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璐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李斯特鋼琴改編曲《埃爾納尼》的演奏探析
易璐
(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東廣州510006)
本文以李斯特鋼琴改編曲《埃爾納尼》作為研究對象,探索作曲家如何以鮮明的個性語匯來進行音樂表現,對其從中展示的鋼琴藝術特色進行歸納和總結。
李斯特;埃爾納尼;演奏技巧
年輕的李斯特在1849年以威爾第歌劇作品《埃爾納尼》中第三幕的終曲大合唱《尊貴和榮耀歸于查理五世》為音樂素材,改編成了鋼琴獨奏曲。該曲在結構上和原作基本一致,有著一定的邏輯性,與另一改編自《弄臣》的經典曲目有著類似之處,樂思浮想聯翩,每個樂段間作巧妙的連接處理,是典型的李斯特變奏幻想曲式風格。
鋼琴家安東·魯賓斯坦曾評價說:“他(李斯特)簡直不知道難度為何物,一切高難度技巧在他手下不過兒戲一樣?!彼难葑嗾軐W是:“比起追求每一細節的正確性,更重視在舞臺上的演奏……利用響亮的、最大的瞬間力量,從鋼琴上追求管弦樂式的音彩效果”炫技對他而言,是自然的常態流露,而非刻意的炫耀造作。在李斯特的鋼琴音樂中,經常能見到較大篇幅的連續八度的運用,以及音階或半音階快速八度、分解和弦式八度跳躍、雙手八度等等。
要達到作品中琶音分解和弦快速流動的效果,小拇指的主動性至關重要。通常來說,小拇指與無名指相對其他手指缺乏獨立性與力度,但是在演奏長線條的旋律時又常常擔當重任,要想獲得同其他手指一樣的速度和力度,必須從慢速的均勻練習開始。
在作品《埃爾納尼》中,李斯特加入夸張的柱式和弦與雙手級進上下行的跑動,追求一種外在的表現形式。在風馳電擎般的演奏速度中始終保持著堅定輝煌的強力度,這一點是很難辦到的。而演奏快速的八度、和弦時,則應注意使用大臂的甩動自如地來傳遞全身的力量,以指尖感受“抓”鍵的感覺。尤其是對待織體飽滿的七和弦時,需要動用全部的臂力,甚至是全身的力量。手腕一定要作堅固的支撐作用,不能有任何的放松,手指要站穩。在這個過程中,手臂、肘關節以及肩膀都必須非常松弛,身體要坐直才能將力量毫無阻攔的傳送至手掌、手指,這樣才能使得連貫的八度演奏清楚又具有彈性。
在演奏快速的華彩樂段時,觸鍵應輕巧明快,把握緊湊的節奏,切勿機械式的數拍子彈奏。在極弱時連奏華彩片段,音量和表現力方面都是很難做到的,此時對手指的控制力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演奏時一般不運用臂力,只用最簡單的手指觸鍵來完成。

李斯特以其自身豐富的閱歷與人格魅力為作品的改編注入了更多的思索與追求。他所有的炫技并非毫無目的的自由發揮,而是根據劇情的需要,配合人物的心理狀態變化,加強表達強烈和深刻的情緒表現?!斑B最微小的細節都是一絲不茍地忠實反映出原作的精神?!笨梢哉f,從來沒有過像李斯特這般盡職的作曲家在作品中使用如此詳盡的表情術語,以求后人對他作品的正確理解。如:largamente(寬廣地、莊重地)、leggiero(輕巧的)、marcato(清晰的)、con somma passione(熱情洋溢地到達終點)、dolcissimo〔甜美的〕等和非常可觀的速度及力度記號來詮釋,以幫助演奏者盡快進入到作品的世界。

對于音樂情感的追求不只在于關于瞬間的感受,而在于整體化的統一。對于李斯特所代表的浪漫主義時期音樂家,表達情感是一切作品的最終目的。與巴洛克、古典時期的嚴謹作風不同的是,浪漫主義音樂家對待節奏與速度上會有意識的進行一些自由的伸縮。持續的弱音炫技后,李斯特運用了rinforzando(突然增強)來表現歌劇中的矛盾沖突,一個華麗的琶音清脆無比的劃過,將音樂帶向了康塔塔式的合唱中來。開始時由弱音力度進入,不斷填充和聲織體,將柔和的旋律極盡可能的展現在眾人面前。為了豐富層次上的美感以及彌補和聲調性上意猶未盡的歸屬感,在這個樂段中,屬七和弦到主和弦的解決都被李斯特烙上了ritard(漸慢的)的標語,更進一步的將情緒渲染起來,熱情洋溢的到達終點。
李斯特把鋼琴看做他自身存在的一部分,這位“嘩眾取寵的鋼琴大師”在鋼琴演奏、創作、樂隊指揮、作曲教學、評論等方面都涉獵極廣,他留給后世津津樂道的除了顯而易見的華麗技巧外,還有作品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
[1]周小靜.鋼琴之王李斯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2]向乾坤.簡析李斯特由歌劇改編的鋼琴曲--以弄臣為例[J].四川戲劇,2010(01).
[3]陸晏清.淺析李斯特改編自歌劇的鋼琴曲及演奏技巧[D].武漢:華東師范大學,2012.
J624.1
A
1005-5312(2016)08-007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