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宇婷
摘 ? 要:日本浮世繪是日本頗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眾所周知,浮世繪的起源和發展與中國畫息息相關,但其并不是單純的復制,而是不斷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從而發展為一種頗具日本特色的代表性藝術。本文從浮世繪中蘊含的民族特色為切入點,從而進一步分析日本人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
關鍵詞:浮世繪;民族性;拿來
中圖分類號:J205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6-0074-01
眾所周知,許多文化的起源并不是“本土”產物,但在其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卻成為了本民族的代表特色,而大和民族就將這點發揮得淋漓盡致。若在其中談及日本的藝術形式,浮世繪藝術就是典型的例子。
一、浮世繪簡介
浮世繪是日本文化中最燦爛同時也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它是在日本江戶時代興起的一種獨特民族特色的藝術奇葩,也可以稱之為“錦繪”。其題材豐富多彩,有演劇、古典文學、和歌、風俗、地域傳說、肖像、靜物、風景、文明開化、皇室、宗教等。
“浮世”一詞源于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回和人世的虛無縹緲,即憂世或塵世。但其也有當代風俗之意。所以浮世會是一種用于描繪當代的社會風俗的風俗畫。它汲取了唐畫和大和繪畫派的精髓,同時也借鑒了西歐藝術作品中的色彩,是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藝術種類。它被作為一種綜合性的繪畫樣式保留下來的同時,主要以描繪人們的日常生活和風景為主。
浮世繪常會被認為專指彩色印刷的木版畫,但實際上浮世繪也包含了手繪的內容,其初期就以肉筆浮世繪為主。除此之外,廣告畫、燈籠畫、風箏畫等等也屬于浮世繪的范疇。浮世繪版畫的印刷技巧,最初為單純的墨摺本,以后發展有丹繪和漆繪,用彩筆添入的。而后才形成真正的套色版畫錦繪。
二、浮世繪中蘊含的日本民族性
浮世繪雖被譽為最能代表日本民族風格的繪畫,但它并非徹頭徹尾的日本“國粹”,它其實是個混血兒。日本繪畫的主流來自中國,而浮世繪也不例外。其實,無論在材料、形式還是畫法上,浮世繪都明顯地受中國畫的影響,尤其從唐代一直盛行至清末的工筆兼小寫意的仕女畫的影響。脫胎于“唐畫”的日本浮世繪作品在用線上借鑒了中國工筆畫的白描手法,在設色上也采用了中國工筆畫的渲染和平涂等手法。但浮世繪所描繪的對象,無論內容還是精神,都體現鮮明的日本特征。
首先,浮世繪中的民族性體現在其畫作內容和題材上。
浮世繪作為一種民族文化,其核心價值觀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愿望。它產生于江戶時期,當時封建等級制度相當森嚴,嚴格按照“士農工商”進行排序。為了展現自己的實力,商人們用大把的錢財極盡奢華之能。再加上當時商人和武士的沖突不可避免,一不小心就有性命之虞,這更加重了他們及時享樂的觀念。再者,武士來到和平時代而變得無所事事,大多將目光投向了歡樂場所。這使江戶地區的娛樂業急速發展,而浮世繪也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浮世繪所繪內容包含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全面描繪了日本江戶時期的庶民生活狀況。因此早期浮世繪的作品內容多以花枝柳巷藝術為主,描繪的對象也多以絕色貌美的藝妓、能歌善舞的庶民演員以及日本武士的生活形態等為主。這都與日本當時的社會狀況息息相關。
其次,浮世繪受日本傳統美學影響,其民族性在作品傳達的思想感情上也有所體現。
以日本的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的作品為例,他的作品中多保留著一種含蓄、清淡、質樸、哀傷的東方意境美,從而造就了一種特殊的日本美。這就美源于日本在到過的自然風土熏陶下培養出的悲哀、幽玄、風雅的氣質。其代表作《神奈川巨浪》就將搖蕩的波浪與遠景中靜止的富士山形成對比,動中寓靜,自然產生一種崇高感,生動地體現了“物哀”之美。
日本民族對自然物有著強烈的親和感,所以在作品中可以常常看到傳統的日式溫情和內斂的抒情審美文化以及櫻花、晴川、白雪等傳統意象。講自然之美融入浮世繪的畫作中,達到一種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
再者,在其所采用的繪畫手法也具有強烈的日本民族特色。
從浮世繪的繪畫手法上看也一樣。它雖在用線和設色上吸收了中國工筆畫的技巧,但其對于日本傳統特色藝術手法的吸收以及創新才是浮世繪得以深受人們喜愛并且流傳至今的關鍵。
從傳統的繪畫手法上來看,“大和繪”畫派對浮世繪影響深遠。它追求更能體現日本民情的裝飾風格,注重線條、空間分割,以及絢麗的色彩。它為華貴的建筑作壁畫,繪制室內的障子和屏風,也一改“唐繪”之習,選題多為四季風景、名勝古跡,表現日本的風土人情,具有濃郁的本土氣息和深厚的寫實基礎,為以后浮世繪藝術的發展開辟了先路。
