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桂芹(建水縣人民政府縣長)
借“徽派”心匠 雕“臨安”金玉——赴古徽州考察學習古城、古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報告
文/錢桂芹(建水縣人民政府縣長)

建水縣人民政府縣長錢桂芹(左二)率領學習組考察歙縣的棠樾牌坊群
2016年6月17日至21日,建水縣政府組成考察學習組,赴安徽徽州、江西婺源等地區進行了為期五天的考察學習。考察學習組此行考察范圍主要是古徽州境域的保護利用工作,前后考察了歙縣的棠樾牌坊群和徽州古城、婺源的曉起、篁嶺古村落和城鄉規劃館、黟縣的西遞和宏村、績溪的龍川等地,考察內容覆蓋古城的恢復與改造、古村落的保護與利用、城鄉村三級的規劃與設計、鄉村環境衛生整治、古城文化挖掘、城市定位與宣傳等方面。
(一)定位清晰,科學規劃確保風貌統一。一是突出優勢明確發展定位。此次考察范圍涵蓋多個古村落,但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每個古村落的開發能堅持差異性開發原則,強化景區資源特色和文化的挖掘與包裝,使每個村都各具特色、各成規模。如歙縣的“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徽州古城”,婺源的“偉人故里——江灣”“天人合一的生態家園——曉起”,黟縣的“桃花源里人家——西遞”“中國畫里鄉村——宏村”等。每個村落均有各自特點和品牌,旅游者可根據個人愛好選擇旅游路線。二是注重規劃確保風貌統一。考察路線所過之地,皆是馬頭墻、青瓦白墻的徽派建筑風格,整個古徽州地區,都高度重視一村一個特色與整體規劃布局的和諧統一,并注意保持城鄉規劃的連續性,堅持一本規劃一張藍圖一干到底。以婺源為例,十余年前就制定了鄉村房屋建設需按照住建局統一設計并經審批方可建設的規定,現仍在執行。故婺源現保留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5個,省級歷史文化名村9個,“中國傳統村落”19個。三是多規合一推動旅游發展。考察組實地走訪了婺源縣城鄉規劃展示館,展示館以傳統文字圖片模式與現代多媒體設備結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示了婺源縣社會經濟、城鄉建設等成果。現婺源縣已基本建立了一個基礎共通、內在協調、城鄉統一的規劃系統。在《婺源縣國家鄉村旅游度假實驗區規劃》的總領下,有《城市綜合交通規劃》《公共服務設施規劃》《綠地系統規劃》等專項規劃服從整體旅游發展要求,展示出規劃的一致性和實施的長期性。
(二)管理規范,將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一是強化組織保障。在考察的4個縣,都展示出縣委、縣政府對古建筑保護與利用高度重視的共性,都設置了專門的保護委員會,形成縣、鄉鎮、村三級保護管理網絡,并根據各自不同發展重點,設立相應機構進行專項管理。二是注重依法管理。婺源縣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的旅游產業領導小組和旅游管理委員會,出臺了《加快旅游發展的若干意見》,制訂了景區開發建設、景區管理、導游管理、賓館管理、餐館管理、門票管理等6個《管理辦法》,形成了較規范的產業管理運行機制。三是給予政策傾斜。按照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原則,幾個縣市都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進行招商引資,吸引民資和外企參與旅游業的開發。例如婺源采取將旅游資源整體招商形式,政府引導,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現婺源的旅游資源大部分由江西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經營管理,該公司名下現有江灣、大鄣山臥龍谷等12個精品景區,其中國家4A級旅游區4個。景區實行通票,需指紋驗證方可進入下一景區。黟縣則是政府開發與招商引資同時進行,以世界文化遺產西遞、宏村為例,兩者打包申遺,但經營管理模式卻不相同。西遞是村辦旅游公司經營,收入按照人口和房屋兩種形式分配,家族化管理;宏村是租賃給外來企業經營,市場化運作,標準化管理。同時,政府舍得“讓利于民”,尤其在稅收上,歙縣、婺源、黟縣都出臺了相關政策每年按企業新增稅收地方所得部分的一定比例獎勵外商、民資投資企業。
(三)多措并舉,創新古建筑保護方式。明確保護內容,才能有效選擇保護方式。以黟縣宏村為例,該村制定了《宏村古村落保護規劃》,明確了宏村古村落的保護性質、保護對象,制定了相應的保護措施。同時,在明確古建筑的保護內容基礎上,各地都高度重視鄉村環境衛生整治,婺源縣人均40元補貼用于環境衛生整治,每年財政投入環境衛生整治高達1500萬元。
