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國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114-01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可見,探究性學習方式成為了閱讀教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它是對傳統的接受式學習的一種變革。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運用探究性學習方式有利于轉變學生接受式學習中"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況,把學習變成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有利于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把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一言堂"變為學生的"多言堂",使學生更好地自主、合作、創造性地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但是,在現今的閱讀課堂上,學生往往因為教師高高在上、氣氛嚴肅而不敢問、不敢講,壓抑了學生主動探究的熱情。其實,教師只要營造一種寬松、愉悅、民主的學習氣氛,就能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因為此時此刻,學生正處在一種放松狀態,思維極易活躍,敢想、敢問、敢說、敢做,能夠產生積極的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心理取向。所以,教師在課堂上應創設情境、營造氛圍,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欲望。
1.把激情帶進課堂
事實上,教師在課堂上缺乏激情時,聲音晦澀,面無表情,沒有一種表現的欲望和沖動,課堂沉悶,就會使學生注意力分散,無精打采,顯得很煩躁厭惡,流露出的是一種不屑的冷漠與嘲笑;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充滿激情,聲音洪亮,表情豐富,講到興奮時手舞足蹈,妙語連珠,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就會積極響應,流露出渴求、贊賞的眼神,課堂充滿歡樂和笑聲。由此可見,我們的教育其實就是用自己的思想去撞擊學生的思想,用自己的激情去點燃學生的激情,用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的情緒。當教師以飽滿、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上好每一堂課,以自己的激情去激勵學生的情感,用精煉的、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帶動學生的情感時,又何愁學生不主動去學習、去探究呢?
2.把微笑帶進課堂
教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播者,應該懂得尊重與被尊重,但是有的老師過于強調"師道尊嚴",以尊者自居,樂于擺出一副拒學生于千里之外的架勢,似乎對學生展現一個微笑就失去了自己的"威嚴"。面對這樣的老師,學生只有中規中矩,安分守紀了。記得一位學生在日記里寫道:"上課時面對你提的一個小問題,我高高舉起了手,希望能用我正確的回答讓你一直繃緊的臉露出笑容。可是看到你怒目而視的眼光,嚇得我已經到了嘴邊的答案,像小鳥一樣偷偷飛走了……" 可見,居高臨下的教導雖然顯示了教師的權威,卻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展現個性,發揮創意。教師只有給學生一個真誠的微笑,才能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與信任,才能增添他們的勇氣與自信,才能讓他們暢所欲言,盡情地展現自我。教師只有進行"微笑教學",才能讓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增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視的、被關注的,從而縮短與教師的心理距離,營造樂于探究的氛圍。
3.把趣味帶進課堂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采用具體、形象的方法和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江轉娣老師在執教《可愛的草塘》一課時,沒有直接板書課題,而是以生動的畫面、優美的音樂,把學生帶入一片綠草茵茵、鷺鳥低飛的草塘中,學生仿佛身臨其境之時,不免產生疑問:多么美麗的地方啊!它叫什么名字呢?在什么地方呢?這時再揭示課題,學生讀題后又產生疑問:草塘是怎么樣的呢?課文又是怎樣描寫的呢?……"學貴有疑",課伊始,就使學生滋生探究欲、學習趣。
4.把民主帶進課堂
課堂的教學是"以引導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的,在課堂上,教師要贊賞學生的各種奇思妙想,允許學生發表各自不同的想法,包括與教師所需要的答案有不完全相同的意見,做到不輕易否定,把思維的空間留給學生,把說話的機會讓給學生,使學生在做學習主人的意識支配下自主探究。在課堂上可以經常用"請你大膽地說!""想讀嗎?想怎樣讀?""你是怎么想的,請說說理由。"等等。如:在學習《草船借箭》一課時,有學生提出諸葛亮應該是"騙"箭而不是"借"箭,我在學生爭論不休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各自說說出理由,自己也以同伴者的角色一起參與討論,幫助學生理解到諸葛亮會將騙來的箭射還給敵方,明白到課文用"借"更準確。這一充滿平等、民主氣氛的環節,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學習的樂趣,滿足了他們的探究欲。
課堂氣氛是"一種微妙而又波動的反應"。當老師給學生營造了一個愉快、寬松的氛圍,一個毫無壓力的環境時,學生就會放松心理,情感自然流露,思想任意馳騁,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最大程度地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和主動探究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