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 趙劼
從1995年開始,中國政府的有關人員參加了由聯合國組織的“政府森林問題工作組”和“政府間森林問題論壇”會議,參與了一些涉及森林認證問題的國際研討。1998年,中國林科院和中國社科院等單位在國內開展了森林認證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涉及森林認證的引入、中國森林認證原則和標準的建立、森林認證國家工作組的組建以及森林認證能力建設等方面的內容。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開始逐步探索森林認證的發展道路。隨著森林認證在全球的迅速推廣,中國作為林業大國充分認識到森林認證在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提高森林經營水平、促進林產品國際市場準入、維持并擴大林產品國際市場份額方面的積極作用。2001年5月,中國成立了“中國森林認證工作組”。該工作組由來自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研究機構、木材加工企業、森林經營單位和新聞媒體等各方面代表組成。工作組秘書處掛靠在中國林科院林業科技信息研究所。工作組召開了一系列研討會和會議,各方代表就中國森林認證的發展道路、認證標準的制定以及所需要的政策措施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向政府和企業提供了一系列有關森林認證的政策建議,并通過出版《森林認證通訊》和開展研討培訓,以及媒體宣傳和推廣活動,推動了森林認證理念在中國的引入和傳播。2001年,國家林業局在科技發展中心設立了森林認證處,負責建立中國森林認證體系,規劃制定和管理森林認證相關活動。2001年7月,國家林業局成立了中國森林認證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協調建立中國森林認證標準與指標體系、制定森林認證政策、開展組織機構建設與運作、加入國際森林認證組織等工作。2002年,森林認證作為一種新的認證制度納入國家統一推動的認證制度中。2003年中國明確提出“積極開展森林認證工作,盡快與國際接軌”,為森林認證在中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2006年在吉林、黑龍江、浙江、福建、廣東和四川6省開展第一批森林認證試點工作。2007年1月在內蒙古(大興安嶺)、廣西、云南、海南、安徽、河北六省開展了第二批試點。 2007年12月,在山西、遼寧、江蘇、江西、湖南、廣東、貴州和陜西8省開展第三批試點。2008年12月,開展第四批試點工作。2011年,國家林業局正式啟動南方集體林區森林認證,江西省靖安縣成為中國南方首個試點。2011年—2014年,全國范圍內共新設立各類森林認證試點38個。其中,黑龍江省7個,吉林省和江西省分別4個,浙江省3個,內蒙古、福建、廣東省分別2個,其余省(區、市)各設1個試點。試點內容涵蓋森林經營、產銷監管鏈、非木質林產品、竹林產品、生產經營性珍稀瀕危物種、森林生態環境服務等領域。
2009年11月,經國家認監委批準,中國國內第一家具有森林認證資質的認證機構——北京中林天合認證中心正式成立。2014年,吉林松柏森林認證有限公司和江西山和森林認證有限公司也成為中國首批森林認證機構并開展認證業務。截止到2015年3月,中國森林認證體系認證了29家森林經營單位的727.86萬公頃森林。非木質林產品認證面積達578.32萬公頃,已有堅果、菌類、山野菜、蜂產品等四大類非木質林產品通過認證并貼標上市,還有21家林產品加工制造企業通過了產銷監管鏈認證。
2009年中國向國際森林認證體系(PEFC)提交了會員意向申請。 2011年7月,中國森林認證管理委員會(CFCC)正式成為PEFC國家管理機構會員。2012年9月,CFCC正式向PEFC秘書處提交互認材料。2014年2月,CFCC與PEFC實現互認完成。這標志著中國森林認證體系獲得了國際主流森林認證體系的認可。按照互認協議,今后凡是通過中國森林認證體系認證的林產品,將獲準使用中國森林認證標識和PEFC標識,通過CFCC認證的林產品將因此獲得進入國際市場的“綠色通行證”。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森林認證也經歷了10多年的穩步推進,越來越多的森林經營單位獲得了森林認證證書,越來越多的企業也獲得了產銷監管鏈認證證書。這些經營單位和企業在開展森林經營或產銷監管鏈認證的同時也結合自身條件創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森林認證實踐與模式,為完善中國森林認證體系提供了寶貴的經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