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旺秋 李泰輝 楊志前


2005年4月的一天,春暖花開的廣州,一位負責工地小食堂的阿姨在雨過天晴的草地上發現許多野生蘑菇,于是采來做成一鍋蘑菇湯給大家食用。不料吃完半小時后,食用人員陸續出現嘔吐、腹瀉等胃腸炎癥狀,一鍋蘑菇湯造成14名務工人員中毒住院。無獨有偶,2008年9月,同樣是在雨過天晴的一天,一家三口煮食約半斤從自家菜園地采集的野生蘑菇,1個半小時后陸續出現嘔吐、腹瀉等胃腸炎癥狀,被送往醫院救治。
他們誤食的是毒菇,中文學名叫鉛綠褶菇,又稱大青褶傘,是引起毒菇中毒事件最多的罪魁禍首之一。此菇經常在夏秋季節,尤其是雨過天晴后,出現在公園里或道路邊的草地上,甚至在花圃或菜園中,因而容易被人們發現而誤食。
鉛綠褶菇的主要形態特征為個體較大,菌蓋一般有5-20厘米,幼時半球形,成熟后平展成傘形,表面有暗褐色或淺褐色鱗片(中間多、邊緣少)。菌褶幼時白色,成熟后呈鉛綠至青褐色——鉛綠褶菇因此而得名。菌柄長10-20厘米,粗1-2.5厘米,圓柱形,污白色至淺灰褐色,纖維質,表面光滑,基部稍膨大,內部空心。菌柄菌肉傷處變褐色,干時氣香。菌環膜質,生菌柄之上部。孢子光滑,具明顯的發芽孔,寬卵圓形至寬橢圓形,大小為8-12×6-8微米。
鉛綠褶菇分布較為廣泛,在我國廣東、海南、香港、廣西、云南、臺灣等熱帶地區以及湖南、江西、浙江、貴州、四川等亞熱帶地區均有分布。夏秋季節生長在草地、林地、花圃或菜園中。
為什么容易發生鉛綠褶菇的中毒事件?主要是因為人們常把生鉛綠褶菇誤認為與它外貌形態極為相似、可食用的高大環柄菇。而高大環柄菇與鉛綠褶菇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菌褶在生長過程中一直為白色非鉛綠色,這是一般人不容易觀察到的特征。
據作者不完全統計,僅在廣州及周邊地區,自2000年以來,已發生鉛綠褶菇中毒事件約30起,造成116人中毒。鉛綠褶菇所含的毒素為水溶性的生物堿,隨時間與溫度而變化,主要引起胃腸型癥狀。若誤食量大,對肝等臟器和神經系統等也能造成損害。誤食鉛綠褶菇后中毒發病較快,短者數分鐘,多數在10分鐘到兩三小時內,個別可能延至6小時,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可反復排水樣便,嘔吐胃內容物,并可出現頭暈、乏力。重者因嚴重脫水,出現尿少、皮膚干燥、精神疲乏、面色蒼白、甚至虛脫等癥狀,嚴重者血壓下降、意識不清。患者一般無畏寒發熱,這是與常見的感染性胃腸炎的主要區別。鉛綠褶菇一般只出現胃腸道癥狀,當毒蕈毒素排出,患者經對癥處理后,1至2天內便會很快恢復。病程短,預后良好,除具有原發病變或體質極度虛弱者外,極少危及生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