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競野
摘 ? 要:作為現代城市環境發展的全新空間模式,微建筑不僅囊括了小型建筑的實用功能與公共藝術的美學特征,又為綠色生態空間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化解方法。微建筑擁有豐富的空間想象力,在逐步形成其特有魅力的過程中,為城市建筑風格和居民生活狀態提供了更多選擇。本文主要是以綠色生態建筑的內在含義為主題,初步探討微建筑空間發展、實現策略及其未來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微建筑;綠色生態建筑;空間優化;未來價值
中圖分類號:TU201.5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6-0259-01
微建筑是現代主義建筑發展到了一定階段后產生的后現代主義設計思潮的一個新分支。在社會高速發展時期,社會矛盾層出不窮,建筑行業也是如此,微建筑的設計研究,在某種程度上能夠潛移默化的緩和這一矛盾,促進區域經濟、文化及歷史涵養的發展。微建筑是傳統建筑在一定基礎上的進一步創新,是現代建筑要求下的產物。探索其景觀價值、文化價值乃至商業價值,對于補充中國當今建筑地域性缺失的不足都具有顯著作用。而綠色生態在微建筑的應用,更是能夠喚回建筑的地域歸屬感,能夠起到增強城市活力,帶動地域發展特色的形成。
一、綠色生態建筑內涵
綠色生態建筑,指的是完全有效地使用自然環境的資源,在生態、健康、節能都能有利進步發展的前提下,來幫助生態維持在一個良性的循環狀態當中,將人與自然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達成使得人類與自然都能互相收益的一種建筑。通常來講,生態建筑的內涵,決定了其的主題在體現上應當同一些要素相契合,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人本思想,體現對人類健康的愛護;第二,符合節能減排趨勢,體現了對資源的節約再利用;第三,環境的協調性,體現與周圍環境的有機融合。
二、建筑的“微”表現
新型建筑類型的呈現不是一揮而就的,它在初步造就規模的同時也很大程度上得人所接納。微建筑出現在人們眼中的具體時間是不確切的,只可以說雖然它在早期建筑中形成了一股趨勢,但卻沒有一個確切的定義。1955年建成的朗香教堂,此建筑是由法國建筑大師柯布西耶所設計的。這一設計很大地影響到了現代建筑的發展,所以它也被稱為是上個世紀最具張力、最具影響力的建筑。同樣,朗香教堂的規模并不是特別大,教堂內只有 200 人左右的容納量,所以不管是墻面或是屋檐,都有一種從外向內的簡潔風格。在此設計中,建筑外形和建筑風格帶給人的感受則是勒·柯布西耶的核心。一般意義上的教堂形式與現代建筑的傳統設計方式被他棄用,將建筑看做是一件水泥鋼筋的雕塑作品來進行雕刻。當時卻并未賦予它特有的名字和含義,但微建筑那造型簡易、功能簡單、規模不大的特點卻全被表現出來了。
三、微建筑的空間與場所
原理、形態、用料、技術等方面都在建筑市場發展的同時進行了快速的改革創新。如今的建筑類型在進入21世紀時,因科技的迅速普及而呈現出了迷你化的趨勢,迷你化的建筑形式除了很大程度上的彌補了巨大化建筑形式的空白,且其獨特的自身魅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彰顯。因此,微建筑在不同的社會領域中都有所發展,形式特殊、構思精妙的建筑事例遍布于公共領域、社區空間、休閑空間,移動式建筑、景觀構筑物等。在這一發展歷程中,微建筑給人帶來無限的可能。
四、微建筑設計的未來發展趨勢
1.后現代主義建筑:建筑規模與地球生態。地球的生態環境,能源困局、全球變暖、生物滅絕、環境災害等多種問題都遭到人類對于建筑規模的嚴重奢侈追求影響,人與其他物種、人與自然的關系便成為了建筑人員無法回避、重新面對的難題。建筑是人類獨有的棲息場所,是人與自然溝通交流的橋梁,其在庇護人類的過程中,也影響了周圍的自然環境。工業革命直至今日,全球極為有限的那一點資源都因為人類的過度建設活動而造成了嚴重的損耗,憑借著人類的技術實力,對其僅有的生存環境開展了大規模的開發破壞,使環境失去平衡,這顯然有悖于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宗旨。建筑的“迷你化”研究和摸索在該背景下與悄聲滋長并且變得日益壯大,“微建筑”的設計理念也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與之相對應的研究方向與理論實踐。
2.輕質、高效、可適應性。微建筑的發展離不開先進的建造技術以及新型材料的興起,三者互相關聯、互相影響甚至共同進步,這些都是微建筑在建筑領域發展中的扎實技術基礎,確保了很大程度上的一個可延續性。微建筑可以在新型建筑材料的靈活運用下,與極其嚴謹又富有創意的建筑結構進行一個結合,使其可以輕松應對任何的外部復雜條件。
不難發現,人們對微建筑如何走好綠色生態發展這一問題愈發重視,在 21 世紀的建筑風潮中它必然會引領潮流,其擁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前景。我國在微建筑上的探索嘗試相較于歐美地區顯得略單薄,如果只專注于使巨大建筑成為如今建筑發展的主要趨勢只會因其低效的空間利用而產生各種問題。走綠色生態的微建筑發展不能只是一個話題與空想形式主義,通過綠色材料的推廣普及,技術、數據產業的發展必將促進今后的建筑產業的更多元化,從而切實地解決一些問題,高效利用城市空間。
參考文獻:
[1]韓冬青.論建筑功能的動態特征[J].建筑學報,1996(04).
[2]阮慶岳.關于現代城市與建筑“微型”與適當“的思索[J].城市建筑,2009(03).
[3]武雯婷.后現代主義景觀與微型建筑[D].濟南:山東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