考察地的古建保護方式主要有三種形式:一是“認養”模式,由外商向村民租賃,投入資金維修后進行保護經營。二是整村保護,由政府或引進外資投入資金后進行保護經營。三是縣內異地保護,對于散落在偏僻村莊的個別古建民居,住戶無能力在原址保護的,進行縣內異地集中保護。
對于歷史古街區的保護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開展城區“三小”(小街、小巷、小區)改造工程。二是在原基礎上進行內容提升改造。以“活動著的清明上河圖”屯溪老街改造為例,形成一馬路是以市井風情、民俗為主題的古玩特色街,二馬路是以茶吧、咖啡吧、酒吧、書吧為主的休閑體驗街,三馬路是以休閑旅店和風味小吃為主的文化體驗街。每個街區主題鮮明,一條古街,三種風情。三是加大監察執法力度。以歙縣為例,制定下發《歙縣2015年控違拆違工作實施方案》,由城管執法局加強對違法占地、違章搭建、違法建設行為監管和查處,要求所有建設項目必須嚴格執行規劃,不準超越紅線、不準隨意變更規劃內容。
(四)深掘文化,文旅融合展示地方韻味。一是挖掘精神內涵。黃山市的宣傳定位是“夢幻黃山,禮儀徽州”,古徽州旅游的打造,注重與古徽州精神內涵的有機結合。如棠樾牌坊群的七座牌坊按忠、孝、節、義依次排列,并首次出現女祠,在古建筑基礎上,注重挖掘背后的禮儀文化和對女性的尊重意識,讓游客寓教于樂。再如大型歌舞劇《徽韻》的打造,充分展示了徽商少小離家,勇于開拓吃苦的精神狀態。二是體現徽派文化。如徽州府衙的恢復重現明弘歷年間一軸、五門格局,采取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藝進行修繕,極大展示了徽派建筑、徽派雕刻、徽派盆景等典型徽派文化。三是展示地方韻味。古建筑是靜物,大多屬于一次性旅游消費景區。為提升游客量,考察地區都非常注重節慶活動的利用,在活動開展中展示徽韻。就黟縣而言,徽韻節慶就包括中國黃山(黟縣)國際山地車節、中國黟縣國際攝影節、黟縣桃花節暨“桃花源里賞花游”等節日。
(一)明晰發展定位,完善規劃體系。建水旅游業的發展應逐步由“景區旅游”向“全域旅游”發展模式轉變,構建新型旅游發展格局,實現景城一體、城在景中、景在城中。一是建立旅游規劃引領下的“多規融合”機制。要堅持全域旅游發展理念,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編制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景區景點規劃,堅持系統規劃、協同規劃和精細規劃,注重鎮村規劃與縣級整體規劃的統一。在條件日趨成熟后,應建立一個應用新媒體的城鄉規劃展示館,作為旅游內容的展示和旅游推介的方式。二是堅持規劃與宣傳發展定位相協調原則。建水的宣傳定位是“墨香古城,上善建水”,建水旅游發展規劃就應該服從古城建設、文化內涵挖掘、人民和樂精神展示這三方面的打造。此外,要注重一村一個品牌,一點一個特色,以宣傳語的語言魅力,加上宣傳定位的打造,吸引外來游客。現建水應該廣泛發揮文人等群體作用,為每個景區征集突出特色、打動人心的宣傳語,明確定位,做好規劃。三是加強規劃實施的跟蹤管理機制。在規劃管理上,要由粗放管理向基礎性、規范化管理延伸,由城區向鄉村延伸。對建水古城范圍內新建、改建、擴建項目,堅守保護古建筑“完整性、真實性、延續性”的修繕原則,縣住建局、綜合執法局等相關部門強化日常跟蹤管理,及時制止不按圖紙施工行為,確保歷史風貌協調。特別是要注重將鄉村規劃與總歸的一致性,并抓好審批實施,將城鎮的規劃實施跟蹤延伸至農村。
(二)探索創新保護機制,豐富古建筑、古街道保護模式。建水的古建筑、古街道保護主要是政府行為,保護方式單一,保護內容不夠具體,群眾對于古建筑、古街道的保護意識不強,投入資金量大,效果不夠明顯。可分片區、各旅游村量身制定《保護規劃》,明確該地區的保護性質、保護對象,劃分古建筑的保護層次和保護重點,制定相應的保護措施,并對群眾做好宣傳教育。
對于古建筑的保護,結合古徽州的保護經驗,根據建水實際,可從以下五方面進行嘗試:一是通過異地遷建、棚戶區改造等方式,將一部分很有價值但維修保護難度大的古建筑原住居民遷出,由政府統一收購、統一規劃和維修保護后,再統一出租出售的方式進行保護;二是由居民出資維修保護、恢復風貌,政府適當補助,產權不作變更;三是推廣“認養”模式,建立文物建筑認領保護機制,鼓勵無能力修繕保護的村民將房屋租賃給外商,由外商投入資金維修后進行保護經營。四是由建水古城旅游投資有限公司收購,融資進行修繕保護和改造提升后,通過資本運作和創新經營方式來滾動發展。五是在政府投入不足,旅游資源佳的地區推行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項目建設PPP模式,產權與經營權分離,以社會融資推進古建筑保護。
