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 心
提高我國公立高校學費標準的可行性研究—基于教育成本視角
文/關心
近15年來,我國公立高校學費收費標準幾乎沒有變化。而這15年間,物價水平越來越高,辦學成本不斷增加,導致高校資金嚴重短缺,只有提高學費收入才能保證高等教育事業持續運行和發展。本文以一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為例,演示生均教育成本的計算方法,并結合他人的測算數據,指出目前我國公立高校收費標準遠遠低于按國家規定測算的標準。從教育成本補償視角來看,提高我國普通高校學費標準切實可行。
高校;教育成本;學費標準
國家發改委2007年1434號文件公布了中央部屬高校學費標準,并明確規定在其后五年內各級各類學校的學費、住宿費標準原則上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執行標準[1]。事實上直到現在,我國公立全日制普通高校學費和住宿費標準仍然變化不大。特別是教育部直屬高校及北京各高校本科學費收費仍然執行2000年制定的標準。然而,近年來,國家財政向高等教育投入的比重基本沒有增長。而物價上漲、人員工資上漲等因素導致高校辦學成本在不斷增加,高校資金缺口越來越大。除了銀行貸款渠道解決以外,許多高校還用科研經費收入沉淀資金等專項資金來彌補教育經費的缺口,形成了所謂的“內債”。高校內外債的高速增長,給今后的運行和發展帶來不小的隱患。伴隨著高校資金短缺隱憂的顯現,這種危機必然會伺機爆發。到那時,高校的學費標準將很難繼續維持現在水平,必然會提高。那么,提高多少合適?提高的依據是什么?
現行的高等學校收費標準是由1996年12月16日頒布的《高等學校收費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的,它明確指出在現階段高等學校學費占年生均教育培養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過25%,具體比例必須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和群眾承受能力分步調整到位[2]。由于不同地區、不同專業和不同層次學校的學費標準都不一樣,所以教育部將學費收費標準審批權限下放到省級人民政府。假如高校想提高學費標準,就必須提供詳實準確的生均教育成本數據,報學校所在地區省級教育廳、發改委和財政廳審核后報省級人民政府批準。由此可見,計算年生均教育成本非常重要,是申報提高學費標準的基礎和首要依據。

“教育成本”的概念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產生的。1963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舒爾茨(Theodore W.Schulte)把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劃分為提供教育服務的成本和學生上學時期的機會成本兩個部分[3]。1989年,我國學者閻達五、王耕指出教育成本是指教育過程中所耗費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的價值形式總和,從理論上說是指培養每名學生所耗費的全部費用[4]。
A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高校,歷史悠久、學科門類廣泛,具有我國普通全日制高校的基本特征。A大學嚴格按照高等學校財務和會計制度開展會計核算,并使用教育部指定的天財5.0軟件進行會計電算化處理。對于收入、支出和往來科目,啟用部門和項目輔助核算,能夠嚴格按照預算指標控制項目額度。G學院為A大學下屬的以教學為主的二級單位。以A大學G學院為例,其2015年生均教育成本計算過程如下:
(一)確定學院總支出中教育支出金額
G學院2015年全年總支出為2024.16萬元,對應22個項目,包含教學、科研以及專項經費等項目支出,應該將教育支出從中分離。逐一對各項目支出情況進行分析:學院公用經費,主要核算學院內基本辦公用品、水電費等支出,屬于教育成本;外專經費,主要核算學院邀請的外籍教師出入境差旅費,屬于教育成本;教學和管理平臺經費,為以前年度教學經費結余項目,屬于教育成本;學院黨總支經費,核算院黨支部活動費,不屬于教育成本;學院學生活動費,核算本科生社團組織開展活動的支出,屬于教育成本;捐贈款,核算學院接受的捐贈款項,不屬于教育成本;“985”專項經費,屬于教育部專項,具有專門用途,不屬于教育成本;科研經費,用于科學研究的專項經費,不屬于教育成本;事業收入,主要為學院創收收入,是學院公用經費的補充,應該作為教育成本核算依據;合作辦學,主要為學院與國外大學合作辦學支出,也屬于教育支出;其他創收項目基本與教學活動無關,不應該作為教育成本核算依據;科技基金,主要核算以前年度結余的科研經費,不應該作為教育成本核算依據。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確定G學院2015年全年與教育成本相關的支出應該為1927.28萬元,如表1所示,這才是計算G學院生均教育成本的基礎。

表1 G學院教育支出項目余額表單位:元
(二)計提固定資產折舊
計提折舊一直是計算教育成本的重點和難點。雖然新會計制度和資產管理制度均要求高校對固定資產應當每年盤點一次,但實際上很難做到。目前的情況是高校固定資產賬面價值虛高,如何將需要計提折舊的固定資產賬面價值從累計的固定資產余額中剝離出來是計提折舊的難點所在。
A高校目前尚未計提固定資產折舊,也未進行全面的固定資產清查盤點工作。由于無法取得G學院固定資產的實有數據,只能采取分析財務系統賬面記錄的方法來確定固定資產計提基數。2015年G學院固定資產賬面余額1017.54萬元,包含從2005年G學院成立到現在購買的所有固定資產。其中很多資產已經使用較長期限,不能繼續使用或者達到報廢標準,應當予以報廢。根據新會計制度的要求,并參考國家和北京市其他有關固定資產使用年限的規定,筆者梳理了G學院固定資產明細賬,將已達報廢年限的固定資產全部報廢,重新計算固定資產賬面價值。確定G學院資產折舊計提基數為524.46萬元,采用直線法計提年折舊額77.08萬元,詳見表2。

