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舒
摘 ? 要:本文從意識形態批評的角度入手來論述《綠里奇跡》電影內核故事衍生出的寓意從那隱約中娓娓道來的揭露人性的善惡面之下變得更具戲劇張力和理論視野,即個人意識如何在無意識的過程中被歸順到國家意識形態框架中來的一個過程展示。
關鍵詞:意識形態批評;國家機器;話語權力
中圖分類號:J905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6-0125-01
《綠里奇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同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有著相像之處,而站在意識形態批評的角度對電影《綠里奇跡》的深層讀解之下卻又能發現其與《阿甘正傳》亦或是《少年林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電影內核故事衍生出的寓意從那隱約中娓娓道來的揭露人性的善惡面之下變得更具戲劇張力和理論視野,即個人意識如何在無意識的過程中被歸順到國家意識形態框架中來的一個過程展示。
一、罪與罰:善惡的分野下對復雜人性的詮釋
《綠里奇跡》故事講述1935美國南部某監獄的死囚室內發生的事件,導演通過一系列奇情曲折、令人難以置信的超現實事例,刻畫監獄中善惡的對峙。一個牛高馬大的黑人被判死刑,但他非但心地善良,而且具有“特異功能”;漢克斯扮演的獄警有豐富的內心活動并對其產生同情。但真情無法取代程式,考夫利終要走過“綠里”。在這個貌似粗魯的男人即將赴死的剎那,“綠里”上的人們以不同以往的形式實現了各自生命的重要跨越。
按照亞里士多德“情節率”對電影故事文本進行規整可以看到:故事開端于老人保羅回憶克非入獄的一刻。通過其間3次對犯人行刑和幾對人員之間的矛盾展開情節,而最終以克非的死完成對故事的講述。幾組人物之間的對立關系也正是故事母題“罪與罰”的對立。
從道德層面考慮,《綠里奇跡》中的人物角色有著明顯的善惡分野。保羅是這里的獄監,對于走過“綠里”、繼而在電椅上慘叫斃命的死囚行刑程序,他儼然已無動于衷。除了保羅及其愛妻簡外,“綠里”上還有兇殘的副獄監豪威爾,有施虐傾向 的獄吏佩西,良心未泯的看守海爾和他身患絕癥的妻子美琳達,喜用寵物鼠逗獄吏和諸“難友”取樂的德拉克,連環殺人狂威廉,負疚深重的犯人彼特等一干形形色色的人們。他們之間充滿了敵意和不屑。但神秘的克非的到來改變了一切。克非因謀殺兩名幼女被判死罪,他相貌恐怖,體形碩大,卻出奇地平和、敏感而緘默,天真時甚至像個孩子,同時,他似乎還具有一種不可名狀的神秘力量,令人不由自主地對其產生信任感,這不禁讓艾治科姆對其罪行是否屬實深懷疑問。
保羅和克非的善對峙比利和佩西的惡。佩西是個冷血、殘忍但又膽小怕事的偽君子。他的惡在于異于常人的施虐心理;比利是個暴力的并無藥可救的殺生狂,比利和佩西一起構成了電影故事層面中的“罪”。而主角克非面對人間的疾苦和善惡分野感同身受,他用自己的“神跡”懲罰了惡性,他的存在代表了“罰”,他所承擔的角色更像是影片里面的上帝。
二、“監獄”的漏洞:暗中敘事的政治權利話語
《綠里奇跡》的特別之處在于敘事者將種種人物的對立關系置身于“監獄”這樣一個場景之下,從而使得電影不僅僅只含有表層故事對人性對善惡標準的思考,更沉淀了一層帶有幾分意識形態色彩的內涵。
阿爾都塞指出,權利機構,法庭,監獄,軍隊等這些國家機器都具有鮮明的統治與暴力特征。而作為民眾的人的主體在大多數情況下受制于國家機器處于一種從屬地位。而國家意識形態機器的作用便在于通過表象的平和在國家與個人之間建立一種完美的想象關系,以此來維持統治的安定。意識形態是一份整體的想象性圖景,它存在的意義在于便于每一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合法的位置,并接受關于自己現存位置的合法性敘述。反之,如果作為人的主體沒有在規定‘合法的位置上認同想象性主體的設定,那這時,國家機器的作用便得以發揮。‘監獄便是這個電影中一個隱喻性極強的指代符號。
上一節提到克非的存在代表了“罰”,他所承擔的角色更像是影片里面的上帝。但是這樣一個能懲惡的“上帝”也依然被關到監獄中,象征著國家機器的權利已經凌駕于神跡之上,更像是對美國霸權野心的一種隱喻。馬克思主義思想家葛蘭西關于“霸權”的討論在這里似乎得到了驗證。美帝國似乎總是借著電影的文化輸出來傳播本國政權意識形態,向世人展示著自己不可逾越的力量和文化滲透。
美國文化中始終存在的種族問題向來是電影中輕描淡寫,又謹慎處理的焦點。電影中把黑人克非神化,用電影這樣一個造夢機器來象征性的縫合種族之間的差異和矛盾。可見《綠里奇跡》想在表層故事敘述的基礎上來縫合種族歧視的裂縫,這恰恰站位到政治話語的立場上讓觀眾在不知不覺當中完成對美利堅合眾國和諧美好統一的想象。
正如影片結尾克非對電影的渴望一樣:電影就像夢,它將人帶離痛苦走向幻想的夢境。就像影片的開端這一切故事起源于一個老者的夢一樣。《綠里奇跡》是一場神話,而神話的真實性便在于它的夢幻。就在這場夢境中美國文化完成了對自身文化心結中的原罪反思以及對人生的哲學思考。
參考文獻:
[1]王志敏.電影批評[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10.
[2]楊遠櫻.李恒基.外國電影里論文選[M].北京:新知三聯書店,2006.
[3]尼克?布朗(美).電影理論史評[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