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錚(北京林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在后喻時代里,一個教師承受的各方面壓力之大、所面臨的困難之多,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時期。如今的教師面對的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學生。過去師道尊嚴,是因為知識掌握在教師手里,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十分單一,離開了教師,學生就無學可學。而現在學生和教師擁有同樣的信息獲取權,甚至在學習、掌握新知識、新技術、新媒體等方面,學生比教師有更多的優勢。由此帶來的壓力使得不少教師都苦不堪言。站在講臺上的教師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自信,教師在學生面前的形象也不再像過去那樣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對此,教師既要有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更要不斷地更新知識,和學生一起學、向學生學。教師的苦,還來自于沒有時間充電,沒有途徑進修,沒有條件補充、完善、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學任務重、科研壓力大、論文要求高,還要應付各種沒完沒了的檢查、評估,沒有時間和精力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教師的苦,還源于無法傾訴。教師天生就是做學生表率的、做學生思想工作的,而他們的苦惱、煩悶卻無處訴說、無人訴說。
@ 姜素蘭{北京聯合大學(校史)檔案館館長}:
筆者認為教師的苦主要在三方面:辛苦付出、艱苦努力和刻苦精神。對于教師而言,苦意味著付出,意味著辛勞,意味著奉獻。沒有教師對學生的辛苦付出、默默奉獻,怎會有學生的不斷成長成才?沒有教師的刻苦鉆研,怎會有高質量的科研成果?現在大學教師的職責是全方位的:既要搞好教學第一要務,竭盡心力地培養好學生,又要搞好科研,多出高水平成果,還有其他社會服務方面的職責。如果沒有辛苦付出、艱苦努力和刻苦精神,是不可能很好完成這些任務的。為了上好每一堂課,教師必須精心準備教案,研究教學方法,推敲教學中的每一個細節,充分考慮每一個學生的需求,可謂殫精竭慮、精益求精。搞科研也一樣,也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正如馬克思所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教師們的辛苦換來了學生們的成長、成才和成功,贏得了學生們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愛戴,獲得了社會的認可和尊重,推動了社會進步和國家強盛,這才是一個教師最大的樂事。
@田陽(中國林業教育學會常務副秘書長):
看待“人師之苦”,需要從主客觀兩方面分析其具體產生根源:是由于社會期望值過高、評價機制過于僵化、教學任務過重造成的壓力,還是教師自身能力與教育發展不相適應所導致。教育是常做常新的一項事業,教師既需要堅守奉獻,更需要創新發展。一方面,教師要進一步樹立正確的苦樂觀,不忘立德樹人、教書育人的初心,秉持“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育人情懷,用不懈的耕耘換來桃李滿天的育人之樂,才能消除因職業倦怠而產生之苦;另一方面,教師要主動應對“本領恐慌”,積極遵循教育教學規律,主動“呼吸”創新教育的自由空氣,厚培教育教學改革的育人沃土,絕不做不思進取的“籠中鳥”。當然,消除“人師之苦”的教育管理體制機制約束也至關重要。教育主管部門需要不斷完善教師評價體系,切實改善教師工作的條件和待遇,加大人文關懷力度,推動教師身心減負,真正將尊師重教的要求落到實處。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廣大教師的職業獲得感,使教師職業真正成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 周曄(北京郵電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其實,從人師之苦到人師之樂,是一種境界的升華!人師就像如水的月光,它充盈于天地之間,一如筆者心中永恒的敬畏與懷想。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一個優秀的老師,應該是‘經師和‘人師的統一。”這就要求我們將學識魅力和人格魅力統一起來;要求我們具有兢兢業業的風范,賦予學生智慧與人格的大愛無疆;要求我們“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在誘惑充裕的世界里,淡定從容,甘為人梯,用燭光精神,照亮學生的心靈,照亮民族振興的復興之路,肩負起中華民族脊梁之己任!所以,從人師之苦到人師之樂,在于師者的“人格修養+精湛的教學藝術”;在于師者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教學功底”。從人師之苦到人師之樂,體現了一名優秀教師的“仁愛之心”能否讓所有學生都成長成才的大境界,體現了其勁頭與情懷能否撐得起打造中華民族“夢之隊”的筑夢人之大境界!那是一種“不畏人師傳道苦,只求桃李滿芬芳”的堅守與豪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