光明石斛示范園”,以“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經營管理,直接帶動當地農民“家庭脫貧”。
光明集團在云南的產業投資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2014中國·上海國際食品博覽會暨光明食品節”上,來自云南西雙版納森林王國的光明九斛堂系列產品深受市民青睞,光明1號鐵皮楓斗和鐵皮石斛鮮條等保健食品在連續幾天的展示和試銷活動中天天脫銷。
數據顯示,20年來,上海投入產業幫扶資金4.44億元,實施產業幫扶項目558項,參與培植三七、茶葉、天麻、石榴、核桃、橡膠、葡萄、辣椒等特色產業,建成一批豬、牛、羊、生態雞等養殖基地,催生了一批產業發展專業合作社,有力地提升了貧困地區、貧困群眾的“基層造血能力”。在光明云南石斛公司勐?;氐?00多位員工中,95%是當地貧困地區的農民,目前人均月工資2800元左右,這直接帶動了這部分員工的“家庭脫貧”。同時,該公司還先后幫助200多戶西雙版納州勐??h的失地農戶,利用宅前屋后和自留地,種植鐵皮石斛,并由光明石斛公司按市場價包收,大部分農戶和農業合作社2年就能收回投資,開始盈利,受益農戶平均年收入不低于7萬元。
在上海市金山區對口支援的普洱市江城縣,通過產業項目扶持,預計受益農戶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6869元。
除了基層的產業幫扶,越來越多的大產業項目也在滇滬雙方的努力下在滇落地。2016年7月25日,作為滬滇對口幫扶合作的重大成果之一,恒豐銀行昆明分行聯合恒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上海儀電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等四家企業共同組成的聯合體,與玉溪市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按照協議,聯合體將與玉溪市政府在玉溪市智慧城市及物聯網產業園、玉溪市東片區暨“三湖”生態保護水資源配置應急工程、亞洲財富論壇及金融創新創業產業園和石油天然氣清潔能源基礎設施項目等項目展開合作,上述項目總投資規模約120億人民幣。
在力促“滬企入滇”的同時,滬滇雙方努力搭建特色農產品經銷平臺,組織迎春博覽會、農產品推介會,合作開通“攜手”網,拓展幫扶地區特色農產品進入上海消費市場。云南連續多年率團赴滬參加上海特色農產品交易博覽會,上海西郊國際農產品展示直銷中心云南館推介的蒙自石榴、昭通蘋果、普洱茶、蒙自米線、墨江紫米等云南高原特色農產品深受上海市民喜愛。如今,上海與云南兩地共建的新型對口支援開放性服務平臺——“云品中心”正式在滬投入運行一年多,集聚了上海各類采購商近500家,云南各類農業企業和合作社近千家,為云南農特產品進入上海市場提供質量品質監控、物流倉儲、結算融資、渠道銷售等一條龍孵化服務。
貧困的成因多樣,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教育水平、文化程度低。20年“滬滇扶貧協作”,給云南帶來的不僅是經濟社會面貌的改變,更重要的還在于思想解放和觀念更新,讓受援地區擁有能夠飛翔的羽翼,可以看到更遠、更加廣闊的世界。
2016年6月,九三學社云南省委聯合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利用“滬滇合作”交流平臺,組織上海市專家入滇開展科技培訓和科學普及,在麗江市偏遠鄉村開展近10場專題講座、農科培訓、醫療咨詢等活動,將“百名專家科技下鄉”活動推上一個新的臺階,讓當地群眾受益匪淺。
轉觀念,拓思路,謀長遠,才能給對口地區“授之以漁”。自1995年起,滬滇兩地科技部門就簽署了《關于進行雙邊對口科技合作意向書》,由此展開了滬滇對口幫扶和科技合作工作。
2008年起,云南省科技廳與上海市科委以項目合作為基礎,每年聚焦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攜手組織滬滇兩地的科技交流活動。
2013年,上海市科委與云南省科技廳再次簽署了新一輪的五年科技合作框架協議,聚焦實施云南的橋頭堡戰略,加強兩地科技合作交流平臺建設。
2015年9月,上海市科委與云南省科技廳共同在大理主辦“2015滬滇科技成果對接交流活動”。上海市科委結合云南的特色資源和區位優勢,以對接云南實際需求為主線,共組織了現代農業、食品加工、節能環保、生物醫藥以及信息技術等領域的28家科研院所和企業與云南150多家單位進行了現場交流。滬滇雙方在本次會議上共簽署31項合作協議,意向簽約金額約10.45億元。其中,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節水抗旱稻谷系列產品”通過在云南進行試驗、示范應用,已經逐步在印尼、老撾等東南亞國家的節水抗旱稻試驗基地進行種植,并取得一定效果;上海交通大學利用高校人才及研發優勢與賓川縣華僑莊園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達成合作,通過建立張才喜專家工作站,將交大的葡萄根域限制栽培技術引進云南,引領帶動當地葡萄產業轉型升級。