對于古街區的保護利用,應按照由線及面、由易到難、布局優化的原則,一是依托棚戶區改造項目開展城區“三小”(小街、小巷、小區)改造工程。根據自身財力,從城區內巷道先行改造,內容應含:拆除改造不和諧建筑;實施內外電力線路改造,推進三線下地;增設與街區風格統一的垃圾箱及其他環衛設施;配置消防設施,依托派出所和民兵組織建立機動消防隊;種植綠色裝飾植物,加強古街道美感與生機。二是在改造基礎上注意街區品質的提升。以迎暉路為例,在對古街區建筑恢復的同時,應事先對街區展示的風情與內涵有所定位,規范街區內容板塊,從而在燈光設置和點綴綠化種植時因定位而有所側重,避免精心打造的街區擺布雜亂無章、街區品質不高的情況。三是加大監察執法力度。嚴禁亂搭亂建、以路為市的現象,建立適應旅游綜合產業發展的綜合執法機制和綜合管理機制,主動作為,保護古街區的原始風貌。

學習組考察調研績溪的龍川
(三)堅持全域旅游發展理念,高標準打造旅游景區。建水作為紅河州唯一的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單位,古城和古建筑的保護與開
發應堅持全域旅游的標準:一是景觀全域優化。從2016—2018年,縣級財政每年應安排不低于1億元,撬動社會資本不低于50億元用于推動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以資金保障景觀全域優化;同時,為提升景區品質,應采用財政補貼方式加強城鄉環境衛生整治。結合建水經濟薄弱實際,可分批次進行整治,第一批針對臨安、西莊、南莊、曲江四個旅游重點鄉鎮,第二批覆蓋剩余鄉鎮。二是旅游服務全域配套。旅游服務的配套包括旅游設施的完善,服務質量的提升,智慧城市的打造。應對旅游路線的三線下地、旅游交通、標志標牌、游客中心、安全設施、二維碼導覽、公廁和停車場等細節處加以完善;應從服務質量、衛生要求、旅游接待服務的技術技能、職業道德以及旅游法規、環境保護等行業知識提升旅游從業者綜合素質;應大力打造智慧旅游城市,建立建水旅游數據中心,逐步在重點旅游場所實現免費WIFI、智能導游、電子講解、信息推送等功能全覆蓋。三是旅游治理全域覆蓋。要健全完善建水縣旅游治理、古建筑保護等相關法律法規,讓旅游治理有法可依;要引入先進管理方式和管理技術,完善和規范旅游管理體制。如依托旅發委、旅投公司對商戶實行“旅游接待許可證制度”,定期評定考核;對接待服務人員推行“上崗證”制度,借鑒星級賓館評定辦法,建立農家樂等級評定指標體系、掛“星級牌”等。四是旅游產業全域聯動。全域旅游發展要實現旅游與其他產業的轉型融合,以古城旅游為中心,整合休閑、農業、商業、文化、運動、康療、養老等相關產業,注重發揮旅游業的拉動、滲透、融合、整合能力,延長產業鏈,加快產業轉型。五是旅游成果全面共享。以全域旅游的理念統攬謀劃易地搬遷、美麗家園建設、文物保護等工作,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同時,舍得“讓利于民”,實施好《建水縣加快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獎勵辦法(試行)》,出臺相關政策每年按企業新增稅收地方所得部分的一定比例獎勵外商、民資投資企業,激發投資熱情。
(四)倡導文旅深度融合,大力打造旅游產品。建水旅游主要依托的是古城、古民居、古橋、古井等因素,但不應該是對古建筑、古文物的博物館式陳列保護,而要為游客設計多種活動產品,創造各式情境體驗,滿足旅游者不同層次和不同目的的需要,從而延長逗留時間、增加消費,從而刺激群眾對旅游資源(古城、古建筑)的保護。
建議旅游部門根據建水特色,可考慮串聯成主題分明、動靜結合、特色各異的四條精品線路:建水古城+瀘江煙柳·絲綢廊道鄉村歷史文化休閑游、建水古城+云龍山+曲江田園溫泉康體休閑養生游、建水古城+南莊主題農業采摘體驗游、建水古城+官廳、普雄、坡頭南部民族文化觀光體驗游,每條線路都是特色不同的復合型活動體系,滿足不同游客需求。
在推出精品線路的同時,應充分利用建水縣特殊節慶,針對不同的市場需求特征推出特色旅游產品:如“孔子文化節”,借助該節日紀念孔子、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的主題,以“文廟、崇正書院、學政考棚”等景點為支撐,在建水開展“興禮儀,知榮辱”的主題活動體驗游,在文廟開展“開筆禮”“成童禮”“成人禮”的“三禮”體驗,在“學政考棚”讓游客感受科考的樂趣,夜晚開展猜燈謎、背古詩等文化活動,讓游客在活動中感受古城禮儀之邦的深厚文化底蘊;又如鄉土萬圣節——坡頭祭龍節。利用哈尼族特色節慶,以徒步云上哈尼村寨,品嘗哈尼特色風味,體驗原始铓鼓舞,觀鄉土怪異萬圣節,感受哈尼文化韻味為主線,整合推出展示生命原色的特色民族旅游產品,讓游客在哈尼族的日常生活中感受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和生命的張力。

建水古城臨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