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霞
摘要:當前高校大學生受來自方方面面的影響,包括社會環境、就業壓力等,學生心理出現一系列問題,比如交往障礙、精神萎靡、失落抑郁等。本文將對學生出現這些情況的原因進行分析,并將體育教育納入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中來,對治療學生心理問題提供建議。
關鍵詞:心理健康;心理治療;高校體育
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期,在這一時期高校大學生面臨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會給他們帶來重重困擾,當代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在大學期間他們要離開父母獨自外地求學,同時步入大學后在人際交往和學習環境方面相比中學時期會有很大不同……這些都將給他們的心理造成較大沖擊,甚至造成心理障礙。體育教學的本質就是促進人健康成長、增強體質,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一份子,對塑造學生體格、強壯體魄、鍛造毅力、適應環境、凈化心靈等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當代大學生出現心理障礙的表現
(一)學習方面的心理障礙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大學生平時上課睡覺、翹課、玩手機,一到考試就指望劃重點,臨時抱佛腳,會有什么學習壓力呢?這只是少部分學生在校狀況。大學生因專業不同所學內容不同,專業知識深而廣博,課堂上教師更多的是引導學生入門,學生在課下自己花時間去學習鉆研,對于在高中時期習慣老師猛灌式方法,大學生對這種學習生活多少會有些不適應,在學習中表現出不良心理狀況,比如精力不集中、效率低、沒有學習興趣等。
(二)情緒上的心理障礙
大學生在經歷過大學生活后,思考的問題會越來越多,不再同中學時代一樣只學習。比如會考慮是否考驗、怎樣擇業、適合什么工作等,這些現實問題擺在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面前較為棘手。其次,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很重要,有的人因為性格內向不擅長與人打交道,經常會出現苦悶、抑郁的心理狀況,久而久之,愈加沉默寡言、情緒低迷。
(三)自我認知方面的心理障礙
大學生在中國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群體,是年輕、活力、上進的代名詞,不過部分大學生會出現對自己認識存在偏差的問題。自傲,部分大學生對自己過高估計,以自我意識為中心,優越感很強。自卑,部分大學生認為自己沒有任何長處,不敢表現自己,不愛與人交流,造成心理上的軟弱。虛榮,部分大學生會有生怕別人比自己強的狀態,過度在意個人榮譽,思想包袱過重,精神上時常處于緊繃狀態。
二、體育教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
(一)有助于大學生個人品格的完善
體育教育本身是積極、上進、活躍的代表,在接受體育教學中,可鍛煉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慢慢形成對自我的正確認識,改變自傲、偏激的思考狀態,正確對待周遭的事物,通情達理。形成有自信、自律、自強的良好個性。在體育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如何做一個胸襟開闊的人,不對他人有苛刻要求,懂得包容,樂于助人,相互理解。體育教學有助于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在人際交往方面有較大突破,不再過度自卑、沉默寡言。
(二)有助于大學生思維活躍度的提高
大學生學習需要保持良好的智力活動,而心理狀態是一個人智力活動的基礎,因此大學生心理狀態的調適有利于智力活動的創造。智力活動主要包括記憶力、注意力、聯想力等。當學生心情不佳,情緒沮喪時,容易胡思亂想、心事重重,就會導致精神渙散,思維能力下降。體育教育帶給學生的心理調試能力,將會讓他們很好的解決這些困難,使自己時常保持一種樂觀、鎮靜的樂觀心態,這對保證智力活動會有很大幫助。
(三)有助于增強大學生關于美的意識
體育教學中如健美操、交際舞等課程,不僅能夠陶冶情操,提高學生審美能力,還能有助于學生個人美感的提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不僅僅是肢體動作,還有形體美、姿態美等,這些對學生的藝術創造也有很大幫助。同時通過體育教學,可提高學生交際能力,跨出自我心理障礙,認識到與外界接觸的樂趣,豐富校園生活。
三、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塑造的方法
(一)加強大學生的智能訓練