而且,從日本的浮世繪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線條造型的力度和主導性,感受到平面構成的豐富表現力和靈活優美的裝飾性,感受到原色鋪設和平面色塊分布的強烈刺激性和直率明快的效果。這也是日本浮世繪畫家獨創的民族的東西。
三、浮世繪的影響
日本是個善于引進外來文化的民族,但它之所以可以形成自己獨有的藝術風格和流派,是因為這些“拿來”是建立在民族藝術的基礎上的。浮世繪從開始的墨摺繪發展到后來的紅繪、漆繪,與當時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色彩豐富的藝術作品以及中國彩印版畫有密切聯系。但于此同時,正因為其作品中透露著強烈的日本民族性和獨創性,它對整個世界的藝術流派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西方受浮世繪影響最深的人莫過于梵高。自從第一次接觸浮世繪作品,便對它情有獨鐘并且進行了深入研究。他臨摹過多幅浮世繪,并將浮世繪的元素融入他之后的作品中,例如名作《星夜》中的渦卷圖案即被認為參考了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里》。
此外,無影平涂的色彩價值,取材日常生活的藝術態度,自由而機智的構圖,對瞬息萬變的自然的敏感把握。浮世繪對西歐藝術流派的影響不僅推動著從印象主義到后印象主義的繪畫運動,而且在西方向現代主義文化的發展中發揮著廣泛的影響。
四、從浮世繪看中國現代藝術
日本的浮世繪藝術是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礎上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日本民族文化的特性不是被沖淡了,而是被加強了。反觀當代中國,以繪畫為例,年青一代為首的藝術家的創作風格越來越偏向西方國家或者日本的漫畫風格,在他們的作品中體現出的中國傳統民族性的元素少之又少。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是極為危險的。因此,我們要向日本的浮世繪文化學習,用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來對自身的民族藝術進行補充,而不是照搬。
近代中國,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而后經歷了洋務運動以及戊戌維新時期等,由技術到思想,自從被列強強制打開國門之后,外來文化對中國的影響日益深刻。吸收外來文化并非不好,它不僅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提供新興技術,甚至可以對我們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產生影響,使得藝術作品的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但在研究外國藝術的同時,必須引起重視的一點就是,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必須是在以體現中國民族性的藝術為核心的基礎上的。并且對于外來文化的吸收應充分發揮“揚棄”精神,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只有這樣才可以很好地將外來文化的精華與本民族的藝術相聯系相融合,進而創造出屬于我們中華民族的璀璨文化。
用所謂的“畫龍點睛”的原理來說,外來文化對于中國藝術應該起到“點睛”的作用,而不能把“畫龍”的主動權也交出,這樣才能保證屬于我們中國自己的文化內涵不會在“拿來”的過程中喪失。從而使這條“龍”的形象更為生動。
日本民族深諳“拿來”之道,就像魯迅先生在《拿來主義》里說的那樣,“在引進外來文化和繼承民族文化的時候,要有選擇地進行揚棄,將‘拿來的東西與本民族相融,就能開創自己的另一番天地”。希望中國的藝術的將來也能同日本浮世繪一般,注意在借鑒其他文化的基礎上建立、保存并且完善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將不同文化中符合本民族審美需求的藝術形式與審美元素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從而創作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本土藝術”,創造出更為意蘊深遠的,有中華民族代表性的藝術文化。
參考文獻:
[1]本尼迪克特.呂萬和,熊達云,王智新(譯).菊與刀[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2]潘力.浮世繪的故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
[3]劉盛楠.浮世繪審美特征研究[M].北京:中國民族大學,2010.
[4]萬烯.明清插圖木刻版畫與江戶時代浮世繪[M].北京:四川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