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良良+陳紅柳
摘 ? ?要: 隨著城鄉一體化不斷發展,學校成員的組成逐漸發生變化,形成以本土人員與外來人員共同組成的教育教學體制,如何協同學校外圍的辦學力量,如何更新家庭教育觀念,如何融合不同文化、風俗差異等問題,是學校發展的當務之急。本文就這個問題進行分析,闡述一些舉措。
關鍵詞: “融”文化 ? ?“3×3”陽光行動 ? ?德育實踐
一、問題的提出
城鄉發展一體化,蘇州走在全省和全國的前列,這里的經濟、社會、文化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日新月異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發生巨大轉變。我校是蘇州工業園區一所創辦近十年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地處城鄉一體化的發展區域。園區發展的22年間,吸引大批科技人才的同時,涌進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尤其城鄉發展一體化區域外來人員更為密集。由此,這里中小學校的德育工作面臨全新形勢、特點和任務。我們清醒地看到,城鄉一體化進程中由于諸多因素的制約,社區的教育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發揮,而一些消極因素卻在削弱學校德育工作的成效。諸如,由于學校德育和社區教育不同步,學生正潛移默化地接受一些社會不良現象的影響;家長教育觀念的更新跟不上居住環境、社會環境變化的步伐;外來務工人員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影響家庭教育觀念,和學校教育要求之間有較多不一致。
“融文化”觀照下“3×3”陽光行動實踐的研究必將促進教師進一步加深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有關精神和要求的領會,加深理解“大德育”、“融文化”諸要素的內涵及作用,不斷賦予其具有時代氣息的含義,并將“融文化”的德育理念逐步轉化為各種德育實踐活動的指導思想和理念,“3×3陽光活動”的實踐必將推動德育工作充分融合每個學生家庭、各種社會組織和團體力量,突破學校德育工作單兵作戰的局限性,使學校德育工作走進學生的家庭、走進社區、走進社會,形成多方位德育資源優化整合、德育網絡科學建構、德育工作和諧高效的良好局面。
二、概念的界定
1.“融文化”。
“融文化”是通過不斷吸收外來的文化和多元文化。本文述及的“融文化”包含兩個體現我校德育理念的要素:融合、發展。學校德育過程中融入多種力量共同參與,融入多種德育實施的空間,構成一種學校、家庭、社會協同的德育方式,實現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2.“3×3”陽光行動。
此處,第一個“3”特指教師、學生、家長構成的三個德育主體,第二個“3”特指學校、家庭、社會三個德育實施的空間;“×”號表示三個德育主體在三大德育實施空間里齊心協力,不斷提高學校德育工作的效應,從而使之呈現良性、和諧、高效的狀態;“陽光行動”則指在大德育網絡下開創陽光普照下的文明校園、幸福家庭、和諧社區的德育實踐活動。
3.“融文化”觀照下的“3×3”陽光行動。
指以“融文化”引領,以學生的發展需要為本,通過學校與校外協作組的共同努力,通過“3×3”陽光行動,形成一個大德育網絡,實施體現“融文化”理念的德育管理,和諧、高效推進學校德育工作。
三、研究的目標
1.通過構建學生成長的德育目標體系,凝練“融文化”的內涵,為“3×3”陽光行動尋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落腳點,讓實踐活動更有指向性。
2.通過構建學校、家庭與社區聯動的德育網絡,探索“3×3”的大德育模式。
3.通過開展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學校、家庭、社會協同努力的“3×3”陽光行動德育實踐活動,讓學生獲得切身的實踐體驗,內化為自身的良好個性品質。
四、研究的途徑
1.學校“融文化”觀照下的德育目標體系構建的內涵研究。
研究要點:從構建學生的德育目錄、德育主題等方面入手,細化成“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四個大的德育目錄和主題。“人與自己”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和自愛的良好品質;“人與他人”著重培養學生的平等友愛、互幫互助的美好情懷;“人與社會”旨在教育學生有公共的道德規范,有責任感,有奉獻精神;“人與自然”旨在教育學生形成珍惜資源、保護環境的生活意識,積極踐行綠色生態的生活方式。正確理解前四者的關系,不僅構建學生成長的目標體系,細化“融文化”的內涵,而且為“3×3”陽光行動尋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落腳點,使實踐活動更有指向性。
2.構建“融文化”觀照下“3×3”的大德育網絡的實踐研究。
研究要點:從調查本校家長教育觀念和家庭教育狀況,調查本校施教地域社區德育機構運行狀況及可利用的德育資源等著手,以“融文化”德育理念為指導,構建學校、家庭與社區聯動的德育網絡,探索學校、家庭與社區“3×3”的大德育模式,從而有效融合社區的德育機構和各種社會組織、團體的力量,充分利用社會德育資源,豐富學校德育內容,切實幫助學校提高德育實效。