大學生一般都是處于17-24歲的年齡階段,這一時期正是智力發展的好時機,學生的思維力、記憶力、想象力皆處于最佳時期。大學生通常對新事物接受能力較強,思維反應和活躍度較好,傳統思維的束縛力較弱。智能訓練對于體育教學來說是基礎任務,在學習過程中特別問題特別對待,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對待,探索出與實際相結合的訓練方式,既要訓練基本的認識能力,也要訓練綜合能力,二者合一來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二)注重體育教學的情感教育
心理健康第一任務就是情緒問題,情緒是展示心理狀態的窗戶,是一個人所有內在的外放。大學生正是處于人生中情緒生活豐富多彩的時期,往往也容易受到過多復雜情緒的干擾,所以情感教育必須在體育教學中受到重視。大多數大學生能夠很好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保持朝氣蓬勃的個人狀態,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能力較高,對理性和感性的理解接近承受,但是由于特別情況的影響,部分學生在情緒問題上仍存在明顯的弱點,表現在情緒極易受到外界干擾,大悲大喜轉換過快,難以控制等。因此對大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情感教育很有必要。
(三)矯正學生心理和行為
大學生離開父母獨自求學,但是在經濟上并沒有完全獨立,對父母的經濟依賴較強,通常會發生與父母思想不能一致引發沖突的狀況;在大學里,人際關系的多樣性讓很多大學生不能很好適應,容易與他人產生人際沖突;自我意識的強烈導致在同學中人緣較差,情緒沮喪,不能自已等等,這些其實通過體育活動能得到很好解決。可通過對學生提供心理輔導和治療的方式來幫助他們解決心理問題,學生在傾訴問題時要保持耐心和細心,注重語氣和語速,對于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要長期觀察或者及時送往醫院治療。
四、體育教學手段的運用
(一)理論知識的教學手段
網絡教學法:網絡教學就是利用互聯網的便利性和交互性,利用網絡教育資源,通過及時的網絡答疑,網羅所有學生,搭建網絡體育教學輔導站。在這里,學生可及時了解到最新的心理健康知識,對于不懂的問題可瀏覽網頁查看,懂得體育教學的內涵和目的,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范圍和思維能力。通過互聯網,學生可將自己不愿意面對面說出的心理問題在線與老師進行交流,很好避免了學生的尷尬。
專題講座式授課:這一授課模式主要是針對選修學生,通過幾個課時有目的、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運動意識,讓學生了解保持健身的好處,形成良好的體育教學氛圍。
自主作業授課: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考驗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自覺意識,通常會用到3-4個課時,老師講學生分組布置作業,讓學生自主通過調研或查閱資料來解決問題。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對已學知識很好的鞏固和銘記,結合實際來解決問題,也是個性化教學的體現。
(二)實踐課程的教學手段
網絡自主學習:這種學習方法目前在高校中能普遍看到,通過校園網搭建的體育教學憑條,上傳教學資源后,讓所有學生在網絡上學習,可根據自身實際需要選擇課程,并可間接性對學生進行考核,學生根據學習大綱了解課程分布,分為線上學習和課外實踐兩部分,達到課內外一體化的學習效果。
個性輔導法:每個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學習能力參差不齊,老師可根據學生不同情況,對學生進行個別輔導教學,分為不同層次水平,保證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齊頭并進,達到體育教學的目標。
學生互導方式:老師一對一輔導學生是有困難的,根據自己學習的健身知識,學生間可通過互相學習的方式來掌握所學知識,相互指導、互相學習、互相評價,這種方式既可以促進教學效果的提升,也可以增進學生間的友誼。
五、結語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當下時常發生,學生由于自身認知水平不夠或者條件限制,對心理健康狀況并不能有很好的認識以及尋找有效解決辦法,體育教學的作用不言而喻。體育教學作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調適和心理塑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積極探索體育教學在中國教育中的普遍性將是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解決途徑。
參考文獻:
[1]白震,趙軍,高鳳山,袁鳳生.高校體育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驗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2(04):15-16.
[2]趙長錄.大學生成才與心理健康教育在體育中的滲透[J].四川體育科學,2012(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