20年來,滬滇雙方重點對教育、衛生、金融、園區管理、產業開發、片區扶貧開發規劃編制及招商引資等重點領域緊缺實用專業人才進行培訓,共同培訓各類人員51.5萬人次。上海市先后選派9批143名援滇干部到4州市掛職,負責幫扶項目的規劃、實施與推進;選派18批400人開展“青年志愿者接力行動”,選拔804名應屆大學生、研究生參加服務西部計劃;先后派出12批1155名骨干教師赴滇支教,幫助培訓教師9萬多人次。云南省則選派了近300名處、科級干部赴滬掛職、跟班學習。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將完善的理念灌輸到西南的紅土高原,讓發展的“末端”直接對接上“前沿”。
在雙方長期的互助合作中,改革、創新、求變的思想觀念深入人心,使受援地區貧困群眾的科技意識、思想觀念和經營理念發生了轉變,自我發展能力明顯提升。

20年來,滬滇雙方在協作扶貧中,積極爭取社會各界幫扶,也為脫貧形成了合力。
有實例為證,最近3年來,在文山州,上海援滇干部聯絡小組共協調計劃外的項目112個,涉及資金超過3600萬元,主要用于幫扶對口市縣實施教育、衛生、產業發展、人才培訓及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在紅河州,這樣爭取社會力量參與的幫扶項目,援助金平縣建立了兒保免疫門診診療系統,在元陽縣建設流動科技館,支持屏邊縣婦聯推進苗族刺繡的傳承與發展。在普洱,推進了“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建設,發展教育衛生事業和特色旅游業,促進產業培育,實施職業教育培訓。
用上海市合作交流辦人士的話說:如今的滬滇幫扶合作,已由剛起步時上海單向幫扶云南,拓展為在對口幫扶框架下滬滇雙向互動、共同發展、實現共贏;由最初主要是政府間的援助行為,拓展為各類市場主體的共同參與,再發展到包括各類社會團體、民間組織、愛心人士在內的社會各界多形式、寬領域廣泛參與。
20年來,上海市堅持幫扶與合作并重、短期與長效并行,傾注真情實意,投下真金白銀,堅持真抓實干,形成“政府援助、人才支持、企業合作、社會參與”的幫扶格局。20年來,累計實施幫扶項目7527項,投入各類幫扶資金34.07億元,項目覆蓋云南的滇西邊境山區、烏蒙山片區、石漠化地區和迪慶藏區30多個縣,解決了60余萬貧困人口的基本溫飽問題,受益群眾達150余萬。
一串串數字,記錄了滬滇對口扶貧協作20載的成果,也印證了“滬滇扶貧協作模式”的生命力。
歲月倏忽,眨眼已是20年。20年,櫛風沐雨,砥礪前行。歷史不會忘記發生在兩省市跨越時空的“攜手相伴”,人們將永遠銘記漫長歲月里兩省市干部群眾鍥而不舍、守望相助的深厚情誼。朋友越走越近,親戚越走越親。展望未來,滬滇兩地扶貧協作將向著更精準、更深入、更務實的方向邁進。2016年4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與市長楊雄一道,與云南省委書記李紀恒、省長陳豪舉行座談交流會。韓正充滿感情地說,上海和云南合作交流源遠流長,兩地人民感情十分深厚。李紀恒表示,對上海的幫扶,云南人民永遠感恩、永遠銘記!今后要把兩地的沿海沿邊優勢更好發揮出來,構筑合作新格局,讓云南“借梯登高、借船出?!薄?/p>
2016年7月22日,中共云南省委召開常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會議強調,滬滇對口幫扶20年來,上海市投下真金白銀,傾注真情實意,謀劃真招實招,堅持真抓實干,有力推進了云南邊疆民族地區加快發展、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進程。會議就進一步做好滬滇對口幫扶協作工作提出要求。完善機制,精準對接,促進對口幫扶協作全面發展;加大力度,精準幫扶,積極探索兩地全面結對、全面精準脫貧的新途徑新模式;突出民生,強化協作,加大教育扶貧力度、就業技能培訓和衛生領域幫扶;深化合作,實現共贏,尋求滬滇經濟協作結合點,推動兩地產業有效對接;廣泛動員,全面參與,努力形成政府、市場、社會協同推進的幫扶合作格局;真抓實干,務求實效,做到領導工作要實、任務責任要實、資金保障要實、督查驗收要實,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長江水長,見證著上海、云南協力共圓小康夢的決心與希望。

上海捐贈賽復流動科技館落戶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
● 此次浙商總會與云南省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及戰略精準扶貧協議,為云南扶貧開發樹立一面旗幟。民間商會參與社會扶貧開發是一種創新,將大有可為。云南省作為全國扶貧攻堅的主戰場,仍有471萬貧困人口,將全力配合浙商總會開展扶貧工作,實現合作共贏。
——中共云南省委書記李紀恒
● 希望通過云南與浙商總會“全要素、全方位、全空間”的對接與合作,共謀云南東西扶貧協作新布局,共探云南東西扶貧協作新路徑,形成云南與浙商“優勢互補、互惠互利、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打造扶貧協作新模式、新品牌。
——云南省人民政府省長陳豪
● 機會在哪里,機會就在抱怨的地方,機會就在需求的地方。在忙著抱怨的時候就應該去想辦法解決這樣的抱怨,你如果解決這樣的報怨,就會有機會;每個人盡一點點的努力,全力以赴,支持參與投身到這次脫貧,是每個人的機會。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浙商總會會長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