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程誠
摘 ? 要:竹富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給環境藝術提供了豐富的素材,竹文化與中國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并在整個民族的文化進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竹文化在現代環境藝術中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應從文化、美學及現代設計學等方面著手,研究竹在現代環境中的應用,進一步傳承、弘揚我國悠久燦爛的傳統竹文化,使其服務于現代生存的環境。
關鍵詞:環境景觀;竹文化;竹景觀
中圖分類號: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6-0054-01
一、竹文化的內涵
中國被譽為“竹文明的國度”。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竹是物質生產的重要資源,同時也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涵,形成了別具一格的中華竹文明,積淀成為源遠流長的中華竹文化。竹文化是“竹制物、以竹為表現對象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心理的總和”。竹制物是物質文化的范疇和精神文化的范疇的結合。
竹和我國建筑的關系密切、源遠流長,在漫長的建筑活動中成為宮廷建筑和民間建筑的重要材料,而且在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今天,竹與現代建筑建立了密不可分的關系。竹以其輕便、結實、廉價的優點,成為建筑工人搭架、鋪板的重要材料,和鋼材、木材同為建筑工地不可或缺的建筑材料。竹也作為一種新型的裝飾材料,廣泛地應用于中國現代化住所之中。
在精神文化方面,竹文化以其豐富和獨特的內涵影響著中國人的審美觀、審美意識以及倫理道德,對文學、繪畫藝術、工藝美術、園林藝術、音樂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竹在景觀中的作用
竹能與自然景融為一體,在庭院空間、建筑周圍環境的處理上有顯著的效果,易形成優雅愜意的景觀,令人賞心悅目。
1. 統一、協調空間。小葉龍竹、紅竹、早竹、撐麻竹、黃金間碧玉竹等面植或線植、帶狀的列植,可使公共開放空間中的景致和諧劃一,如公園綠地、人行步道的綠化帶。用竹類做綠籬,會使景物更加明顯,增加多樣化的美感。
2. 強調空間。強調空間主要以點綴式處理手法,作為點綴配景的竹子應運用形式美的規律,同時充分考慮竹子的色彩、形態、質感、體量等觀賞特性,以達到竹與園林要素的統一協調。
3.分隔空間。采用竹籬形式,將景區劃分為大小不同的空間,并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選用各種高度不等的竹類形成各種高度不等的綠籬,借以劃分大小不同的空間,形成各種觀賞或功能區域。
4. 隱蔽空間。由于建筑物立面或環境景觀存在缺陷,我們可以種植高大的竹子來隱蔽。也可以利用高大叢生狀的竹來掩蓋環境,達到似有似無的效果。
5.柔化線條。選擇較低矮的竹類,如觀音竹,在屋基、墻角種植,以其獨特的形態柔化建筑物的生硬線條和粗糙質地,使得空間顯得和諧而有生氣。在亭、堂、樓、閣、水榭附近,栽植數株翠綠修竹,不僅能起色彩和諧的作用,而且陪襯出建筑的秀麗,亦可使人體會到白居易所說“映竹年年見,時聞下子聲”的那種情境。
6. 襯托景物。運用叢生型的竹類,如綠竹、花吊絲竹等,在空間中襯托或指引出景物,使得景物因其竹形大小、形態外貌、色澤和質地等的對比而突顯出來,從而達到引人注目的效果。
7.改造地形。竹可以與地形相結合,強化或削弱由于地形變化所形成的空間。在進行環境藝術設計中可以應用這種功能巧妙配置竹子,形成高低起伏或是平緩的地形景觀,與人工地形改造相比,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竹在環境中的配置方法
1.孤植。孤植界面并不意味只有一株植物,可以是兩株三株植物緊密的種植在一起形成一個小的單元界面,同單株植物的界面效果相似。
2. 叢植。三株以上同種或幾種觀賞竹組合在一起的種植方法稱為叢植,這是一種要求較高、藝術性較強的種植方式。在觀賞竹類植物配置上常常運用這種方法。
3.列植。是沿著規則的線條等距離栽植的方法,是快速營造竹景觀環境的最佳方法,如選用竹作為成列的綠籬,既美觀又實用。
4.面植。面植是株數較多的一種栽植方法,將竹作為一個群體種植,這種種植方法突出了群體美,以群體的氣勢給人以感染力,在濤濤竹海中更能體會到竹的清幽挺秀、超俗脫群的韻味,使人產生返樸歸真的感覺。
5.盆栽。在縮龍成寸、聚景于缽的盆景中,竹也是極佳的品類。竹盆景是把大自然的竹景美景濃縮于盆中的藝術。
四、結論
竹以優美的形態及豐富的人文內涵,給現代環境藝術設計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素材,中國竹文化深厚的意蘊對竹子造景產生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以竹造園,竹因園而茂,園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園因景而顯。無論是紛披疏落竹影的畫意,還是以竹借景、障景,或是用竹點景、框景、移景,都能組成如詩如畫的美景。竹文化在現代景觀中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竹除了配置園林景點,深化園林意境之外,還有凈化空氣、調節氣候等生態功能,竹子與人類的關系將更為緊密而深遠。
參考文獻:
[1]王平.中國竹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關傳友.中國竹子造園史考[J].竹子研究匯刊,1994(03).
[3]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4]黑格爾.朱光潛(譯).美學(第3卷下冊).[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1.
[5]李澤厚.美的歷程[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