表2 年折舊額計算表 單位:元
(三)分配人員工資
自國家機關和行政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以來,A高校人事制度變化較大,不再像過去一樣都為單一的“鐵飯碗”關系,而是采用全員聘用制。人員構成有編制內長期聘用、編制外長期聘用和臨時聘用三大類。筆者從A大學人事處調取了G學院2015年人員工資的詳細數據,如表3所示。

表3 人員工資明細表單位:元
需要說明的是,G學院成立時間短,主要為教學學院,承擔科研任務不多,且做科研的老師并不參與教學工作,所以可以將G學院人員工資全部計入教育成本。如果是其他科研量大的學院就不能將學院人員工資全部計入教育成本,必須在教學和科研之間按照合理的比例進行分配。這也是筆者選取G學院作為實例研究的主要原因。
(四)生均教育成本計算
G學院為本科生學院,沒有研究生,計算教育成本時無需將各項支出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之間劃分。另外,G學院開設的專業主要為經濟學、農林經濟管理和國際貿易專業,這幾類專業均屬于經濟學大類,培養內容和培養方式相似,生均教育成本相近,所以也無需將各項支出在不同專業之間劃分。2015年G學院在校本科生1052名,將上述步驟計算的成本數據匯總再除以學生人數,得到年生均教育成本為2.32萬元,如表4所示。

表4 G學院生均教育成本計算表單位:元
需要說明的是,在計算生均教育成本時,人員工資成本只需計算在職人員工資成本而不是全部人員工資成本。這是因為根據A大學的人事政策,只有在職人員工資是由學校統一負擔的,從學校人員經費中支出,不從學院支出;其他類別人員工資由學院自行負擔,已經包含在第一項學院教育支出內。
特別指出的是,表4計算的生均教育成本并不是完全教育成本,僅僅包含直接教育成本,不含間接教育成本。也就是說上述計算的成本項目僅包括2014年培養一名G學院經濟學類本科生耗費的學院公用支出、直接教學人員工資、學院管理人員工資和學院固定資產折舊。不包括G學院應該分擔的A大學行政、教輔和后勤部門公用經費、人員工資和累計折舊等支出。
按照《高等學校收費管理暫行辦法》規定的收費標準,用G學院生均直接教育成本乘以25%,得到學費收費標準應該為5792元。而目前A大學G學院經濟學類本科生收費標準為每人每年4000元,可見A大學學費標準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而我們計算的僅僅是G學院生均直接教育成本,如果將間接成本也加入進來,G學院的生均教育成本會更高,相應地學費標準也會更高,應該遠超5792元。但是,A大學不能立刻就申報將G學院的學費標準提高到5792元或更高,這是因為不同高校教學和管理水平都是不一樣的,日常運行中肯定會存在不同程度的浪費現象。這種浪費也會增加高校的教育成本,所以不能僅僅以某一高校的教育成本數據作為提高學費收費標準的依據。
很多學者都對我國高校生均教育成本進行過測算:王小業計算出西安一所高校2011年經濟學類本科生生均教育成本為7229元[5];陳強計算出浙江一所高校2011年經管學院生均教育成本為12,883.31元[6];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曹淑江教授準確計算出中央部委直屬高校全國生均教育成本2011年為47008元[7]。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即使同一年的生均教育成本在不同地區也不一樣,這是由于我國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均衡造成的。此外,同一地區不同級別的高校辦學成本也不一樣。部屬重點大學,具有良好的學術氛圍和辦公條件,更容易吸引高層次教學人才,辦學成本相對普通高校必然會高出很多。因此,目前急需有關部門組織教育經濟學專家和經驗豐富的高校財務人員成立項目組,收集整理全國普通高校財務和資產數據,測算我國不同地區、不同層次和不同專業教育成本,并計算出標準生均教育成本。“標準生均教育成本”才是提高學費標準的依據。
2000年我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為9333元,2013年為51483元,增長4.5倍;2000年我國居民消費水平為3632元,2013年為15632元,增長3.3倍[8]。15年來,在我國城鎮居民收入增加、消費能力增強的情況下,教育部直屬高校學費標準卻未提高,其他公立高校學費標準增幅也不大。這既不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也不利于實現教育的公平和公正。
無論是A大學生均教育成本的測算數據,還是其他高校生均教育成本的測算數據,以它們為基礎計算的學費收費標準均遠遠高于現行收費標準。所以提高我國公立高校學費標準既符合法律規定,又是我國經濟迅猛發展情況下的必然要求。對于少數農村和偏遠地區的貧困學生,可以通過獎學金、助學金和助學貸款等方式解決其入學繳費困難。總之,為促進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增強我國高校的國際競爭力,提高我國公立全日制普通高校學費收費標準勢在必行。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公布中央部屬高校學費標準的通知(發改價格[2007]1434號),2007.
[2] 國家教育委員會,國家計劃委員會,財政部.高等學校收費管理暫行辦法(教財[1996]101號),1996.
[3] Theodore W.Schulte.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3.
[4] 閻達五,王耕.教育成本研究.高等學校的管理改革與效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5] 王小業.高等學校教育成本核算體系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學,2012.
[6]陳強.高校教育成本核算體系研究[D].山東:山東科技大學,2012.
[7] 曹淑江.我國高等教育成本與學費問題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4(05):45~47.
[8]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1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大學財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