3.多渠道、多方位的“3×3”陽光行動——德育實踐活動研究。
研究要點:以“大德育”的“融文化”德育理念為指導,將“融合、發展”這兩個要素貫穿學校與社區的德育聯動、家校的德育合作之中,在此基礎上,發現學生成長的典型個案,進行優秀學生成長的歸因分析,從中獲得開展“融文化”觀照下“3×3”陽光行動德育實踐活動的規律性啟示。
五、研究的意義
1.只有構建學生成長的德育目標體系,才能正確理解和踐行“‘融文化觀照”的內涵。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教育是基礎,家庭是人們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社會是進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課堂”。學校必須構建學生成長的德育目標體系,有了目標體系,才能很好地理解“融文化”的內涵,體現“融文化”的價值觀,才能讓德育的三大主體在三大德育空間的實踐活動更有指向性。
2.只有正確認識《意見》所指問題的深刻性,才能具有構建“融文化”觀照下“3×3”的大德育網絡的緊迫感。
《意見》在闡述“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時,有這樣一段重要論述:“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還存在許多不適應的地方和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一些地方和部門領導對這項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沒有真正擔負起領導責任;全社會關心和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風氣尚未全面形成,還存在種種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和消極因素;學校教育中重智育輕德育、重課堂教學輕社會實踐的現象依然存在,推進素質教育任務艱巨,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隨著人員流動性加大,某些家庭放松對子女的教育,某些家長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獨生子女的觀念和方法上存在誤區,給未成年人教育帶來新的問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在體制機制、思想觀念、內容形式、方法手段、隊伍建設、經費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還有許多與時代要求不相適應的地方。這些問題應當引起足夠重視,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
如果我們對《意見》所指問題的深刻性沒有足夠的認識,就不會確立“大德育”觀,更不會設想構建學校與社區聯動的德育網絡,由此“融文化”的德育理念只能是學校的一廂情愿。只有正確認識《意見》所指的這些問題就發生在我們身邊,才能領悟到必須借助社區德育機構和各種社會組織、團體的力量,以充分利用社會德育資源,豐富學校德育內容,切實幫助學校提高德育實效。
3.只有通過組織開展德育實踐活動,才能讓學生在陽光行動中獲得切身體驗,并逐步達到融會貫通的境界。
著名瑞士教育家讓·皮亞杰認為:“認識起源于活動,認識是從活動開始的。”
《意見》強調指出: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設的普遍規律,又要適應未成年人身心成長的特點和接受能力,從他們的思想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寓教于樂,循序漸進。多用鮮活通俗的語言,多用生動典型的事例,多用喜聞樂見的形式,多用疏導的方法、參與的方法、討論的方法,進一步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顯然,情感不是僅能從情感自身中得到發展的,要融認知于己身。只有這樣,認知體驗才能被內化為“人”自身的品質,成為人的素質。“3×3”陽光行動的德育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了獲得社會實踐體驗的機會,讓學生通過自身實踐,逐步實現對德性的融會貫通。
六、結語
我校“融文化”觀照下“3×3”陽光行動實踐研究不僅符合學校的校情,還充分體現教育部《意見》中“立德樹人”的核心要求。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2004年2月26日頒發.
[2]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2001年10月頒發.
[3]杜時忠.人文教育論.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6.
[4][美]杜威,著.王承緒,譯.民主主義與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
[5]朱小蔓.教育的問題與挑戰.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8(1).