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宇梅(北京服裝學院思政課部主任):
人們常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神圣的職業,經歷了從“先生”到“臭老九”再回歸“先生”的過程,如今高校教師職位成了擇業的熱門之一。年輕人所看中的,大概是一年有兩個自由自在的假期和不用坐班的閑暇,而從教多年的教師們發自內心熱愛自己的職業,并體味因諸多辛苦之上的“甘”。教師的“甘”,源于傳道授業后內心的充盈,繁重的教學讓教師紅燭般燃燒了自我,照亮了他人;教師的“甘”,源于辛勤耕耘后收獲的愛和尊重,悉心的教育換來教師節的賀卡和畢業生的擁抱,著實讓教師幸福滿滿;教師的“甘”,源于孜孜以求、探索未知得到的鼓勵,從事教科研的教師總能有各級各類項目的支持和個人成果的呈現……做教師是幸福的,其成就不以財富數字衡量,而是以成才的學生數計算,其工作成果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使命和責任令教師職業無比榮光。無論多苦、多累、壓力多大,教師只要看到學生就會充滿激情。如果真有機會重新選擇職業,我們還會選擇成為教師。因為做教師苦中有甘、再苦也甘、苦亦是甘。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與其他職業相比,做教師的幸福顯然不是一年多兩個假期。事實上,寒假也好、暑假也罷,教師們基本上也很難休息:沒有結束的上學期工作,即將開始的新學期準備,平日里沒有功夫寫的論文,拖了很久的課題,會把每一個所謂的假期塞得滿滿的。當教師最欣慰的莫過于過了許多年之后,遇到早已不是當年模樣的學生親切地叫自己一聲“老師”,富有深情地講述教師自己都早已忘卻的小事。教師的每一點點付出,學生們都知道、都記得;做教師的幸福,心理年齡總是小于社會年齡,總覺得自己還年輕。身邊的學生總是那么青春盎然、生機勃發,感染得自己都不好意思說自己老了;為了履行好職責,教師們要不斷學習最新的東西、了解最前沿的動態,不斷地更新觀念,不斷地突破自己。在教育和引導學生的同時,自己也在與時俱進。不被時代所淘汰,不就是幸福嗎?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是發自內心的、是無私的,燃燒自己的同時帶來照亮學生的充實和豐盈。當教師最最幸福的,就是看到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和成長。
@ 張小鋒(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有人說,“教師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這種觀點太過悲觀;有人說,教師“起得比雞還早,睡得比狗還晚”,這種觀點太過消極。事實上,社會上任何職業和角色,要做好都不容易;而真做好了,其樂趣和價值都很了不起。相較而言,教師,沒有政治家那樣心累,沒有企業家那樣實際,沒有消防員和警察那樣危險,教師的最大優勢是永遠保持一顆年輕的童心,永遠處于學習和提高之中,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和社會的認可,能擁有相對自由的時間去完成自己的夢想。教師的工作環境是校園,面對的對象是學生;環境是安靜的,對象是天真的,他無需低眉順目看人眼色,無需勾心斗角殘酷競爭,無需降低身段迎合討巧,他只需用自己的道德精神去塑造靈魂,用自己的知識智慧去培育學生。由于每年都要面對新面孔,時刻都會涌現新知識、新事物,所以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充電,而學習充電是其延展生命寬度和深度、豐富人生閱歷的難得機會。這種過程既是一種付出,更是一種享受。教師最大的快樂,還在于看著學生們一天天長大、變強,能夠分享學生的成功和歡笑。
@李愛民(中央財經大學宣傳部副部長):
“人師”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為人師者的最高稱許。相對于“經師”重知識傳授而言,“人師”在傳道、授業、解惑過程中更重立德樹人,以人格力量影響學生。真正的“人師”,應該是幸福感滿滿的。為什么這么說呢?第一,“人師”熱愛教師職業,將教師這一職業作為畢生神圣的事業來做,而不是將其僅僅作為謀生的手段不得已而為之。從事一份從心底里認可,并且愿意為之付出努力的工作,就會有激情,也一定能夠享受因為熱愛而帶來的快樂與充實。第二,人師關愛學生,言傳身教,誨人不倦,而不是只把學生作為機械的傳授對象。為學生傾心付出,自然會收獲學生的銘記、尊重與愛戴。當畢業多年的學生仍然不忘在成長過程中對自己有著深刻影響的教師,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教師的尊重和感恩之心時,教師的成就感與幸福感是無可比擬的。第三,“人師”注重修養自我、完善人格,往往對物質沒有太多太高的要求。他們“謹身修行”,平淡自守,以悉心培育莘莘學子為實現個人情懷的需求,通過桃李天下成就自己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